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宇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沙坪壩400047)
輯錄與辨誤:《南冠草》抗戰時期的研究資料
熊飛宇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沙坪壩400047)
抗戰時期,有關郭沫若《南冠草》的研究資料,主要包括文本批評和劇場劇評兩類。前者有作者的創作自述、金梓凡的《讀〈金風剪玉衣〉》和李辰冬的書評《南冠草》;后者則有《新華日報》的演出報道以及尤成美的《評〈金風剪玉衣〉的舞臺裝置》。不過,現有的整理成果中,存在著不少的錯訛和部分的遺漏。通過新的輯錄和辨誤,可進一步充實《南冠草》研究的文獻基礎。
《南冠草》;研究資料;抗戰時期
《南冠草》是郭沫若在抗戰時期創作的最后一部歷史劇。1944年3月,列入“群益歷史劇叢之三”,由重慶群益出版社初版。其書名頁題“一名《金風剪玉衣》”。此后又有群益1946年版。關于其創作和演出,肖斌如、丁言昭《〈南冠草〉演出本》(1979年5月《戰地》增刊第3期)有過較為明細的介紹。但抗戰時期有關《南冠草》的資料,至今并未得到系統的整理;而《郭沫若研究資料》(王訓昭、盧正言等編)雖收錄部分文字,卻又不乏錯訛和缺失,故有必要再作輯錄,兼以辨誤。
(一)郭沫若:創作自述
作者關于《南冠草》的自述,主要有二:其一,《〈南冠草〉日記》。該文載1943年11月15日《新華日報》第四版。王訓昭、盧正言等編《郭沫若研究資料》錄其文。亦見于其他選本。原文發表時,末有“(十一月十二日晨)”,系其整理完畢的時間,不可或缺。其二,《夏完淳之家庭師友及其殉國前后》,1943年4月13日作,發表于同年9月《中原》月刊第1卷第2期,后收入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南冠草》,題名《〈南冠草〉后記》;又收入1957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第1版《沫若文集》第4卷,題名《夏完淳》。
據此兩文可知:《南冠草》的問世,醞釀既久,其創作也頗費心血。從1942年3月開始擬定人物和分幕,直到1943年3月,才算告成。自3月15日至4月1日,“約閱半月”?!按藙≠M時最多,改而又改,向所未有”。同時,為避免和已有的劇本《夏完淳》同名,遂借用夏完淳最后一個集子的名稱,題名為《南冠草》。
《南冠草》正式上演時,郭沫若根據“淺哉”(即洪深)的意見,更名為《金風剪玉衣》。“這本是夏完淳臨刑前的一首詩中的一句,很富有象征的意趣。行刑時正是秋天,故借‘金風’以喻敵人的殘暴。更推而廣之,大約是說肅殺之氣摧殘了中原的錦繡吧?!痹娙缦拢骸俺巧乡娚缴?,松杉落翠微。朝光群鳥散,暝色二龍飛。璧月沉銀海,金風剪玉衣。孤臣瞻拜近,泉路奉恩輝”。
(二)金梓凡:《讀〈金風剪玉衣〉》
該文載1943年11月1日《新華日報》第4版,有副題:“原名《南冠草》,五幕史劇,郭沫若著,將由中央青年劇社演出”。成都市圖書館編印的《郭沫若著譯及研究資料》第2冊中卻作:“讀《金鳳剪玉衣》金梓凡《新華日報》1943.11.19.④”。其中,書名和時間都有錯誤。王訓昭、盧正言等編《郭沫若研究資料》(中冊)錄其文(第802-804頁),但在《評論文章目錄索引·劇作研究·其他劇作研究》中,卻將作者寫成“金梓風”;且所錄文字,錯漏甚多?,F將其與原文比對,可見異同:
明末清初之際,為了反抗異族統治而殺身成仁的烈士,自史可法以下,頗不乏人。其間,夏完淳應該占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夏完淳賡續他的父親夏彝③未完(竟)之志向(按:原文作“剪”,顯系錯排),投身抗清的實際斗爭,是從他十五歲時候就開始了的?!督痫L剪玉衣》里所表現的,只是殉國時期的事跡,即夏完淳十七歲,清順治四年四月至九月間的事跡。僅從劇作者所表現的來說,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則)是這個主角還是一個非常年青的學生。小時候穎悟超倫,稍長所接觸的又都是大義凜然的師長,當然有很大的影響;而他自己的認識、(,)熱情與決心,也是令人折服的。正因為他具有正確的認識、(,)高度的熱情與堅毅的決心,所以不甘做異族統治下的順民和奴才,并且引抗清復明為己任,再接再勵(厲)的斗爭下去。和劇作者所寫的另一個賣身投靠的青年王聚星比較起來,其忠貞義烈與卑鄙險惡,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不僅是在戰場上,在任何環境里,在任何對敵人的斗爭里,我們需要的是夏完淳,永遠不是王聚星之流。
