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柳貫自幼師從金履祥學習理學,受其影響頗深。柳貫從游金履祥的時間,黃溍和宋濂的記載存在分歧。根據柳貫的敘述推斷,應是宋濂的記載有誤,柳貫于總角之年即求學于金履祥。這一經歷對柳貫的性格和為文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柳貫 金履祥 交游
柳貫(1270-1342)字道傳,號烏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屬浙江)人。元代著名文學家、理學家,歷任國子助教、國子博士、太常博士、江西儒學提舉,以翰林待制致仕。柳貫以文名顯于世,與虞集、揭傒斯、黃溍齊名,人號為“儒林四杰”。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號次農,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宋元之際著名理學家,師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遂傳朱熹之學,與何基、王柏、許謙并稱“金華四先生”。柳貫曾師從金履祥學習理學,受其影響頗深,詳細考述柳貫與金履祥的交游情況,對于研究柳貫的生平和思想傳承有積極的意義。
柳貫早年從游于金履祥的這段經歷,在黃溍為之所作墓表和宋濂所作行狀中均有敘述。黃溍云:“公幼有異質,穎悟過人。……到丱歲,遣受經于同郡金先生履祥,即能究其旨趣,而于微辭奧義多所發揮。”宋濂說:“先生素有異質,雖未成人時,即不茍取。……甫及冠,遣受經于蘭谿仁山金公履祥。仁山遠宗徽國朱文公之學,先生刻意問辨,即能究其旨趣,而于微辭奧義多所發揮。”可以清楚看出,二人的敘述基本上相同,只是在柳貫從游金履祥時間上存在分歧。
按黃溍的記載,柳貫到丱歲被其父遣送到同郡金履祥處學經,《詩經·齊風·甫田》云:“婉兮孌兮,總角丱兮。”可見,丱歲即是總角之歲,大致是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而宋濂記載的時間卻是“甫及冠”,即剛剛二十歲,已經成年。考其他的傳記資料,均是采用上述這兩段記載。《金華先民傳》、《金華賢達傳》、《兩浙名賢錄》、《萬歷金華府志》、《金華征獻略》、《四庫提要》、《元書》、《元史新編》、《元詩選·初集》等皆如是。在敘述柳貫的學術淵源時,多數都是跳過時間直接說“受經于金履祥”,包括宋濂的另一部傳記專著《浦陽人物記》,在提到柳貫的師承時只是簡單地說:“道傳幼有異質,穎悟過人,受經于蘭谿金履祥,學文于方鳳、吳思齊、謝翱。”沒有交代具體的時間。只有《金華先民傳》和《元詩選·初集》提到了具體的時間,前者采用的是黃溍的說法,云“丱歲受經金履祥”,而后者則延續了宋濂的說法,稱“柳貫甫弱冠,受經于仁山金履祥。”兩說各執一端。
細考之下,應該是宋濂的記載有誤。柳貫在《故宋迪功部史館編校仁山先生金公行狀》末尾說:“貫實單弱,早歲因緣父友,幸嘗灑掃師門。而少長屢遭家難,為貧游仕,有志弗強,不得終承先生之教,以卒弟子之業,罪也何言!”早年,柳貫通過父親的朋友介紹,從金履祥學習性理之學。“早歲”這個用詞太過泛泛,無從確認具體的時間。但考柳貫的生平,知其小時候因避世亂曾在蘭溪居住過,在這段時間里,柳貫同夫人盛氏相識并定親,這個細節在《祭亡室浦江縣君盛氏文》中講得比較形象:“昔我祖姑,作嬪令族,既壽而儀,亦正以續,因是有連,猶裳綴幅。先六十年,亂離刺促,我泗州公,弗堪荼毒。往依姑氏,遯于空谷,遂與君家,裙聯袂屬。……惟是貧家,動若濕束,六易暑霜,僅終埋玉。”《亡妻墓磚志》說:“貫亡妻盛氏,諱淑,婺之蘭溪人。生十有九年而歸貫,得年六十一(應為六十二),終于寢。……生宋咸淳庚午(1270年)八月一日,歿至順辛未(1331年)十一月九日。”由《祭亡室浦江縣君盛氏文》“六易暑霜”可以推斷出,此篇祭文當作于盛氏死后六年,即1337年,時柳貫68歲,“先六十年”,就是柳貫八歲的時候,柳貫父親為避世亂攜全家投靠了其在蘭溪的姑姑,“因緣父友”中的“父友”應該是指柳貫祖姑的族人。金履祥世居蘭溪,時聲名正望,“州黨之間,頗知宗向,贏糧景附,躡履云從,戶履常滿。而以禮為羅,辟塾延致,唯恐或后。”當時客居蘭溪、正值求學年齡的柳貫在祖姑的族人介紹下,去金履祥處學習經學,也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
從情感上推測,金履祥是柳貫從游的第一個老師,對柳貫“期以遠”的父親不可能遲至其成人才將他送到金履祥處求學。而且同宋濂的說法相比,與柳貫處于同一時期、并同時從游于方鳳及宋遺老的黃溍的敘述更令人信服。明永康人應廷育所撰《金華先民傳·柳貫傳》,其末尾還標有“用黃文獻公及宋潛溪文集修”的說明文字,在二傳并存的情況下,《金華先民傳》的選擇同樣證明了宋濂說法的不合情理。由此可以確定,柳貫“受經于金履祥”的時間應該是在總角之年,八九歲的時候,柳貫還處在幼童階段。
較之金履祥的另一個弟子許謙,柳貫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理學家,沒有理學專著,他對金氏哲學的體認主要體現在他為老師所撰寫的行狀中,概括出了金氏“其學以由博返約為主,不為性理之空談”的治學特點。正是由于柳貫對金履祥學術的準確敘述和評價,他所作行狀就成了后人了解金履祥的一個捷徑,他對金履祥的評價常常被后人引用,幾乎成了后人(其中包括《元史》作者和《宋元學案》作者)對金氏的定評。
參考文獻:
[1]柳貫.柳貫詩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8.
[2]宋濂.浦陽人物記[M].金華叢書本.
[3]侯外廬.宋明理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
[4]黃宗羲.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96.12.
[5]鄭柏.金華賢達傳[M].續金華叢書本.
[6]王崇炳.金華征獻略[M].續修四庫全書據清雍正十年刻本影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