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日在臺灣高雄中山大學“兩岸文學研討會”上的講話"/>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火
面對文學的思索——1999年5月1日在臺灣高雄中山大學“兩岸文學研討會”上的講話
王火
1840年發生了鴉片戰爭;1895年(清光緒21年)甲午慘敗次年,簽訂了可悲可恥的“馬關條約”。中國近代以來的危亡形勢,造成了悲壯、輝煌的中國文學。在即將結束的20世紀里,中國經歷過萬分屈辱,受過血腥侵略,也有過酷烈的內戰。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霜雷霆,占世界人類總數1/4的受盡苦難的中國人才在1949年得以改天換地,向全世紀宣告站立起來了!
鳥瞰20世紀的中國歷史,實質上是一部追求現代化,摒棄落后、貧弱、愚昧與受人欺侮的歷史,是一部探索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探索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歷史。有學者說:“近100年變革圖新的實踐,一直伴隨著觀念層面的沖突與交融,本世紀最后的20年,是我們實施改革開放,真正迎來現代化曙光的歷史階段。”這一論點是可以認同的。
這20年來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民眾生活改善,民主、法治加強。廣大作家、詩人、評論家、文學工作者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沖破“四人幫”極左思潮禁錮,創作了異彩紛呈的作品,開創了文學發展的新時期。文學的題材、體裁、主題以至人物塑造、語言風格、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老、中、青作家萬馬奔騰,匯合成了一支強大的文學隊伍。我們關切地注視到:海峽兩岸,雖曾長期隔離,但這20年來,從開始交流到較多的來往互訪。臺灣文學界的同行兄弟姐妹們的作品大量在大陸出版,作家大量在大陸介紹,不少作家和作品都得到讀者喜愛,形成一種同步匯流前行的情勢,值得高興。
自然,交流還很不夠。互相的了解也需加強。正因如此,我愿在此極為簡略而概括地介紹一些大陸今天的文學情況。
按照1996年12月中國作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民主、團結、鼓勁、繁榮”的方針,作家們激發了文學創作的繁榮勢頭。現在,創作環境是這50年來最好的,也可以說是大陸作家們的共同感受。
中國作協會員已有6000多人,省、市、自治區及地市作協的會員近三萬幾千人,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作家,總人數逾3000人。有200多家文學報紙和期刊,還有數百家報紙都有帶文學性的副刊。全國600家左右的出版社,其中有相當部分都出文學書籍,還有20余家專業的文藝出版社。拿長篇小說來說,這幾年來每年都有六七百部或七八百部長篇問世。中外文學交流派團互訪、相互進行始終不斷;文學理論建設和文學評論受到文學界高度重視,健康的說理的文學評論正逐步增強,理論建設引導文學發展頻有建樹。各項全國性的評獎正常進行。在上海、江蘇、山東、湖南、吉林、廣東、廣西、山西、內蒙等地都有文學創作中心供作家深入生活。在北戴河、深圳、杭州有創作之家,供作家休養、寫作……
如今,與改革開放前那種“一體化”、“一元化”的規范相比,現在的主導文化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寬容,主旋律的弘揚與多樣化的實施并行不悖。改革開放前,多樣化在大部分時間里僅僅停留在意識形態口號的水平上,很少在實踐層面得到表現,尤其在“文革”時期,文化的一體化竟達到文苑的作品幾乎全部被打成“毒草”,八個樣板戲和個別小說成了八億人僅有的娛性消費。改革開放20年來,經濟的開放影響到觀念的開放。形勢的確適應了多樣性文化生態的形成。至于主旋律的文化取向,表現了反映國家意志和大眾根本利益的正統價值觀。近年來,對“五個一工程”的評選,對高雅藝術的倡導,以及“紅色經典”的復出等等,無不體現了這一點。它們通過傳媒非常適時地傳向四方,宣傳方針路線,傳播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美化現實中的理想人格,從而長久地和階段性地形成了浩大聲勢,對大眾造成了不可抗拒的影響。但主流并未排斥各種支流,那些重視追求藝術性的作品,那些認識和總結歷史教訓有新的思索、體驗和感受的紀實作品,那些尋找凡俗生活亮點的作品,那些風格與流派各異,題材獨特,進行文體試驗的作品,如此等等,同樣豐富多彩地在滿足大眾的需要。當然,大眾化、多元化、現代化不可避免要受到市場經濟影響,文學的娛樂、休閑作用既涌現了健康的作品,金錢的驅使,同時會涌現既無文學價值又低級庸俗的垃圾,這往往形成一種矛盾。當然這種矛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特征是相適應的。它引起了有識之士對那種無所承受的失重的文學(由于對歷史的遺忘和對現實的不再承諾)感到某種匱乏和失落,但可以相信的是,隨著市場經濟走向規范與成熟,隨著優勝劣敗對良莠不齊的制約,這種矛盾必可得到調節。而非主流的優秀作品,則是必然會存留而與主流一同四通八達的。
20世紀中國的文學,與中國面臨的形勢無法分割。中國的危急存亡和中國人的渴望進步與富強,使中國文學一直與民眾共命運。因此無論文學承不承認,無論文學是否能有多大的作用,文學都長期一直是作為醫療、保健中國的“良藥”存在。20年來,作家們相互探求,在這種振興中華的時期,文學如何為樹立共同理想、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盡其綿薄,在擴大開放的形勢下,如何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好的傳統,多出精品來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這就是常常得到強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自然是無可厚非的,并不要求人人一律,各個作家有其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家作為社會的人,自然可有其自選的方式和道路,為文學殿堂作出應作的貢獻,走上自己可以遵循的軌道。這些年來,有價值的文學作品誕生得不少,構成了絢麗燦爛的大花園。在座的我們這個團的成員,就是從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獨特的作品和工作,為百花的開放出了力的,大家將會座談交流,這里就不多述。
談文學的發展與前進,歷來不能不談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去年,一個從海外歸來的老朋友,回去前說:“現在,我看到的是一個與過去全然不同的中國,什么時候我們曾經有過像今天這樣的一個中國呢?我可以不喜歡某種制度,但我不能不喜歡這個國家!……”21世紀可以預見是中國走向民主、富強、文明統一,實現振興中華理想的新的一百年。一個偉大民族的崛起,必然有繁榮的文化相伴隨。隨著經濟建設和高科技發展,我們的文學應該會更加成熟,走向繁榮,取得新的輝煌。
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愛我讀過的不少同行兄弟姐妹們的作品。非常感謝我們的東道主——高雄文藝協會與中山大學安排了這樣好的研討會,我們兩岸作家應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的發展,加強合作,攜手并進。這是我的良好祝愿!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