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2014年4月尼日利亞宣布調整統計基準年,2013年度GDP上升8.92%至5099億美元,超越南非成為非洲最大經濟體,人均GDP2688美元。奧巴桑喬、亞拉杜瓦和喬納森執政的1999年至2013年尼實現了15年高速增長,為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尼經濟雖然呈增長走高、貿易盈余、市場潛力巨大,具備持續增長的條件,但嚴重依賴石油、政府效率低下、基礎設施不足及多重社會問題等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尚待破解。
一、尼日利亞經濟增長回顧
(一)獨立至1998年
尼1960年獨立前屬殖民地經濟,依賴農礦產品出口。1961年-1970年為進口替代時期,執行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制造業快速增長,農業發展停滯但仍占GDP的65%,出口的70%,糧食基本自給,這一時期年均增長率為5.07%。1971年-1980年為石油繁榮時期,尼成為非洲最大產油國,石油收入大幅增長,基礎設施和服務業有所改善,但糧食不能自給,制造業逐漸衰落,工業品依賴進口,這一時期年均增長率為4.92%。
隨油價下跌,1981年-1990年尼進入結構調整時期,失業率和通脹率上升,赤字和外債加重,持續負增長,1983年達-8.5%,1986年開始實施結構調整、國企私有化和出口促進工業化,加快非油產業發展,減少進口依賴,基本抑制住負增長勢頭,這一時期年均增長率為1.33%。1991年-1998年尼進入自由化時期,奈拉持續貶值,1993年尼將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22奈拉,但難以維持,通脹率居高不下,1996年達29%,1995年尼開始自由化經濟整頓,減少政府干預,實行匯率雙軌制和外匯自由流動,推動私營經濟發展,農業和服務業有所恢復,但由于政局動蕩,經濟仍十分困難,這一時期年均增長率為2.79%。
八九十年代石油價格由40美元/桶下降到10美元/桶,尼人均收入從450美元下降到250美元,1992年被IMF確定為低收入國家,年貿易逆差達40億美元,外債增長到350億美元,是尼經濟最困難時期。
(二)奧盧塞貢·奧巴桑喬執政時期
1999年5月29日,尼恢復文人統治,奧巴桑喬當選總統開始連續執政8年。奧巴桑喬執政之初,尼經濟和投資信心回升,殼牌、埃爾夫、阿吉普與尼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9.64億美元再投資協議。2000年3月22日尼推出《1999-2003年經濟政策》,放松政府管制,鼓勵私人投資電力等基礎設施和航空等部門,支持天然氣和非油商品出口,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優先發展農業和制造業,鼓勵尼國家石油公司投資農業部門。
2003年奧巴桑喬連任,尼增長率為3.5%,2004年3月16日推出《2004-2007年國家經濟振興發展戰略》,繼續實施私有化和多元化,加快出售國企,擴大非油產業和基礎設施投入,改善投資環境。尼2004年增長率為6.09%,其中石油產業3.3%,非油產業7.5%。2005年增長率為6.23%,其中石油產業0.5%,非油產業8.2%。
2006年是奧巴桑喬執政最后一個完整年度,增長率為5.63%,石油產業-4.67%,非油產業8.93%,其中電信業31.98%,商業13.73%,制造業9.71%,農業7.17%;GDP總量1422.7億美元,三大產業按規模分別排世界第14、44和66位,非洲第1、3和5位,人均GDP1016美元;進出口818.5億美元,增長24.7%,其中進口228.3億美元,增長64.2%,出口590.2億美元,增長14.1%,原油出口547.4億美元;通脹率8.2%,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127奈拉,首次實現官方和市場匯率基本接近。
尼90年代債臺高筑,奧巴桑喬執政期間,尼外匯儲備由1999年的51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430億美元,具備了清償外債的條件。尼2006年分兩次償還巴黎俱樂部債務122億美元,2006年、2007年分三次償還倫敦俱樂部債務20.8億美元,巴黎俱樂部免除尼債務180億美元,尼外債下降至30億美元,僅占GDP2.1%。
