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在通過一系列指標篩選后,存在“高送轉”可能的個股揭開了面紗。下一步面臨的操作問題是,應該在什么樣的時間點買入,能夠最大概率的獲取超額收益?
通過對過往十年的高送轉個股表現進行統計分析,我們發現,“預案公告日”(年報公告日)是把握高送轉個股二級市場表現的重要時間節點,在預案公告日前30個交易日(即大約1個半月的時間)介入高送轉個股,能夠獲得最大的超額收益機會。
而在股權登記日前介入高送轉個股雖然也能獲得超額收益,但收益率要明顯小于預案公告日,在股權登記日后,投資者預期得以兌現,超額收益通常為負。
另外,隨著近2年來分紅預案預披露制度的推行,獲取超額收益的時間節點也相應的有所提前。
“高送轉”的交易策略
從交易策略的角度來看,通過指標進行篩選得出存在高送轉可能的個股后,在年末(11-12月份)逐漸布局介入,不失為穩妥的策略,特別是對結合個股的基本面及估值,進行中線持股的投資者來說,這樣的策略更為恰當。
但對于直奔“高送轉”概念而去的交易型投資者來說,過早的介入高送轉個股亦意味著效率上的損失。因此,想要抓住“高送轉”的交易性機會,務必較為準確的把握買入時間窗口。
華泰證券此前的一項數據統計表明,在預案公告日(年報公布日)及股權登記日前30 個交易日介入高送轉個股,能獲取較高的超額收益率。
具體而言,預案公告日前30個交易日介入高送轉個股能獲取較好的超額收益,并且隨著預案公告日的接近,超額收益漸趨收窄,預案公告日后介入高送轉個股僅能獲得微幅的超額收益。統計數據顯示,在2001到2011年,“預案公告日前30個交易日”的交易策略,平均得到的超額收益率為9.3%。
預披露使得時間節點提前
用“提前30個交易日”的策略回顧高送轉個股的走勢,亦可得到比較明晰的驗證。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2013年1月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指引》,提出上市公司在制定“分紅預案”時,有義務征集股東的意見。所以,近2年來在年報期發布《利潤分配預案的預披露公告》的公司數量大增,這相當于“預案公告日”更為提前。
換言之,“預披露”雖然沒有使得“提前30個交易日”的交易策略失效,但它意味著投資高送轉個股的時間節點有所提前。按照交易所的規定,上市公司發布利潤分配(或轉增股本等)的預披露公告,一般較發布預案公告提前半個月以上,以方便和投資者進行交流協商。因此,對于已經“相中”了的存在高送轉預期的個股,應該關注其預披露公告的可能。
超額收益與送轉比例正相關
過往十年的統計案例也表明,高送轉超額收益與送轉比例及業績增速正相關,平均來看,送轉比例越高的公司超額收益也越大,送轉比例>1.2 的公司平均超額收益率為20%,而送轉比例在0.5-0.8之間的公司平均超額收益僅為6.2%。
華泰證券方面認為,從管理層角度出發,送轉比例越高,絕對股價降低就越多,這也表現出公司管理層對未來公司的成長性具有較強的信心,市值管理的決心也越強。而高送轉超額收益與公司的業績表現有關,公司盈利能力穩定,成長性越高,市場炒作的風險就越低。
交易型投資者忌過分“執著”
一般意義上的高送轉是指每10股送轉5股及以上的情況,包括以可分配利潤派發新股和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兩種形式。高送轉對公司的盈利能力(ROE、ROA、利潤增長)沒有影響,其實質只是對股東權益的內部結構調整,把股本擴大、股價稀釋,但高送轉通過股本的擴張往往會向市場傳遞出一種潛在的高成長信號,因此,每年市場總會對高送轉題材進行一番熱炒。
而對于僅只是沖著“高送轉”概念而去的交易者,在交易時亦應避免過分“執著”,影響“高送轉”行情的因素較多,包括送轉行情發生時的大盤走勢等,而“高送轉”本身從歷史統計來看只是在一個階段內存在較高的超額收益而非絕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