明末的抗清運動曾繼續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朝廷偏安,亡而再立,卻始終不能驅逐韃虜,再建朱明。原因之一,不能不歸咎于政治上沒有辦法,一次再次的失敗,在一部分(份)人的心里,已經引起了悲觀的論調。如夏完淳的岳父即是一個代表人物,他可以走上洪承疇的道路。夏完淳的看法和他們是相反的。他不是說嗎:“你不能老是朝失敗一方面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前的錯誤固然值得借鑒,但本朝的疆土還有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云貴一大片土地,幾百萬大兵,你怎么便說是毫沒辦法了?事在人為,在沒有辦法之中卻(都)還須找出辦法來,何況還很有辦法?(”)(“)我們自己先不要自私自利就是辦法?!薄白约翰慌?,想靠別人來幫忙,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均見第三幕)這正是(按:原文“是”字缺)他在“(《)獄中上母書”(》)中所說的“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國之所用;為父為國,死亦何負于雙慈”那種精神。(按:原文自此分段)人之(按:原文無此二字)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做一個革命戰士,固然不懼一死,但是也不輕于一死,他要死得有意義,(。)在《金風剪玉衣》第四幕里,劇作者首先(按:此二字,原文作“曾”)解釋了夏完淳為什么在能夠逃脫的時候不肯逃脫。當時還有追兵會來,未必如愿以償;而且,如他對至友杜九皋所說的,“即使(便)走得掉,你想,還不知道誤盡多少人!我的家族宗(親)戚固不必說,江南的老百姓不知道又要受多少連累,你所苦心孤詣的開拓著的道路,說不定也又會斷絕了。”“(按:原文此前有‘我也要為中國把你們留下,’)我也(按:原文無‘也’字)要為中國死,(。)我希望你們為中國生!”“我做杵臼,你做程嬰,我們一生一死為中國維系著這股正氣吧。這正是中國的魂,中國的……(按:原文模糊難辨,疑是‘——’)”命運(按:“命”字當歸屬于前一句,“運”字原文作“這”)是彼時的(按:原文無“的”字)中國的知(智)識分(份)子所追求的至高道德,也是中國士大夫道德的優良傳統的表現。本著這一點,夏完淳為自己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慷慨就義,而且英勇的走上了。
看見事不可為,先從自身榮祿上做自私自利的打算,不惜犧牲了過去的光榮,不惜出賣了同胞大眾,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走的“臣工(二臣)”們,洪承疇的降清,即是一例,(。)劇作者先刻畫了他的奴顏婢膝,向主子貢獻了“羈縻籠絡,從寬待遇”讀書人的計策,更在第五幕中揭露了他的罪惡,痛加斥責。他審訊夏完淳,卻被夏完淳批判得體無完膚:“你簡直是出賣祖國的狼心狗肺的大漢奸!你比石敬塘張邦昌還要無恥,你比秦檜汪伯彥還要險惡!”“你說你無負于本朝,但本朝又何負于你?本國的老百姓又何負于你?你身受國家的重恩,位極人臣,官屬(居)一品,你不知道舍身報國,反而為虎作倀,引狼入室,(?。ò矗捍颂幵挠小阃督盗藬橙酥?,你留在福建南安的老母妻室,’)并未受絲毫的傷害;而你到了江南,便殘害自己的同胞,慘殺讀書的種子,砍伐孝陵的樹木,在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之后,你還嫌敵人的殘暴不夠,你還火上加油,油上加火……”——忠奸不兩立,這正是一個明顯的對照,有了洪承疇,更襯出了夏完淳的偉大。