(三)奧馬魯·穆薩·亞拉杜瓦執政時期
亞拉杜瓦2007年4月當選總統,5月29日就職,2009年11月23日出國治病,實際執政時間約兩年半。
亞拉杜瓦提出發展電力、農業、教育、安全、交通及土地改革、多元化等《七點方針》作為競選和施政綱領,就任總統后繼續執行奧巴桑喬經濟政策,并于2007年9月4日設立國家經濟委員會負責《七點方針》的實施。
尼2007年GDP增長率為6.2%。2008年,尼預算2.37萬億奈拉中1.42萬億奈拉用于農業、教育、電力和安全等項目,同比增長71%,但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油價從62.5美元下降到45美元,導致聯邦石油收入從680億美元銳減到480億美元,石油產業負增長6.19%,股市大跌,銀行業壞賬增加,爆發危機,拖累GDP增長略降至5.98%。2009年尼擴大預算支出26%,三次動用石油溢價賬戶資金56億美元投資基礎設施,央行完成銀行業救助,GDP增長回升到6.96%,其中石油產業0.45%,非油產業8.32%。
亞拉杜瓦執政期間,尼飽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和本國銀行業危機困擾,經濟環境惡化,加之執政時間過短,《七點方針》目標難以實現,2009年6月民調顯示64%的尼日利亞人不滿意其執政表現。
(四)古德勒克·喬納森執政時期
喬納森2007年4月當選副總統,2010年5月5日亞拉杜瓦病逝后就任總統并于2011年5月連任至2015年5月。
亞拉杜瓦出國治病次日,尼推出了一個愿景規劃藍皮書,計劃2020年GDP達到9000億美元,經濟規模進入世界前20強。喬納森就任總統后,宣布要分三個中期規劃實現愿景。在2010至2013年第一個中期規劃中,喬納森貫徹多元化、私有化政策,積極推動銀行、油氣、港口、海關等關鍵領域改革,加快公私合作發展交通等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業、制造業中小企業支持力度,吸引投資者設廠,努力創造就業。如汽車業,出臺了汽車產業政策,尼桑、Stallion等與尼政府達成協議,投資建設汽車企業;2010年8月26日公布了電力行業的改革發展,電力生產、運輸、配送分由不同機構負責,成立BULK電力公司負責電力購買和銷售,并把尼電力國家控股公司改組為若干家電力生產和配送公司,2013年已完成15家。endprint
喬納森執政期間,全球金融危機對尼影響逐步減弱,基礎設施建設展開,農業、制造業、電力、交通、固體礦得到一定發展,經濟較快增長,石油依賴有所降低,2010-2013年GDP增長率分別為7.98%、5.09%、6.66%和7.41%。
二、尼日利亞與南非經濟對比分析
(一)經濟規模與增長速度
尼2010-2013年名義GDP分別為54.2萬億奈拉、63.3萬億奈拉、71.2萬億奈拉和80.2萬億奈拉,增長率分別為7.98%、5.09%、6.66%和7.41%;南非2010-2013年名義GDP分別為2.67萬億蘭特、2.93萬億蘭特、3.14萬億蘭特和3.39萬億蘭特,增長率分別為3.14%、3.6%、2.47%和1.89%。尼南兩國2013年GDP分別折合為美元是:5099億美元和3703億美元。改變兩國經濟規模對比的主要因素,一是增長率的差異,2008年-2013年尼增長率在5.09%至7.98%之間,年均增長6.68%,累計增長47.37%,而南非增長率在-1.53%至3.62%之間,年均增長2.18%,累計僅增長13.83%;二是匯率波動,南非蘭特兌尼奈拉匯率2010年末至2013年末由22.92下降至15.24,貶值約1/3。
2013年尼三大產業規模分別為17.6萬億奈拉、20.7萬億奈拉和41.9萬億奈拉,占比分別為22%、25.8%和52.3%。除農業和石油業外,尼多個產業經過長期增長已舉足輕重,以電信、電影和水泥最為突出。尼已成為非洲最大的電信市場,2013年底電話用戶1.69億戶,其中活躍用戶1.27億戶,是南非人口的2.4倍;互聯網用戶5600萬,超過南非人口,居非洲第一位。尼是繼美、印后第三大電影生產國,諾萊塢每年產出電影約兩千部。尼水泥生產能力由2002年的190萬噸,到2013年增長到2850萬噸,超越南非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大水泥生產國,并由依賴進口到實現了出口。
