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東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在實現了多年的高速發展以后,我國無論在經濟規模、工業體系還是科研投入等各個方面都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此基礎上,需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以推動我國經濟繼續健康快速發展。經過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而通過產學研結合來促進創新發展被認為是一條切實可行而又高效的途徑。
一方面,我國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集中了全國大量的科研人才和科研資金,同時也產生了數量眾多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由于科研人才、研究經費等因素的制約,我國很多企業特別是大量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開發滯后。為了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許多企業對創新成果具有迫切的需求。有了高校的大量成果與企業的迫切需求,產學研的結合理應是水到渠成。但現實情況卻是長期以來,科研成果的供給與需求存在錯位,產學研結合路徑不暢,科研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以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創新發展。
放眼世界,當今歐美日等世界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將科技創新作為本國的核心競爭力。追溯其歷史,這些發達國家也大都經歷了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在此,以美日兩國為例介紹兩國政府在推動產學研結合過程中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發揮的作用。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為發達的國家,其科研創新能力領先全球,美國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模式也被世界各國競相借鑒。
美國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美國國會通過的《莫雷爾法案》。根據該法案,聯邦政府將大量土地贈與各州開辦大學,以開展農業和機械工藝技術方面的教育科研工作,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然而,回顧其歷史,美國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也一直面臨著高??蒲信c企業需求脫節,科研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的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了《拜杜法案》。
在《拜杜法案》頒布之前,受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發明成果歸屬于聯邦政府?!栋荻欧ò浮穭t允許高校、小企業或非營利性機構優先于聯邦政府對發明成果具有所有權。法案的主要內容有:⑴包括高校在內的非營利性機構、小企業可以保留對政府資助項目中所獲得的發明成果的權利;⑵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推動由政府資助所獲得發明成果的應用普及;⑶高??梢詫π枰陌l明成果申請專利;⑷高校優先向小企業給予許可;⑸聯邦政府保留非獨占性許可,以在世界范圍內使用專利;⑹聯邦政府保留介入權?!栋荻欧ò浮返念C布充分調動了高校、企業等多方面的積極性,推動了產學研的結合,大大促進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此外,美國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相繼頒布了《史蒂文森-懷德勒技術創新法案》、《小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法》、《國家合作研究法》、《聯邦技術轉移法案》、《國家競爭力技術轉移法》等多部產學研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
美國政府以各種形式和途徑向本國科研活動投入大量資金,而且投入的資金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除了聯邦政府每年給予數量眾多的國內高校以大量撥款與資金支持以外,農業部、國防部、國家航空航天局等許多聯邦政府機構也都具有資助科研活動的相應職能。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作為重要的科研資助機構,其2014財年的預算達到72億美元。美國高校承擔的政府資助基礎研究項目中大約有24%來源于國家科學基金會。同時,美國政府還設立了諸如項目基金、種子基金、匹配基金等多種形式的基金以資助科研活動。在稅收政策上,美國政府也對高校科研活動給予各種稅收優惠。從總體上看,美國政府已形成了一個從聯邦政府到地方州政府,從財政補助到稅收優惠,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的資金支持體系。
在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許多新研發的產品、技術剛進入市場時,都面臨著資金緊缺、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公共采購作為美國政府一項具有特色的財政政策,不但解決了市場需求,而且有效地緩解了資金緊缺的問題。這一財政政策在鼓勵科技創新、降低企業開發風險的同時,也對技術發展方向、產業結構升級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政府的引導對產學研結合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制定合理可行的各類產學研合作計劃也是美國政府推動產學研結合的有力措施之一。美國政府多年來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動產學研結合的計劃,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起的工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I/UCRC)項目。該項目注重與產業有關的基礎研究,在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向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并且通過將高校產生的創意、科研成果和技術直接轉化到企業來提升美國企業的生產力和市場競爭力。在過去的30年間,I/UCRC項目將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紀元。
