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龍
陳會昌教授在盧梭、羅杰斯等教育家的思想基礎上曾指出: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兩顆種子,一顆是學習社會期望的知識、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務;另一顆種子是出于個人的興趣、動機而做的事情。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而言后一顆種子往往難以發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什么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呢?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熱愛兒童。”缺乏愛的教育算不上是真正的教育。可見尊重與愛得到了世界各國教育家的一直認可。依據中國學生的教育現狀,作為學生的領路人,筆者認為應該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用愛去澆灌學生心中的第二顆種子,從而讓學生平等、自信地步入自己的人生。下面本人將以自己教學中的切身經歷談及自己對教育中尊重與愛的偉大力量的認識。
他在徘徊——這個孩子有點“懸”
雨果曾說:“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其實,任何一個在別人看來不起眼的學生都能夠成才,對于學生,尤其是令人厭煩的學生,只要繞過他的“丑”、“畸形”與“粗俗”,就一定能發現他旁邊的“美”,附近的“優美”以及背后的“崇高”。
筆者的一個學生,16周歲了還在讀七年級,課文中只認識個別獨體字,一次把他喊來辦公室,讓他寫了一個“我”,差點連我這個班主任老師都沒有認出來。哎……字不認識自然談不上學習。語、數、英三科老師每每談到他,總是搖頭,“作業又沒交啊!”無可奈何呀。
如果僅僅是成績差,倒也省心,但他學習以外的表現也差強人意。讓他值日,兩個月只掃過一次,還是在我的監督之下;讓他參加早讀,早讀時班級就少他一人,原來是在操場上閑逛;看見自己喜歡玩的東西,伸手就搶過來,同學若不帶他玩,就給你搗亂,搞得整個班級是怨聲載道。上課他基本上從來沒有抬過頭——當然他也聽不懂,開學還沒有到一個月,他就把數學書給弄丟了(后來弄了本舊的),練習冊也丟了(還好給本班一位同學在校門口的花草叢中發現了,但應該寫作業的幾頁卻被撕掉了)。上課時他總是低頭不停地在書包里翻來翻去,一節課下來也不知道找到了什么沒有。倒是下課鈴一響,絕對會第一個飛出教室,爬樹、追逐、打鬧……到放學了,老師布置作業總找不到人,原來早就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這就是我們班新進的學生——張同學,師生眼中共同的不合群的“野草”。
我去家訪過一次,孩子父母親在外打工還不知道幾點回家,后來電話聯系上,家長顯得很驚訝也很重視,來了一趟學校。原來,他是外地人,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孩子也隨著父母到處“流”學,去年轉到了我們江心初中,就讀于七(五)班。由于父母幾乎沒有文化(其父沒上過學,其母也只讀過小學一二年級),在外面打工完全靠賣苦力,早出晚歸,甚是辛苦,無時間和精力教育孩子,基本上是放任自由、自娛自樂,形成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帶”,在這孩子身上幾乎是看不到來自家庭方面的有益教育。
這番深入的了解使我大大地改變了對他的態度。我想,因為學習差,在學校他常常受到同學的歧視、教師的嫌棄,自然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愛,感情上常常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于是,他自然感覺自己是班級中的“二等公民”。要消除這種隔閡和對立,最重要的秘訣就在于尊重,尊重他完整的個性和人格尊嚴。這種尊重要發自內心的,如果他能從我的目光、表情、語言、舉止中真正體會到尊重和關心。如果我們之間真正建立起了一種互相尊重,互相依賴的親密真摯的情感關系,何愁教師熱切的期望、成功的激勵不會通過這條情感的紐帶源源不斷地輸入他的心中,促使他戰勝自卑,增強信心,啟動成功的“內驅力”呢?
