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江
摘 要: 詩歌以其凝練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應該采用的教學模式和閱讀方法。為了更好地發揮詩歌的陶冶功能和審美功能,中學語文教學需要從真正美的體驗、人性本身、詩歌怡情功能等角度進行有效教學,這就需要摒棄一些舊有傳統,通過創設各種情境,讓詩歌真正走進學生內心。
關鍵詞: 中學詩歌教學 故事情境 再創情境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詩歌在中華文化歷史上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用極其豐富的養料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那么,中學語文詩歌教學就擔負著傳揚中華文明,傳承詩歌文化內涵的職責。面對日益增大的高考壓力,詩歌教學越來越傾向于形式化、套路化、字詞化,而詩歌本身的建筑美、音樂美、內涵美及詩歌本身的文化價值卻日趨淡化。這對詩歌文化來說實在是一種損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詩歌教學更應該注重熏陶,漸染。筆者認為,中學語文詩歌教學要達到有效,需要創設激發興趣和自主探究創作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會不斷提高各種能力,達到高質量的人性化鑒賞。
一、詩歌教學要創設“故事情境”
古人有言“詩言志”“詩緣情”,每一首詩都有一段心情,每一首詩都一個故事,閱讀詩歌之前要先有“故事情結”,也就是說學生要在一個故事或多個故事的前提下理解鑒賞詩歌,而這“故事情結”需要學生自己挖掘,自己通過各種方式掌握,然后在課堂上表述。其實,這就是常說的“知人論世”,不過這種“知人論世”不是語文教師強加的,而是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自主學習、自主探求得到的。比如在講《馬嵬》前,學生就自主研究整理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安史之亂等歷史事實。講授《錦瑟》前,學生自主尋找了李商隱的愛情婚姻和事業等信息,有學生通過尋找整理美其名曰為“李商隱和他的三個女人”(富商之女柳枝,玉陽山女道士宋華陽,王茂元之女),并且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就此斷定《錦瑟》是一首相思成災、欲說還休、愁腸百轉的詩;有學生掌握了李商隱的事業線,詳細介紹了李商隱陷入了牛僧如集團和李德裕集團的黨派之爭的情況,從此之后,李商隱便眾叛親離,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空懷一身抱負而壯志難酬,學生就此斷定《錦瑟》是一首感懷不得志之詩。看來,這些工作為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做了極其充分的準備,這個探求、信息互相、討論互相合作的過程本身就是符合有效學習規律的過程,這也提高了他們自主尋找有效信息、自主思維、自主探究和自主綜合分析的能力。
二、詩歌教學可以創設“再創作”的情境
筆者認為,詩歌閱讀的最高階段就是“再造性閱讀”,所謂“再造”就是在閱讀思考原著后,領悟了原作的精神境界,又形成了個體獨特的審美感受之后,再造地品讀并重新創作的過程。在詩歌教學中,一是要讓學生享受原著的詩歌內涵,并且形成獨特的審美感受;二是要學生嘗試品詩,作詩,真正實現詩詞教學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的目標。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詩作最淺層內容和情感,擴展、延伸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感受,而且訓練了自主創作詩歌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再造性的審美過程,學生不但領悟了詩的內涵,更主要的是逐漸形成了個體獨特的審美情趣,使詩歌由淺層閱讀逐漸向深層閱讀發展,由閱讀鑒賞逐漸向自主創作發展,這就使詩歌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如此,學生才會跨越時空真正關注它,喜歡它,讓詩歌成為自己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才是真正從“人性”出發的學習。
在講授《詩經》的《氓》時,筆者這樣設計:讓學生各自寫一首七言絕句表達自己對《氓》的主題的看法。學生興趣很高,水平雖參差不齊,但這樣的創作過程確實是符合探究學習、符合思維開發的規律的。有一女生這樣寫:
千古棄婦負心漢,山盟海誓若等閑。
我勸天下女兒輩,男之蚩蚩實難判。
另一女生這樣寫:
自古男兒多絕情,信誓旦旦把心贏。
風來雨去情也去,千紅同窟魂夢縈。
一男生為男人打抱不平,這樣寫:
自古逢情把郎怨,一腔仇恨萬古傳。
縱使男兒百般錯,女兒豈可無罪愆。
另一男生有點女權主義,這樣寫:
一條大河波浪寬,萬古情仇沉其間。
若問兩情誰有罪,試看氓中蚩蚩男。
這樣的創作,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生機、充滿趣味、充滿探索的課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詩歌,真正和詩歌融為一體。在講完李商隱的《馬嵬》其二后,一女生寫了一首詩:
絕 戀
一顰一笑一回眸,一悲一喜一搔首。
雙飛比翼生死誓,生死相隨兩相知。
三尺白綾妃子淚,千丈青絲天子醉。
輪回轉世莫相忘,百年夫妻莫散失。
講完李商隱的《錦瑟》后,一個男生又寫了一首詩:
無 題
昨日雨雪紛飛,今朝念君如杯,千杯醉意難回,莫嘆人間是非,消逝無奈成灰,僅留一行淚。
萬古情仇似水,暮雪不耐傷悲,夜云夕陽已退,情在心頭作淚,天明君卻已歸,獨自一人廢。
如此的創作,才是真正的讀詩學詩,才是真正的詩的洗禮。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增強了學生讀詩寫詩的欲望,這本身就符合新課程改革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理念。
孔子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是對詩歌功能的高度評價。詩歌,這一朵千年奇葩,寥寥幾言,款款細語,就能把人帶進或石破天驚,或余音裊裊,或凄婉纏綿,或豪情悲壯的境界。有詩,浮躁的心趨于平靜;有詩,低迷的心變得高昂;有詩,沉重的身體可以輕盈。
詩歌有這樣的評價,這樣的功能,就給了中學語文詩歌教學更大的壓力和要求,這就需要詩歌教學具有有效性。總之,詩歌教學,最本質的在于讓詩歌真正融入學生,讓學生真正迷戀詩歌,真正發揮詩歌的審美功能和陶冶功能。無論怎樣,詩歌教學的藝術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06重印).
[2]秦伯余.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語文報教師版,2010.3.
[3]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