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恒
(錦州市水土保持站,遼寧錦州121015)
采石場在生產過程中會造成水土流失,需要防治和治理。但是它因建設地點集中、平面布局簡單等原因,不能等同于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項目的特點,特別是對主體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采取適當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對其作出客觀的分析與評價。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出恰當的要求和建議。下面以葫蘆島市連山區楊郊鄉缸窯村聯合采石場項目為例,闡述采石場項目主體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1]。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的方法進行。
2.1.1 主體工程方案比選的水土保持評價
葫蘆島市楊郊鄉缸窯村聯合采石場位于葫蘆島市連山區楊郊鄉缸窯村北部,行政隸屬于楊郊鄉。連山區楊郊鄉缸窯村聯合采石場開采項目屬建設生產類項目,為典型建設工程。主體工程包括采石場及生產基地建設,礦山為露天開采,年開采礦石4萬m3。提出兩個選址方案。方案1:(推薦方案)選擇楊郊鄉缸窯村北面荒坡地,距離村子較遠。地貌為荒山疏林坡地,不占用開荒農地。方案2:(比選方案)選擇缸窯村北距離約0.2 km處的荒山。地貌為荒山疏林地,周邊有大量農地。方案比較見附表1。

表1 方案比選分析表
根據采礦及生產工業場地的地形和分區規劃要求,主體工程的施工及生產運輸,主體工程比選布局比較合理,充分發揮各分區的職能,提高生產勞動效率,最大限度的減少主體工程占地面積,并確保安全生產。
本工程主體工程不占用荒坡耕地,也不占用基本農田,且為永久占地。礦山露天開采擾動原地貌破壞土地面積較大,共擾動土地損壞地表植被面積14.0hm2,但項目建設無水土保持設施遭到破壞,且工程運行結束后可恢復擾動植被恢復率較高。從水土保持角度出發,主體工程方案可行[2]。
2.1.2 水土保持制約因素分析評價
該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擾動破壞土地,損壞地表植被,對項目的土壤擾動較嚴重,但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破壞性影響,沒有破壞水土保持設施。礦山采用露天開采,公路汽車運輸開拓方式。
項目建設所屬區域均不屬于生態脆弱區、泥石流易發區、崩塌滑坡危險區以及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項目區內沒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確定的已建的水土保持重點試驗區和監測站點,在工程選址上沒有水土保持制約因素。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能夠有效地防治因項目建設而引發的水土流失,逐步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綜上所述,該項目主體工程建設沒有水土保持制約因素,項目工程可行[3]。
2.2.1 占地類型分析與評價
該工程屬于建設生產類項目,主體工程開采區范圍內地貌為荒山坡地,占地類型為疏林草地,林草植被覆蓋率<25%,地表構造巖性為粉質黏土以及碎石組成的沖坡積物,厚度0.3~1.0 m。
主體工程建設的破壞影響主要體現在生產管理建房及場地、堆料場、棄渣場的建設,對植被的占壓損壞和土地的破壞,在降水、地表徑流、露天徑流等水力作用下,土壤、土體或其他地面組成物質被破壞易發生濺蝕、面蝕、細溝侵蝕、淺溝侵蝕和切溝侵蝕等,使水土流失量增加。工程運行結束后可恢復擾動植被恢復率較高,水土保持效果明顯,避免了項目區內水土保持及生態功能的降低,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為水土流失量,附合水土保持要求。
2.2.2 占地面積分析評價
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占地包括開采區11.7 hm2、生產堆料區1.60 hm2、生活管理區0.30 hm2、交通道路區0.40 hm2,共占地14.0 hm2,項目建設及運行共擾動、破壞土地和損壞地表植被面積14.0hm2。
主體工程各分區銜接緊湊,布局合理,地表擾動面積和土石方開挖量較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地表植被的損壞,附合水土保持要求。
2.2.3 占地性質分析評價
本工程占地為永久占地。用地不是基本農田,且占用土地不屬于國家劃分的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成果區。周邊地區多為山坡荒地,在施工期間會造成土地生產能力下降。主體工程施工結束及運行期滿后均應進行植被的恢復,其它用地在工程結束后,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治理,保證其林草植被覆蓋率不低于擾動前狀況。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以原有地類恢復為原則,工程占地范圍內的生態平衡不會遭到破壞,附合水土保持要求。
2.2.4 取土場、棄渣場情況分析評價
項目建設及采礦生產產生的表土剝離土方,可用于工程建設期間裸露地表及露天采區表層覆土,以利于地表植被的恢復及礦區復墾;表土剝離土方臨時堆置在各分區空地,設置臨時擋墻擋護。則本項目不需要設置取土場。
主體基建工程主要是場地、道路開挖回填及開采前期表層土、巖石的剝離共產生1.4萬m3表土,并且是分期剝離。礦山采礦過程中共產生廢石約0.81萬m3,也是分期剝離。本項目在7 a服務期內將產生2.21萬m3的棄渣,建設期廢石棄渣部分用于場區及道路的回填及覆土,其余大部分表土需設置專門的場地進行堆置,則本項目需設置棄渣場。
