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強


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從基層的積極探索到中央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治理、中國治理、中國治理創新,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發展的最強音。
進入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的中國,國家治理面臨許多挑戰。創新社會治理、創新國家治理已經成為中國不能回避、必須主動應對的重大課題。如何回應重大挑戰,可以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好這個總開關,沖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要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好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可以好好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先進經驗;要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等等。還有一條非常重要、有效的途徑,就是要總結提升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的本土化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推廣,有的還要上升為國家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貴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應當及時發現,系統總結,使大家分享其經驗和成果,從制度上解決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的動力問題、經驗問題和借鑒問題。
在這樣一個需要創新、需要交流、需要動力、需要重構的關鍵時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國家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總要求總目標,這充分表明了中央頂層設計的高屋建瓴。能否實現這樣一個目標,事關當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事關中國的現代化大業,因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此重大背景下,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國家治理》周刊、人民論壇網發起了中國治理創新100佳經驗大型調查活動。該活動歷時近8個月,得到了地方黨政部門、社會組織、理論學術界等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與廣泛認可。
開展中國治理創新100佳經驗大型調查,以及這次調查所形成的成果,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從不同側面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優秀的案例和樣本;可以為各地方各部門各組織的創新提供廣闊的交流平臺和十分有益的經驗借鑒。治理創新100佳經驗大型調查,是一次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的過程,其中大量的典型經驗,一定會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寶貴財富。
這次調查評選活動是嚴肅、嚴謹和客觀的,組織調查工作十分細致。本次調查評選領域,緊密結合當前改革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從黨建創新、政府創新、縣域治理、國企改革、社會治理、民生發展、公益慈善、文化發展、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十個領域展開。通過專家推薦、合作單位推薦、媒體推薦、單位自薦等方式,課題組共整理、收集了全國各行業各領域相關單位與組織提交的1200多篇經驗材料。為了使推薦材料更具典型性、科學性,課題組在進行調查的十個領域分別邀請2家以上研究機構進行學術合作或學術支持,并邀請該領域10位以上專家參與評審或指導,總計有20多家研究機構與100余位各領域權威專家的參與,確保了調查結果的客觀性、權威性、可信度。
按照什么樣的標準進行評選,是這次調查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課題調查組專門研究開發出了中國治理創新100佳評價指標體系,從創新性、科學性、有效性、普適性、影響力五個大的方面進行考察和評判。例如,創新性包括突破常規,挑戰傳統觀念和體制, 是否在實踐中開辟了新路;普適性包括該經驗是否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性、可復制性和推廣性,是否有鮮明的本土特征與個性風格,是否開放程度高等;影響力包括在行業及專家眼中的認同度,媒體報道、轉載、應用情況, 以及是否在公眾中有較高的知名度,等等。
為了提高社會成員的參與度,這次活動還采用了網絡投票。每個案例的最終得分是:網絡得票評分占權重30%;專家得票評分占權重70%,十個領域每個領域加權得分最高的前十個案例入選中國治理創新100佳經驗。之所以網絡得票評分只占權重的30%,主要是考慮到網民投票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同時網民對參評單位的整體情況不太了解,加上參評單位和部門的人口規模相差很大,人口多、組織發動力強的地區和部門就會形成顯著的比較優勢,鑒于此,網絡得票評分權重不宜太高。專家得票評分權重之所以較大,主要是考慮各領域的評審專家對所評對象的整體情況有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夠在各參評對象之間進行深入、系統比較,最終形成比較客觀、真實的評價。不過,今后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不斷增加社會成員參與的比重,讓社會治理多一些社會化的成分。
此外,中國治理創新100佳經驗調查組還將參與網絡調查的候選經驗分領域邀請專家進行了評審,發出評審問卷120份,回收有效評審問卷103份。并于2014年6月12日,邀請各領域專家代表召開了“中國治理創新100佳經驗調查成果專家評議會”,力求評審結果更加客觀、公正、權威。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入選100佳的單位和組織以此為契機和動力,再接再厲,為中國的治理創新作出新的探索。集成一線智慧,匯聚創新成果,中國治理創新100佳經驗大型調查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希望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能夠繼續堅持下去,同時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擴大影響,形成與《國家治理》周刊相適應的國家級品牌,為提煉中國的治理創新理論、深化中國的治理創新實踐,提供更加全面、鮮活、權威的創新經驗和創新樣本,為回應當前中國治理中的若干重大挑戰,為轉型期中國的治理創新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責編/徐艷紅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