以一個十七歲的青年學生,獻身國家民族,盡著領導責任,曾轟轟烈烈地做出了使敵人聞而喪膽(得而甘心)的成績,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岸烁纾ㄏ耐甏荆┑木窀姓僦覀?,端哥的精神不滅!中國的錦繡山河是一定要光復的!”(尾聲,杜九皋語)現在,這種精神被闡發在這部劇本里,將會感召著更多(按:原文作“更多更多”)的人們吧。特別是在今天,特別是對于全中國的青年們,夏完淳的事跡與精神,應該是不朽的典范,光榮的典范。
括號內為首次發表時的文字及說明。
(三)李辰冬:《南冠草》
此文尚未引起研究者的關注。李辰冬(1907-1983),河南濟源人。畢業于燕京大學,后赴法國巴黎大學求學,獲文學博士?;貒?,歷任河北省立師范學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中央政治學校等校教授,又曾任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1942年8月,《文化先鋒》半月刊創刊,由張道藩和李辰冬負責主編。其文一見于《文化先鋒》1944年第3卷第25期第24頁。二見于《新人生觀與新文藝》。該書為“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文化運動叢書’第十一種”,1945年7月出版,由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發行,天地出版社和正中書局經售。據作者《自序》,《新人生觀與新文藝》是自1943年9月至1945年5月間,“所寫的零星論文集”。本文收入“第二集:書評”,系全書第九篇論文,第91-94頁。其標題,目次作《郭沫若:南冠草》,正文則是《南冠草》。文前均有相關的出版信息:“著者:郭沫若;發行人:劉盛亞;出版者:群益出版社;定價:五十元;版式:三十二開本;頁數:一百九十七頁”。現將兩文互參,得其文字如下:
這是寫明末才子夏完淳被捕前后以至于死的劇本。這個時期與夏完淳最后一本集子《南冠草》的時期約略相當,并且詩文中所含孕的情趣和事實,劇本里在大體上卻把它們形相化了,故以《南冠草》做劇本的名子。
故事是以漢奸和烈士對照,夏完淳代表烈士,洪承疇代表漢奸。一方面描寫烈士們是怎樣慷慨赴義,一方面漢奸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不自由,敵人對漢奸的駕御又是怎樣的恩威并用。全劇共分五幕和一尾聲。第一幕介紹驕縱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多爾袞,卑污諂媚的洪承疇與膽小如鼠的王去病。因王去病的口供,引出第二幕夏完淳的下落。第二幕分三場。地(第)一場描寫王去病到松江曹溪夏淑吉家后,愛上了盛蘊貞,欲娶以為妻,可是蘊貞正為其夫侯智含守節,而(且)對完淳頗表愛慕,因此引起了去病的嫉妬,想陷害完淳。第二場加深表現盛蘊貞一方面怎樣卑視去病,他方面怎樣崇拜完淳,并拜他為師。第三場寫去病向蘊貞求婚,如果她答應了,不但不陷害完淳,并可一道去舉義,然被蘊貞拒絕了。第三幕的主旨是描寫夏完淳及其岳父錢彥林的被捕情形,一面以錢彥林的意志不定,與夏完淳的堅貞不移作對照,一面表現王去病之所以陷害完淳,為的是想得到蘊貞,事實上,不但不能得到,反被王撫臺鞭打一頓。第四幕寫完淳被捕后解赴南京時路遇同黨杜九皋,九皋想救完淳,而完淳情愿赴義的情形。第五幕寫劉公旦,錢彥林,夏完淳與顧正②諸義士被審情況。劉之態度泰然自若,錢則醉酒如泥,夏則激昂慷慨,顧則瘋顛狂呼。最后尾聲以完淳等成仁后,杜九皋,盛蘊貞(,)夏淑吉等來收尸的情形作結。
