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德


“呼吸如絲絨般輕盈,四肢感觸著生命,那樣一個孩子,他對死亡知道些什么?”
約翰·沃爾什在他1997年撰寫并出版的傳記《憤怒的眼淚》(Tears of Rage)的扉頁上引用了威廉·華茲華斯的詩句,以此表達對被綁匪殘忍殺害的兒子亞當·沃爾什的思念。
在美國,約翰是像電影《親愛的》角色韓德忠一樣的著名“打拐斗士”。33年前,約翰6歲的兒子亞當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家商場內被綁架并慘遭殺害,然而直到2008年12月,當地警察總長查得威克·瓦格納才最終宣布這起殺人案結案,并判定嫌疑人奧緹斯·圖爾就是誘拐和殺害亞當的兇手,但當時已經是圖爾在獄中去世后的第12個年頭。
在幾十年的追尋司法正義過程中,約翰·沃爾什親眼目睹了美國公共安全機構在找回失蹤兒童方面的低效率與相關救助法律的缺失,伴隨巨大的喪子之痛而來的,是對執法部門的失望和憤怒。
按美國的傳統習慣,警察在收到失蹤兒童報案后,需要在24、48甚至72小時的等待期之后才開始行動。但在大部分嚴重案件中,孩子往往會很快被殺害,2006年的一項研究就表明,遭綁架且遇害的孩子中,76.2%都在3個小時內遇害的。
警方最后公布的案發細節顯示,亞當在失蹤當天下午即被殺害,警方在可能拯救亞當的關鍵節點內沒有采取任何有用的行動。亞當的母親芮芙·沃爾什在孩子失蹤后立即報警,卻沒有得到及時的響應。直到第二天下午,警方才在當地電視新聞內發布了一條簡短的新聞,并輕描淡寫地說“失蹤和綁架應該沒有關系”。
“是我們警局在這起案件的調查中存在很多漏洞和失職,否則這個案子不會拖到今天。” 瓦格納如是說。
事實上,即使是在監控和聯動系統高度發達的21世紀,單靠警方的力量來找回失蹤兒童也顯得困難重重,美國為失蹤兒童案件專門制定的“3小時原則”在實際執行中遭遇到不少的難題,一旦錯過3小時的黃金救援節點,孩子再被找回來的可能性就顯得渺小許多。
在2011年的利比·克萊茨凱被綁架案中,紐約警方雖然依靠各類高科技手段在失蹤第二天就抓到了兇手,但此時孩子已經遇害并慘遭肢解。孩子父親絕望地感嘆到:“找一個活生生的小男孩比找失蹤的汽車還要艱難。”
“還有很多人在孩子失蹤后幻想著警察局能立即啟動一套有效的應急解救方案,但事實證明,這套方案根本不存在。”約翰也開始意識到,解救失蹤兒童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行動。
為了避免更多同樣的悲劇發生,沃爾什夫婦推動了《失蹤兒童法案》和《失蹤兒童援助法案》的通過,建立了非營利性組織“失蹤與受虐兒童服務中心”,迄今已成功找回近16萬名失蹤兒童。
約翰本人甚至因此成為福克斯電視臺王牌司法節目《美國頭號通緝犯》(Americas Most Wanted)的制片人兼主持人,這位當地房地產商人在失去兒子后積極投身各類幫助找回失蹤兒童的公益性活動。
《美國頭號通緝犯》對美國司法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這檔節目描繪尚未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號召觀眾提供線索,協助破案。自開播以來,該節目始終將追尋失蹤或被虐待兒童案件作為節目重點,成功地在35個國家找回65個失蹤和被綁架的兒童,協助警方緝捕了包括連環殺手、強奸犯和兒童誘拐犯等在內的1000多名罪犯。
在沃爾什夫婦的推動下,另一項卓有成效的“全民打拐”系統在1980年代開始施行。由沃爾瑪首先發起的“亞當代碼”(Code Adam)兒童安全警報系統旨在“3小時原則”時間內找回失蹤兒童,如果家長在超市購物時發現孩子失蹤,可以馬上求助于這一系統,商場大門會全部鎖上,超市會有專人立即開始尋找孩子。如果十分鐘內找不到,就會報案尋求警方支持。此后,這一系統被全美眾多超市、商場、醫院、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采用,在踐行“3小時原則”上發揮了連警方都無法替代的作用。
如果說“亞當代碼”解決了兒童在公共場合失蹤的問題,那么另一項名為“安珀警戒”(Amber Alert)的信息追蹤方案則徹底將失蹤兒童和嫌疑犯置于民眾監控的天羅地網中。
1996年1月13日,9歲的安珀·海格曼在位于德克薩斯州阿靈頓附近的祖母家附近被綁架,一位鄰居目睹了綁架過程,隨即報警。4天后,安珀的尸體在幾英里外的一條小溪邊被發現,慘遭割喉。
當地居民要求當地廣播電臺比照天氣預報,以同樣的頻率和力度不間斷播出失蹤兒童的新聞。隨后,以安珀命名的“安珀警戒”作為失蹤兒童警報系統之一正式建立,至今廣泛用于美國50個州,覆蓋全球18個國家。它利用美國緊急警報系統,透過商業廣播電臺、衛星電臺、電視臺及有線電視,甚至電子郵件、電子路牌、無線裝置、短信等途徑發布報警信息。
1996年以來,這個系統已經成功尋回或解救了602名失蹤兒童。以2011年為例,在通過“安珀警戒”成功尋回失蹤兒童的案例中,有50%是因為公眾或警方通過“安珀警戒”發現了嫌疑犯的車輛;39%是因為公眾接到警報后,提供了目擊線索等關鍵信息;更有11%的案例,是嫌疑犯收到警報后釋放了被綁兒童。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非政府機構引導的全民參與逐漸在全美范圍內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失蹤兒童緊急救助系統,在與警方的通力合作下建立起兒童安全的“保護傘”。
根據美國司法部公布的數據,美國每年接到近80萬宗兒童失蹤或綁架報案,但其中70多萬是由于家長和孩子溝通不暢,或是孩子離家出走造成的,99%的失蹤兒童最后都能活著見到父母。在美國,每年只有幾千件失蹤案屬于非親屬綁架性質,真正危及兒童人身安全的案件只有一百件左右。
“現在成功找回的失蹤兒童要比美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多。1990年,找回的失蹤兒童比例是62%,今天則超過97%。”美國失蹤與受虐兒童服務中心主席歐尼·艾倫如是說。
在拐賣兒童更加嚴重的中國,非政府機構引導的“全民打拐”也開始興起,但其真實效果卻和網民的最初愿景產生了差距。
早前由學者于建嶸在微博上發起的“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在一段時間內借助社交網絡的強大傳播力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卻隨著新浪微博自身活躍度的降低而逐漸銷聲匿跡。盡管各地警方盤查了許多乞兒,但至今尚不能確定:有任何一個被拐孩子是通過“隨手拍照”獲得解救的。
于建嶸稱,“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活動現在基本已經完成了使命,改由政府接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