棄渣場設置在開采區下側低洼溝地,地貌為溝谷疏林草地。該區在運行期間可隨著露天開采區不斷擴大,能夠滿足建設及運行期間廢石棄渣的堆存。本區對采場剝離的廢石和不能及時回覆的表土進行分類堆置,并設置攔擋遮蓋設施。
主體工程在廢石場上側設置截排水溝,下側設置漿砌石擋墻進行攔擋,最大限度的避免堆土石渣體產生泥石流、滑坡的危險可能性。棄渣場在工程選址上水土保持制約因素少,附合水土保持要求。
2.3.1 土石方平衡分析與評價
根據施工組織設計及土石方平衡計算,項目建設期共開挖土石方1.64萬m3,回填及道路整平土石方0.94萬m3,表土0.70萬 m3。主體工程沒有外借土方,而是加強了對棄渣的綜合利用。在工程建設及運行期滿后,表土覆于開挖裸露面便于植物措施的恢復;建設期廢石棄渣外運回填造地,采礦生產過程中廢石直接運抵棄渣場,閉礦后回填至露天采場覆土造地,并設置植物及工程措施進行有效攔擋,減少水土流失量,防止因暴雨徑流等作用下產生滑坡等地質災害。
主體工程對土石方的開挖、堆棄和填筑進行綜合平衡,并設置專門的棄渣場進行回填堆放,減少棄渣量,做到了土石方挖填平衡。礦山應及時有效地對棄渣場進行工程防護和植被的恢復,最大限度地減輕水土流失危害。
2.3.2 主體工程施工組織、時序分析評價
本項目工程施工中采取的各種施工方法及水土保護措施,除從施工可操作性考慮外,也多方面考慮了施工中的水土流失影響,采取了減小擾動面積及擾動時間,增加臨時防護措施,對預防施工期水土流失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從主體工程施工組織方面分析,該工程基本附合水土保持要求。
該項目為建設生產類項目,主體工程的設計在滿足安全穩定的需要的同時應兼有水土保持功能。
2.4.1 納入水土流失防治體系的工程
1)表土剝離。礦山首采及主體工程在施工前均實施了表土剝離措施,剝離土方與礦巖采取了分類堆放。并設計在工程建設結束后,用于開挖裸露回填地面覆土恢復植被。以上措施有效的保護了水土資源,避免了水土資源的二次開挖回填,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量,應界定為水土保持工程,此項工程應納入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2)主體工程場區整地綠化。主體工程生產場地包括了部分場區綠化工程。建設期開挖回填區裸露面進行了整地,同時綠化面積達4000m2,直接有效地降低了水土流失危害。此項工程具有顯著的水土保持功能,納入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2.4.2 不納入水土流失防治體系的工程
1)地面硬化工程。生活管理區及交通道路占地范圍內場地大部分均采用混凝土及碎石渣鋪筑,雖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但主要功能是主體設計的車輛通行和停放、公共活動,以主體工程功能為主,不界定為水土保持工程,不納入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2)攔擋工程。生產區、管理區上側是棄渣場、堆料場,場區開挖回填土石方較大,回填區周邊設置了漿砌石及磚砌體擋墻進行砌護攔擋,以防止回填土體及礦料流失,雖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但屬主體工程正常運轉不可或缺部分,不界定為水土保持工程,不納入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3)截、排水工程。主體工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防水體系,其中包括場區排水及導流渠系,低洼地修筑的泄水溝或集水池等工程,主要以排洪泄洪為主,不納入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本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及生產運行過程中損壞地表植被、擾動原地貌,使表土松散,加之工程堆礦、堆渣土的堆存及場地回填區防護不當,致使土壤侵蝕度增加,區域內水土流失加重。生產過程中防護不當,有誘發開采邊界及回填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現象的發生,危險性中等。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將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增加地表徑流的含泥沙量,使土地資源減少,土地壤肥力下降,甚至使土地石化,沙化,導致土地生產力降低,大大加劇了水土流失程度。
采石場項目在工程選址上水土保持制約因素少。項目主體工程布局合理,建設施工中各種防護措施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主體工程制約了水土流失進一步擴大,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主體工程可行。該項目為為露天開采,項目建設生產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塌)、泥石流和崩塌等災害。建議礦石開采及基本建設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建設方案進行建設施工。
[1]周國富.開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2(08):18-20.
[2]馬祥華.淺析開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中國水土保持,2011(04):27-28.
[3]溫雅琴,李笑容.對房地產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的探討[J].現代農業,2011(0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