大體來講,《南冠草》是郭先生劇作中最失敗的一本。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因為太根據了史實。從劇本后附錄的四十八頁《后記》里,我們可以知道郭先生是怎樣在那里考據歷史,追求事實,并且怎樣想把史事的真實,照原樣的擺到舞臺上。要知道歷史劇不是歷史,等于歷史小說不是歷史一樣。如果三國演義的作者不將史實或增或減,或前后倒置,或加以幻想,那絕不會是一部生動的小說,列國志演義是一步一驟根據歷史寫的,其枯燥無味,是讀過的人都可以感到的。郭先生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劇本中加入想像的地方很多,但劇情的演進是照著史實,就缺乏了戲劇性。平鋪直敘,使作品的結構相當松懈。看了第一幕的人可以不看第二幕,看了第二幕的人,可以不看第三幕。尤其看了第三幕后使人感到戲已完了。所以這一場完后,觀眾即散去一半。這完全由于結構上的毛病。
其失敗的第二種原因,不應該再寫夏完淳被捕后一段。會寫戀愛劇的人,絕對不寫結婚后的生活,因結婚是戀愛的最高點。烈士就是應以被捕為最高點,應在其被捕前將轟轟烈烈的忠事義舉盡量地描繪,引起觀眾充分的愛慕,到被捕時自會引起觀眾的忿恨,與同情。而《南冠草》一劇,始終未寫夏完淳一件轟轟烈烈的義事,只口頭上講幾句慷慨激昂的話,所以對觀眾印象異常淡薄。他被捕審判時的言談盡管激昂,處死的情形盡管悲慘,都激不起觀眾的同情,這是表現技巧欠加斟酌的地方。
郭先生本來是詩人,而詩人多重主觀。話劇需要創造人物,而人物創造需要客觀的觀察與客觀的處理劇情。因為詩與劇這兩種根本的不同,因而郭先生所有的劇本里主觀成分都很重,這是他寫劇的致命傷。老實講《南冠草》要算比較著重在人物的創造,然與曹禺劇作所造的人物比設(較),就顯出一個人物的性格異常顯明,詡詡如生,一個人物的性格模糊暗淡,輪廓欠明。這是因為一個用意象來烘托人物,一個用情感來表現。意象的來源是事實,所以顯明,情感的來源是激動,如果引不起別人的激動時,就失了意義?!赌瞎诓荨啡缤壬钠渌麆∽饕粯樱涫〉脑蛴捎谠娨馓?。
需要說明的是,移錄以《文化先鋒》所刊文章為底本,括號中的異字,則是出自《新人生觀與新文藝》一書。
(一)《新華日報》:演出報道
對于《南冠草》的演出,《新華日報》的報道可謂不遺余力。1943年11月1日第4版《劇壇零訊》之二,為《南冠草》上演的預告:“《夏完淳》已由‘中青’開排,洪深導演,上演時改名《金風剪玉衣》,該社社長馬彥祥自飾愛國詩人夏完淳,周伯勛客串洪承疇。十一月十四日起上演。”次日的《新華日報》第3版,則轉引中央社訊《明末抗清歷史劇〈金風剪玉衣〉開始排演》:“‘中青’趕排的郭沫若氏五幕史劇《金風剪玉衣》(即南冠草),是取材明末人十七歲神童夏完淳領導明朝堅貞不拔志士,艱苦抗清及反洪承疇等漢奸的史跡,結構及情節十分動人而新奇,洪深導演,馬彥祥、鳳子、吳茵、謝添、[沈松]等[連]會演出”。11日,《新華日報》再度跟進,在第3版“市聞一束”中發布消息:“《金風剪玉衣》一劇,現已排演成熟,定十三日起在一園劇場上演”。25日第3版又有文藝通訊《〈金風剪玉衣〉演來場場客滿,馬彥祥因勞得病》,云:“《金風剪玉衣》從十三日起在‘一園’演出后,已達十四場,場場客滿,此種盛況,和《家》演出時的情形,不相上下。馬彥祥氏因此次演出《金風剪玉衣》自兼演出者,導演(實際為馬氏負責),舞臺監督,主演,四大繁重職務,勞累成疾,決將此劇演出后辭去‘中青’各項職務,去鄉間長期療養”。對此,陽翰笙1943年11月17日《日記》也曾記載:“晚,到一園看《金風剪玉衣》(即《南冠草》改名),深覺此劇在演出上很失敗,特別是彥祥飾演的夏完淳。也許是因為他病勞過度的關系,毫沒有一點青年人的靈氣!”由此更可確知:《金風剪玉衣》的首演時間,應該是1943年11月13日。至12月29日的《新華日報》,還在第三版“北碚半月”中刊出一則消息:“江蘇醫學院為元旦勞軍,特演出郭沫若的《金風剪玉衣》五幕古裝歷史劇,請馬彥祥氏導演,聽說二十五日起在新[營]房開演”?!督痫L剪玉衣》的演出,反響熱烈。不過,演出過程中,也有意外發生。開演數場之后,中央青年劇社演員沈松(即方瑖德)即在后臺遭到逮捕。
(二)尤成美:《評〈金風剪玉衣〉的舞臺裝置》
此文發表于1943年11月29日(星期一)《新華日報》,第四版?!豆糁g及研究資料》第2冊存目,但文章標題則作《評〈金鳳剪玉衣〉的午臺裝置》,同時,將作者“尤成美”錯成“龍成美”?!豆粞芯抠Y料》亦存目?!坝瘸擅馈睘楣P名,本名許綏曾(1920-2011),江蘇丹陽人。1941年畢業于國立戲劇??茖W校。其更為人熟知的筆名是“梅朵”?,F錄其全文:
