陳素園
摘 要: 家園合作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80后”一代成為家長,傳統家園合作的形式和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家長的需求。既然要合作,那么定要溝通,如何與家長們進行有效溝通呢?本文在對幼兒園教師訪談的基礎上,將家長分為傳統型、專家型和民主型,并結合案例分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溝通策略。
關鍵詞: 家園溝通 家長類型 溝通策略
一、引言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讓孩子受到優良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讓學生成人成才是每一位教師的初衷。正是因為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家長與教師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交流與合作日趨密切。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在家園溝通過程中,哪些因素是首先要考慮的?這些問題逐漸成為幼兒園教師關注的焦點之一。
二、教育的初衷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最大限度地強化家園合作效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其實很簡單。父母愛孩子,老師愛學生,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就是家長和老師的初衷。在家園合作過程中,只要家長和老師都能恪守初衷,就定能為孩子搭起通向幸福與成功的橋梁。
三、如何做到恪守初衷
如何做到恪守初衷?簡單地講,就是在溝通與合作過程中,老師要明白家長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孩子,父母要明白老師的所作所為也是為了孩子。這樣,很多棘手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具體如何,筆者用案例說明。
楊老師是一位有多年經驗的幼兒園教師,在工作中與家長接觸頗多。通過與楊老師的訪談,筆者了解到:幼兒的家長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據訪談資料,幼兒的家長們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教師要根據家長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
(一)傳統型的家長
傳統型家長,他們沒有關于幼兒教育的基本知識,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只能服從自己,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寧寧是個很喜歡畫畫的孩子,可是她只喜歡畫馬,還喜歡給馬畫上翅膀。她的父親很不認同,并且教育她,畫要畫得逼真才有用。父親打電話給楊老師,說了自己的想法,楊老師是這樣回答他的:“您覺得那些藝術大師的畫,您可以看懂嗎?凡·高的作品那么著名,有幾個人能看懂呢?孩子畫畫是因為她喜歡,我們要做的是支持和鼓勵她,培養她濃厚的興趣……”對于教寧寧識字,他的父親是這樣和老師說的:識字是學校的任務,我要工作沒有時間。楊老師是這樣回答的:“我們并不是要求您每天花多少時間來教孩子,而是希望交給孩子識字的方法。遇到廣告語,您就讀給她聽,孩子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您就告訴她,就好了。”可見,這樣的家長在與老師的配合上很被動,但最后,他還是認可了老師。因為老師科學的教育觀念,顯然對孩子的發展更有幫助。經歷這些事情后,父親變得很尊重很配合老師。
對于傳統型家長,教師不可為了討好家長而放棄科學的育兒觀念,應該耐心地向家長解釋清楚,爭取家長的配合。家長會慢慢意識到,教師和他們一樣,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專業型的家長
專業型家長是高文化階層,有幼兒教育觀念,對孩子很了解,但他們很容易走進溺愛孩子的誤區,認為孩子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牛牛有段時間喜歡攻擊別的孩子,老師把情況告訴他母親。他母親是這樣回答的:“我知道,牛牛打人一定是有別的小朋友惹到他了,或者他心情壓抑,他只是想發泄出來。”等孩子回家,母親并不會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對待壓抑的情緒,而是給他找一堆借口,導致牛牛變得很喜歡找一些借口掩飾自己的錯誤。后來楊老師把情況告訴牛牛的父親,父親很理解老師的擔心,通過父親與母親溝通。本著對孩子的愛,老師并沒有因為母親的借口而放棄,她選擇了通過父親,最終得到了家長的理解。筆者想提醒那些優秀的家長,僅從自己的角度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太過相信孩子,有時會不利于孩子成長。
對于專業型家長,他們太依賴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會抵觸教師所反映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與幼兒的其他監護人溝通或由園長向家長解釋等途徑與他們溝通。家長最終會明白,教師和他們一樣,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民主型家長
民主型家長有著民主的教育方式,尊重老師,對孩子有所了解,并且積極配合老師。至至是個沉默的孩子,母親發現他從不跟人打招呼,于是把情況告訴了老師。老師設計了一系列相關教學活動,并且告訴父母平常要多給至至做示范,可是仍不見改善。一天,在母親要求他與人打招呼時,他問道:“為什么要問好?”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至至是個思維型的孩子,他不做是因為他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在后來的教育中,家長和老師都感覺很順利。
民主型家長是最容易溝通的家長人群,他們會將自己在育兒中的困惑告訴教師,也很樂意聽取教師的建議。因為家長們都相信,教師和自己一樣,都是為孩子的成長著想。
四、結語
正是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共同的愛,使得他們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找到了一種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有法,但無定法,其實教育也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溝通是一門藝術。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尊重和信任是橋墩,父母與老師對孩子的愛是橋身,只有愛才能將孩子送往光明的彼岸。
附:本文案例來自廣州市某幼兒園,幼兒名字均為化名。
參考文獻:
[1]陳萍.新時期呼喚家園合作[J].幼教研究,2010(7).
[2]鄭瑞玉.家園合作——搭起孩子成長的階梯[J].教育與管理,2011(11).
[3]何紅漫,鄧麗霞.順應時代要求,建立新型家園合作關系的實踐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