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勝
【內容摘要】本文著重從色彩繪畫過程中畫家、色彩、畫面三位一體的關系作比照來闡述語文教學中教師、教材、教法三者的關系。另外,就色彩繪畫的異化問題引發對語文教學異化的探討。
【關鍵詞】色彩 繪畫 語文 教學
本文從色彩繪畫看語文教學,并非我一時沖動地想法。因筆者從小受家庭的影響,頗喜愛繪畫,尤其在色彩繪畫這一領域小有心得,進了大學,學的又是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對語文教育也頗為關注。在這兩門學科長期的碰撞下,逐漸產生了將它們結合起來的想法,加上它們之間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因此,萌發了從色彩繪畫的角度去闡釋語文教學的念頭。
本文著重從色彩繪畫過程中畫家、色彩、畫面三位一體的關系、色彩繪畫的異化問題引發的對語文教學的異化等方面來探索語文教學。
第一,從色彩繪畫過程論述語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
首先是自主。一個畫家應該有自己的繪畫風格,自己的特性,以及用色的個性。體現在畫上,便是在繪畫過程中要尊重畫家的個性,尊重色彩的個性。大凡成功的畫家,在作畫時都有自己的個性。梵高粗獷的線條,雷諾阿細膩的用筆都盡顯其繪畫的獨特魅力。而在用色方面,每一種顏色都有其優缺點,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充分發揮色彩的個性而使其相得益彰。在繪畫過程中畫家、色彩、畫面三位是一體的。只有在保證畫家、色彩的個性基礎上,畫面才引人注目。同樣,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也要首先保證尊重教師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其次是合作,在繪畫過程中,始終圍繞著色彩的調和、搭配即色彩之間的合作。如果在一幅畫上,色彩之間不能相互協調,畫面沒有統一的色調,沒有主次之分,整個就是一堆雜亂地顏色,缺乏整體的美感。色彩之間的合作為畫面色彩效果之根本。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注重科學化的同時,更需要講究藝術性,語文教學也是沒有固定呆板的模式的,它也需要經過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不斷努力探索,才有可能向前發展。筆者在這里特別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地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兩大支柱。不管是合作還是探究,筆者都堅持著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三方面的互補。
第二,從色彩繪畫角度論述語文教學的一般方法。
色彩繪畫經過歷史的沉定,逐漸形成了“整體——局部——整體”的一般方法。在作畫時,面對一個對象,首先整體觀察,從整體上把握對象,從整體造型上把握用色,塑造整個形體,然后局部用色,局部比較,局部刻畫。在比較中完成各部分刻畫后,還需整體參照,做整體調整,以使達到整體的最佳效果。
語文教學的一般方法筆者也主張用“整體——局部——整體”,防止從局部入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和從整體出發,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片面錯誤。這種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綜合法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根據需要可先分析后綜合,亦可先綜合后分析,分析綜合是多層次、多水平的。比如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首先在整體上來個統觀,再分析每冊教材的地位,然后分析每一單元在全冊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單元的重點。……依此類推,直至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個詞。最后的環節很重要,需要在整體上來一個總結,達到每一部分的充分展示,整體的最佳效果。
這種“整體——局部——整體”的思路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注重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語文這樣的人文學科。
從色彩繪畫的角度論述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過程和結果”的問題。色彩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往往看重的并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在作畫過程中的摸索學習。許多成熟的理論、技法便是在過程中摸索而來,像塞尚的畫,永遠就保持著一種似乎沒有完成的狀態,但就是這種繪畫作品讓人產生意猶未盡的回味效果,頗值得讓人研究、學習。語文教學的好壞是需要經過不斷探索,通過實踐檢驗出來的。語文學習是一個系統,是一個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去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一味追求答案的正確與否,只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限制學生的思維拓展。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的探討應作為知識獲得的主要渠道。
第三,從色彩繪畫的異化探討語文教學的異化問題。
馬克思關于“異化”的概念的提出是從人類存在和人類生活的角度出發的,它強調了人的存在的社會物質基礎,異化實際上是人背離自身生活的過程。
語文教學的異化表現在內容和方法上:
一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異化。表現為內容的繁、難、偏、舊。這也是學生負擔過重的數量上的表現。受傳統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思想的影響,學校教育便盲目填充,造成學生作業多、科目多、補課多等繁重現象,導致了學生機械性學習、重復性學習的浪費。人不能為知識而一味地追求知識,知識只是人發展的手段,知識如果不轉化為智慧那永遠是無用的垃圾。退一步來講,短暫的學校教育期間也根本不可能窮盡人類無限廣博的知識。因此,要削減一些過深、過難、重復性、機械性的內容,給學生一些自由發展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從重重束縛下解放出來。
二是語文教學方法的異化。現行的語文教學方法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的最主要的特點是強制性。它把學生單純地視為被動的接受者,對他們進行空洞的說教、單純的灌輸,甚至不惜采用暴力。學生的自由、尊嚴、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受到了踐踏,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對學習產生了厭倦,他們渴望擺脫這種單調乏味的教育牢籠,他們渴望自由與快樂。異化的語文教學是失敗的語文教學,為了使語文教學煥發生機和活力,我們需要探尋病根。衷心希望大家一起來關心語文教學!
文章到此就擱筆了。雖然筆者這類文章從一角度或一方面去論述另一角度或另一方面的問題,存在著牽強附會之處,而且必須在承認前提的正確下才能去引證另一方面,但是這類文章在既定的事實情況下,探索一事物與另事物的聯系,從而使得雙方都得到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價值。況且,萬事萬物都始終在變化、發展著,現在的正確前提也要不斷充實、發展,隨之而來,論證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提高。所以,對于做學問,筆者認為,結論只是暫時的,不斷探索的精神才是做學問的人必須持有的。
由于時間倉促,一些觀點都沒有詳細論證,再因筆者只是初次探索,在這里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色彩繪畫以及色彩原理,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筆者也希望本文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秀。寫此文,一方面是為著探索語文教學,希望能改變視角,以綜合的研究視角,發掘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課程整體觀上定位好語文學科。另一方面,筆者也鼓勵積極探索語文教學新法,但要避免片面追求語文教學的出新、出奇,防止語文教學的異化。在此,祝語文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日新月異!
【參考文獻】
[1] 韋志成 主編.《語文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 魏書生、張彬福、張鵬舉 著.《魏書生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3] 李創新 主編.《中學語文創新教法》,學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4] 安寧 編著.《色彩原理與色彩構成》,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5] 吳鎮保、張聞彩 著.《色彩理論與應用》,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