這次金風剪玉衣的演出,裝置設計給了我們一種完全新鮮舒愉的印象。在劇本形態的限度內,完成了它自己美麗完整的新的作風。我說它新鮮,因為它擺脫了歷史劇一向所采用的柱子帷幕的習套。我說它舒愉,因為它拋棄了設計中拼湊繁瑣的毛病。我說它完整,因為它有計劃的做到了在每幕設計上的格調的[諧]和和協調。我說它美麗,因為它創造了既單純而富變化的畫面。
我們看每幕的設計,都有那曲折的四柱建筑,這在設計者的意思想來是為著形成全劇的主調:崇高,肅穆,但不凌厲狂情。因為從劇本中來看夏完淳這個人物,他有一腔愛國的熱誠,但和屈原的苦痛的期望的內心斗爭來比較,夏完淳這個人物在色調上絕不像屈原那樣灼熱燃燒。所以設計者在應用線條體面上,不能使它有一種尖銳的感覺。因此,那帶有緩和的韻節的四柱建筑,就成為很好的構思。和這樣的意思相同,在臺階的運用上,設計者不使它過于高聳,也是很對的辦法。
但是,我們看劇本的形態,它不允許設計者離開實物,而僅憑抽象的線條面體的關系來暗示一種感情。所以那建筑本身,在每一幕的設計中必需不失去它實在的意義。(我想設計者最初就是研究了每幕的地點環境,而從中尋找了那相同的地方的)。從我觀后的印象,第一、五幕,它近似一排重疊的柱子,第二幕它近似一列垣墻,第三幕它近似一座房壁,只有第四幕因為內外景在設計上存在的抵觸,使這建筑本身難于取得它的意義。設計者不肯除去它,固然是在保存那全劇上格調的一致?然而如何消除這突兀的印象?在它旁邊飾以藤蔓,把它做成一塊獨巖,那或且要比較適宜些吧。
這樣的設計,如果不從燈光的來源角度上取得多樣的變化,有時是會使觀眾覺到單調的。燈光的幫助和配合,在這樣的設計中顯得特別的重要,不能僅使舞臺照亮就算盡了他的責任?!盁艄庠O計”,必需真正做到“設計”這兩個字所包括的工作,全力的有計劃的,研究亮度、色調、角度、源頭、變化強弱,而和布景取得協調。譬如要使那建筑在第一幕近似重疊的柱子,就需要使曲折的陰影加深變顯來造成那種印象,那么燈光的來源必需來自側面,和第三幕要做成一座房壁的印象,其方法當然不同。這是一種很淺顯的道理。而燈光設計者也似乎疏忽了。但我們怎樣也不應該使燈光設計的工作又退化到它的“原始狀態”,僅僅做到照亮了舞臺而已。
現在回到裝置設計來說:第一幕與第二幕的變換,最能看出設計者的聰明和才能。它們在格調上一致,但在情調氣氛的烘托上卻各有其性格。第一幕用深厚的門[圈]來做成它陰冷的感覺,第二幕用雕飾的隔扇來做成它柔和的感覺,尤其那一顆風姿翩翩的樹枝,完全從其中點化出一種純潔而綺麗的空氣,是那樣美麗,那樣可愛。到第三幕,則是一座經堂,神[龕]上所取的線條是極能表現出這特色的,這線條的采取是凝化了實物的精神而成,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工作者構思之精煉,而那一片純良虔敬的色彩也確有經堂的感覺,卻無廟殿森嚴的氣象。其中還能飄逸流散著一種家庭的溫暖。然而和第一幕比較著來看,卻未能打破那幾柱建筑所形成的單一的感覺,應該取第二幕類似利用欄干小樹的方法去做成相互之間更多的變化。第四幕,我認為是設計上比較失敗的一場。也許是劇本的要求,不得不安排橋、桌、椅、房子、[籬]架、山塔這樣多的東西,但是有的可以只憑暗示(譬如從臺旁插入的橋梁),有的可以淡化它的印象(譬如天幕上太[墨]黑的山塔),有的可以根本除去(譬如對動作沒有必要的房子)[,]有的可以清減那太細瑣的線條(譬如桌凳可以做成石桌石凳),使設計不致陷入沒有組合而割裂的毛病。使我們看這一幕戲中的夏完淳,其心境是極為[明]朗開擴的,他并未因遭捕禁而失掉他詩人的傲岸[飄]逸的氣質,他有一顆悲壯昂藏的心,徘徊在這大自然的氣宇軒昂的景象里,感到情緒的傾訴和血肉交流的感覺,所以在設計上,我們也應該烘托出這種情氛。我說“月白風清”應是這一場設計的精神,在設計上卻未把這種精神全部展顯,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但無論設計上存有的缺點,它至少在中國舞臺上完成了一種新的嘗試,創造了它完整美麗的作風。適應我國舞臺條件的困難,利用部份的變動而做到了多樣的變化,這種方法,在相似形態的劇本的演出中是值得應用而加以更完美的發展的。