(二)財政收支與債務負擔
2013年尼財政收入9萬億奈拉,占GDP的11.2%,其中石油收入6.8萬億奈拉,占總收入的75.6%,聯邦留存2.83萬億奈拉,總支出4.42萬億奈拉,經常性和資本支出分別占73%和27%,財政赤字1.59萬億奈拉,只占GDP 1.98%,2009年以來財政赤字每年均在GDP的2%以內。2013年,南非財政收入8531億蘭特,占GDP的25.2%,財政赤字1697億蘭特,占GDP的5.01%。
2012年喬納森將債務上限設定為GDP30%,近年來新借外債主要是鐵路、電力低息貸款,2013年內外債合計10萬億奈拉,占GDP的12.52%,債務負擔較輕,有較大舉債空間。南非2009年以來祖馬第一任期債務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27.8%上升至2013年的46.1%,2013年內外債合計1.56萬億蘭特。
(三)對外貿易與吸引外資
尼2013年外貿總額1516億美元,順差387億美元,分別相當于GDP的18.65%和7.58%,主要出口產品為石油,2013年末外匯儲備為428億美元。南非2013年外貿總額2425億美元,貿易赤字204億美元,2013年末外匯儲備為496億美元。尼外貿規模雖小于南非,但長期順差,外債償付能力較強。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3年世界投資報告,2011年和2012年尼分別吸引外資89.15億美元和70.29億美元,超過南非的60.04億美元和45.72億美元,成為外資非洲首選地;2007-2012年尼累計吸引外資450.3億美元,超過南非的318.7億美元。尼引進外資過于集中于石油開采行業,對經濟多元化難以產生正面影響,而電力、基礎設施、農業、固體礦、零售和服務業尚有大量投資機會,預計未來外資投資領域將更多元化。
(四)主要行業和企業
2011年度銷售額排名非洲500強企業榜單中,尼上榜企業28家,分布在石油、電信、農產品、飲料、建材、工程等行業,銷售額256億美元,凈利潤18億美元,石油是尼唯一規模大于南非的行業。尼礦業、水電供應、制造業、設備、汽車、零售、運輸、服務業、房地產等行業均無企業入圍,說明其經濟結構單一,多個主要行業尚未形成上規模企業,但尼企業佼佼者正在崛起,如成立于1977年的丹格特水泥以14億美元銷售額位列非洲建材行業第一,利潤7.7億美元,年產水泥1925萬噸,位列全球第8,業務遍及包括南非的14個非洲國家,近期又投資90億美元建設日處理40萬桶的煉油廠,其創始人阿里科·丹格特連續多年當選非洲首富,身家161億美元。
南非上榜企業173家,銷售額和利潤分別為3587億美元和291億美元,而且,南非企業對尼的投資也相當活躍,其傳媒企業DSTV在尼衛星電視占有統治地位。尼企業中短期內趕超南非尚不現實。在西非企業50強中尼占44家,基于語言、法律規范和商業文化類似,尼企業將擴大在西非的主導地位,并逐步開拓其他非洲市場。
(五)金融市場和銀行業
2011年度資產排名非洲200大銀行中,尼銀行資產、貸款、存款占比分別為10.7%、7.9%、11.4%。尼通脹率較高,實際存款利率為負,導致儲蓄意愿不強,2013年末銀行存款僅16.7萬億奈拉,銀行業資產僅24.3億奈拉,分別相當于GDP的20.82%和30.29%,貸款利率高達17%且期限較短,惡意違約和不健全的法律體系等問題也阻礙著銀行的發展。而在非洲前200大銀行中,南非銀行資產、貸款、存款占比分別為42.1%、49.9%和40.6%。
尼銀行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也較差,貸存比僅為53%,遠低于南非的95%,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為12.89%,也低于南非的19.33%。尼中小企業和個人金融服務更明顯不足,尼無法獲得正式金融服務的人口比例為79%,高于南非的44%。endprint
尼日利亞證券交易所是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擁有非洲股市14.5%上市公司和4%的市值,2013年末市值13.23萬億奈拉,增長47.37%,占GDP比重16.5%。而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是非洲最大股票市場,擁有非洲股市30%上市公司和68.3%的市值。
三、尼日利亞經濟增長的潛力需要進一步發掘