他在轉變——珍貴的5角錢
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個下午的上課鈴前,我正收拾課本準備去上課,他突然從窗口“交”﹙其實是“扔”﹚給了我一個5角的硬幣,伴隨著一句“我撿的”,窗外已不見了他的蹤影。我當時的感覺真的就叫震撼吧,我從沒有想過他會這樣!這時,我的眼前忽地一亮,看!你還是有閃光點的嘛!緊接著的課堂上我就當眾表揚了他,說他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是我們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接下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先是露出了一臉傻笑,接著慢慢低下了頭,一副很受用的樣子。我想,成了!趁熱打鐵吧。
事實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各方面表現均有了不小的改善,而且在他的影響下,我們的班級也漸漸形成了一種真誠、熱情、互幫互助的優良班風,全班學生的道德品質都大大上了一個臺階,想來,這小小的5角錢真是功不可沒啊。
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談到轉變差生問題時就有這樣的六字秘訣:尊重、關心、感化。對啊,嚴,是一種愛,但是,還有一種愛往往所起的效果更是明顯,那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愛。他指出“發展學生人性中美好的一方面,抑制淘氣的細胞”,我們對待差生千萬不要總提醒他“差”的那根神經。這根神經越刺激就會越發達,從而偏離了老師教育的初衷。其實只要老師耐心地繞過學生身上分割著美與丑的墻,就能發現學生美好的另一面。用愛去尋找,用尊重去感化,相信每顆種子都會發芽。看得出來,這株野草也會開花,他是一株曾被人誤解的野百合;只要用心去澆灌,他也能綻放自己的光彩,獲得自己的春天。
他在綻放——冠軍是春天里最美的花環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冠軍的故事。我校每年一次的夏季體育運動會召開時,他剛開始并沒有報名參賽。這么好的一個進一步拉近距離的機會,我怎么能放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我找他好好談了談,原來他是擔心自己沒有實力,缺乏自信。是啊,好不容易大家已不太反感他了,如果到時賽不出好成績來,老師會不會又看不起他、同學會不會又笑話他呢?可我認為以他的水平取得優秀的成績并不難。于是我真誠地鼓勵他,并幫他報名參加了100米、200米的比賽。他的比賽項目我全程關注,并且帶領全班一起加油助威不含糊。結果果不出我所料:100米項目他得了個第二,200米項目他取得了年級組第一名的好成績。不僅個人得到了獎狀,同時他也為班級增添了榮譽。頒發獎狀、獎品時,我清楚的看到他的嘴都笑歪了,再看看同學們,大家看他的目光也變得柔和多了,同時還包含著羨慕。“看,我們班張同學是冠軍”,不知誰冒了一句,“是啊,你就是冠軍。”那一刻,這株同學們眼中的野草,頭戴冠軍的花環,以前所未有的自信登上領獎臺,那一刻他綻放出自己應有的光彩;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的春天!
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歸納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關系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所有需要重最高級的需要,是指一個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與潛力的要求,是力求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應該得到滿足,否則會引起疾病,而滿足了需要則可治愈疾病。我想張同學之前的種種頑劣表現,恐怕也是為了引起大家和老師的關注和承認,但他的行為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注意教育的方法,一味的嚴厲要求,并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往往給予更多的尊重、無聲的關愛和暗含期待的目光所收到的教育效果更為明顯。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育類似于張同學這樣的野百合首先要從小處著眼、從細節著眼,只有從生活上多關心他,讓他感覺到溫暖,才可能讓他帶給別人溫暖。教師的關注往往總是停留在防止他們犯錯誤上,不妨轉移到如何發現他的“閃光點”上試試。其次,要給予這些孩子足夠的尊重,人人內心深處都有真善美的一面,我們不妨試著從正面去引導他去挖掘自己的真善美、展示自己的真善美。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他們其實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你不講點策略的話,任你嘴皮說破,他也不會聽進半句,那就是要攻心為上了。只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愛才能喚起他自覺轉變的意念和決心。只要他自己有了要改變的想法,一切自然就好辦了。
我有心用十倍百倍的努力,來換取他們不斷的、少許的前行。一路相伴,愿春風化雨、一路花放。
(作者單位:安徽省當涂縣江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