方括號中的文字,因極難辨認,出于筆者的推斷。戰時的劇評,文本批評遠勝于劇場批評,尤成美此文,則是典型的劇場批評文章,文字清新可喜,見解亦難能可貴。
抗戰時期,郭沫若曾創作六部歷史劇,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蔚為大觀。但其中《南冠草》的研究,則稍顯薄弱。今重輯并整理出這一時期的有關史料,以期能充實其研究基礎。
(責任編輯:陳俐)
注釋:
①關于此版,張澤賢《中國現代文學戲劇版本聞見錄:1912-1949》(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570頁)有過描述:“《南冠草》,郭沫若著,群益出版社民國三十五年九月(1946年9月)初版,總發行中國文化投資公司,‘郭沫若文集’第一輯第九冊,梁琛設計裝幀,封底有‘群益’的出版標記。平裝,8品,右翻豎排,尺寸:13.2×18.2厘米。版權頁上有‘郭沫若’的版權印花一枚,少見?!薄皶┯小逗笥洝罚L達48頁,分上下兩部分,是篇對‘夏完淳’的考證文字?!?/p>
②“顧正”當作“顧咸正”。
③“夏彝”當作“夏彝仲”。
④肖斌如、丁言昭在《〈南冠草〉的演出本》一文,認為該則消息發表在第二版,有誤,應是第三版。
⑤江蘇醫學院,其前身為江蘇省立醫政學院和南通學院醫科。1938年8月兩院于內遷途中合并,改為國立江蘇醫學院,設在湖南沅陵。同年12月(一說1939年1月)遷貴陽,1939年4月再遷至重慶北碚。院址在牌坊灣,以北碚醫院為院本部,與復旦大學隔嘉陵江相望。1939年9月設立附屬醫院。1940年1月,附設公共衛生事務所。1942年再創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并成立醫科研究所寄生蟲部。胡定安任院長。著名教授有洪式閭(伯容)、邵象伊、許本謙、陳友浩、徐佐俠、韓明桓、趙東生、褚葆楨、王仲僑等。1946年9月復員鎮江。
⑥此則消息末署“(鶴,二十一日寄)”。
⑦方琯德(1921-1994),曾用藝名沈松。安徽省桐城縣人。話劇演員、導演。1937年參加安徽流動宣傳隊,1938年考入重慶國立戲劇學校。1942年到育才學校任戲劇組主任,后參加中央青年劇社。曾參加演出的話劇有《大地黃金》、《北京人》、《日出》、《雷雨》、《棠棣之花》、《岳飛》、《萬世師表》等(馬奕主編《中國戲劇電影辭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頁)。
[1]郭沫若.《南冠草》日記[N].新華日報,1943-11-15:4.
[2]成都市圖書館.郭沫若著譯及研究資料(第2冊)[M].編者刊,1980.
[3]王訓昭,盧正言等.郭沫若研究資料(中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陽翰笙.陽翰笙日記選[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
[5]孫曉芬.抗日戰爭時期的四川話劇運動[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
[6]徐顣翔,欽鴻.中國現代文學作者筆名錄[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7]傅學敏.1937—1945國家意識形態與國統區戲劇運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G256.22
A
1003-7225(2014)01-0061-06
*本文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中共中央南方局與重慶抗戰文學》(13XJC751001),熊飛宇主持。
2013-12-20
熊飛宇(1974-),男,四川省南江縣人,文學博士,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重慶抗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