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鼓勵高校與產業界的合作,經過多年實踐,已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產學研結合模式??萍剂侨毡镜囊豁椈緫鹇裕S著全球化的推進和國際競爭的加劇,日本的科技發展戰略開始由過去的引進、吸收轉變為開拓前沿科技,注重自主創新。為了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創新,提升日本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為了打破過去各個省廳管轄權限重疊交錯,彼此缺乏協調的局面,專門設立了綜合科學技術會議,以統籌日本的科學技術事業。2001年中央省廳再編時,日本政府撤銷了原先的科技廳,新設立的文部科學省協同新設立的經濟產業省形成更為合理的行政機構體系。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產學研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產學研結合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1995年,《科學技術基本法》實施,其內容包括:⑴確立了有關科學技術振興的方針,包括發揮科研人員創造性,協調發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等;⑵規定了國家以及地方公共團體在科學技術振興中的責任;⑶為了全面推進科學技術振興,制定科學技術基本計劃;⑷推進多樣化研究開發,培養科研人員,完善研究設施及設備,促進研究交流等。作為一部具有基礎性作用的法律,《科學技術基本法》為日本的科技發展體系構建了整體的框架,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同時也為其后制定的眾多科技法規政策打下了基礎。
日本政府在1998年頒布《大學等技術轉移促進法》;2000年頒布《產業技術力強化法》;2002年頒布《知識產權基本法》,以推進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以及使用;2003年制定通過了《國立大學法人法》;2006年頒布《教育基本法》,在教育、科研事業的基礎上又賦予日本大學科研成果社會還原的新職能,更加明確了高校在產學研當中的地位及作用,也為高校的發展確立了新的方向。
為了全面推進科學技術振興,日本政府制定了詳盡的5年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自1996年開始至今已制定了4期。(第1期:1996年-2000年;第2期:2001年-2005年;第3期:2006年-2010年;第4期:2011年-2015年。)
第1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重點推進適應社會、經濟需求的研究開發活動,具體措施包括:⑴培養科研人員及完善研究開發體系;⑵擴充多元化研究資金;⑶推進民間的研究開發,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廣;⑷促進國際交流。在產學研結合方面還提出了加強產學官各方協作與交流,促進研究開發設施、設備的共同利用等措施。
第2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以知識創新與使用,國際競爭力和持續性發展,安心、安全、高品質生活為目標,制定的戰略性科學技術政策包括:⑴推進與社會、自然環境的和諧;⑵科研成果向社會及產業活動還原,形成動態循環系統;⑶建立科學技術與社會兩者間的交流溝通。該計劃強調基礎研究的推進,同時重點投入生命科學、信息通信、環境、納米技術及材料等研究領域。
第3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的定位是科研成果的社會還原、重視人才培養與競爭環境,強調知識、文化價值的創造以及社會、經濟的價值創造。
第4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的目標包括繼續推進科學技術進步以及創造知識財富。在科學技術政策方面確立了科技創新政策的一體化展開,更加重視人才,與社會共同推動創新等一系列基本方針。在面向科學技術創新的體系改革方面提出了構建科學技術創新相關新體系,強化科學技術創新的戰略性推進體制,包括地域創新體系的構筑,知識產權戰略以及國際標準化戰略的推進等。
⑴產業集群計劃
區域經濟產業局和地方自治體共同推動下,在地區范圍內形成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間的產學官網絡,促進持續性創新及融合,以此不斷產生新產業,形成產業集群。這種由企業、高校、公立研究機構形成的網絡大幅提升了產學官之間流通信息的質量,使技術、經營情報、銷路等經營資源得到及時補充。而區域經濟產業局作為這個網絡的連接點,在促進產學官網絡形成的同時,與企業經營者緊密接觸,在深入了解各個企業的經營課題、特征的基礎上,為企業的技術開發提供全面高效的支持。
⑵知識集群創成事業
文部科學省從2002年開始實施知識集群創成事業。所謂知識集群,就是在地區主導下,以地區性研究開發課題和高校等公共研究機構為核心,由地區內外的企業共同參與,所構成的技術革新體系。具體來說,通過項目的企劃、立案,共同研究,交流活動等方式,在產學官的有關人員間形成網絡。在緊密協作與日常交流中,公共研究機構的技術創意與企業的實用化需求相互刺激,形成連續性的創新體系。
日本政府還建立了諸如產學官合作推進會議、大學研究成果展示會等形式多樣的媒介平臺,通過將產業界、高校、研究機構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科研成果等創新因素匯聚在一起,加強了各界的溝通,拓寬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同時,對新產生的科研成果的應用普及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廣作用,有效地促進了產學研的結合。
通過對產學研相關政策措施的考察,不難發現美日兩國政府在推動本國產學研結合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政府通過資金支持、制定產學研合作計劃等多種方式對本國的產學研結合加以支持。同時,美國政府的公共采購政策也為產學研結合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日本政府則是根據不同的發展時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五年期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為產學研結合指明了發展方向。日本政府參與建立的推廣交流平臺也有效地促進了產學研的結合。此外,兩國政府都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為產學研結合營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