(一)農業領域
尼可耕地8120萬公頃,曾被譽為西非糧倉,農業資源得天獨厚,但發展長期陷于停頓,已耕地僅3400萬公頃,集中在北方地區,58%的可耕地尚未開發。全國就業率的60%在農業,但生產效率低,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需進口大米、小麥分別約為200萬噸和400萬噸,農業發展極不充分。
2012年7月1日起,尼政府大幅提高農產品進口關稅,啟動農業改革。未來尼需要加大農業發展力度,普及現代農業機械、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糧食增產與自給,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促使經濟均衡增長。
(二)制造業領域
尼勞動力豐富,但石油業和近年來發展較快的電信業、金融業雇傭勞動力有限,尼失業率從2007年的12.7%的上升到2013年的25%,青年失業率達54%。失業率高企導致貧困率居高不下,20%的窮人僅占總收入4.5%,84.5%的人口日生活費不足2美元,制約了消費市場和本國制造業的發展。
制造業能創造大量就業,尼降低失業率的出路在于將經濟重心向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中小企業更是吸納就業的有效工具,尼需要改善營商環境,加大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技術、原料、融資的市場流動性,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尼人口結構中青年比重高,教育缺口大,應加強科技和職業教育,提升國民素質,將龐大人口轉化為人力資源,為逐步建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提供勞動力。
(三)基礎設施領域
經長期投資,尼發電裝機容量已增至863.4萬千瓦,發電峰值為451.76萬千瓦,但仍有8000萬人無電可用。尼大企業多自建汽油發電廠,自建發電能力145.7萬千瓦,成本每千瓦時35美分,約為電網電價的3倍。除電力外,尼3505公里鐵路早已廢棄,硬化公路僅占15%,港口和機場堵塞不堪,超過40%的人口沒有干凈飲用水。基礎設施不足成為制約尼發展的最大瓶頸。尼政府應將更多財政預算用于資本支出,投入基礎設施,包括電力生產輸送、鐵路公路建設修復工程等,破解發展瓶頸。
(四)石油產業領域
2010年尼探明原油儲備372億桶,是世界第十大和非洲第二大石油儲備國、世界第八大和非洲最大石油出口國。尼國家石油公司控制55%-60%股份的合資公司占石油產量90%以上,外方國際石油公司占合資公司股份的40%-45%,石油財富由聯邦、地方政府和國際石油公司分享,很大比例流到國外,分配嚴重不均。尼石油產業主要是原油開采,煉油廠受電力、運輸、油庫等制約,產能利用率低于40%,消耗成品油70%依賴進口,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唯一進口成品油的國家。
經濟多元化是尼歷屆政府政策取向,但直至2013年石油仍占尼出口95%和政府收入75%以上,且油氣產業發展并不充分,尼需要建立完備的油氣工業體系,提高精煉油生產能力,發展天然氣產業,提供清潔原料和動力,鞏固油氣產業戰略支柱地位,并使油氣收入更多惠及普通民眾。
(五)政府經濟政策
尼政府經濟政策經歷了從獨立之初的高保護主義的進口替代到出口促進再到自由化的極端搖擺,近幾屆政府也出臺各自經濟政策,戰略頻繁調整。美國全球金融誠信組織(GFI)報告稱,2001年至2010年尼非法資金外逃達1290億美元,列世界第7。尼清廉指數居178國第134位,2010年以來因貪腐欺詐財政資金流失達5萬億奈拉,原央行行長拉米多·薩努西因質疑石油收入200億美元流失,于2014年2月被解職。總體而言,尼經濟政策缺乏連貫性與執行機制,政府腐敗嚴重,效率低下。
尼經濟潛力的充分發揮,取決于政府解決制約經濟發展各因素的程度和速度,包括產業政策不協調、基礎設施不足、熟練勞動力缺乏、教育水平低、營商成本高等,尼政府應確保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穩定性,政策執行連續性及可信賴程度,提高效率,創造良好營商環境,保障國民經濟健康、均衡和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