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懲處高通,法辦克萊斯勒,棒喝微軟,劍指豐田……,由中國政府高層執法部門直接發動的反壟斷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凌厲之勢鋪展開來。罰單高懸與威力震懾之下,高通主動服軟,本田低下了頭顱,奔馳降下了身段。然而,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縱聲延展的一股強大力量,反擊壟斷絕不會僅僅停留在跨國企業身上。資源獨占,行業壁壘,行政保護,所有扭曲與褻瀆市場的沉渣逆流都將遭到反壟斷的強力阻隔與蕩滌,在為中國市場健全發育保駕護航的同時,反壟斷也將成為未來改革圖譜中一個經常化的躍動生態。
向美國高通公司說“不”
手握專利重器并在中國市場橫沖直闖的的高通也許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進入中國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法眼。根據美國兩家企業以及亞洲與中國企業的先后實名舉報,國家發改委從去年年底開始,策動80位工作人員對高通公司涉嫌壟斷展開了立案調查。調查組突擊搜查了高通北京和上海公司,封存了大量資料,同時與手機制造商、芯片制造商以及高通的相關客戶進行反復的溝通與取證,成本不可謂不大。
美國高通公司是全球最大手機芯片供應商,在全球500強中排列480位,在CDMA、LTE基帶芯片市場和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市場上,高通占有著絕對的支配地位。數據顯示,作為全球唯一一家能提供完整2G、3G、4G手機芯片解決方案的企業,高通在3G和4G領域擁有1400多項專利,其中在CDMA、LTE基帶芯片市場上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00%和90%。如果說PC(個人電腦)時代芯片產業的霸主是英特爾公司,那么,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時代,高通所代表的就是手機芯片市場的“最高標準”。無與倫比的專利所有權為高通帶去了龐大的專利許可費。在業界,高通的專利許可費被稱為“高通稅”,意思是高通可以像政府一樣向相關企業收稅。據高通最新財報顯示,在其全部營業收入中,專利許可費占50%左右。應當說,一個具有強大技術與研發能力的企業借助自己的合法專利,向合作方收取專利許可費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在高通看似光亮無比的專利許可費背后,人們發現了一只只并不光彩的扭曲黑手。
對于華為、中興和聯想等國內手機生產企業而言,要生產高端手機,只得向高通采購芯片,于是,高通將捆綁銷售應用到了極致。基本要求是,手機生產企業要想購買高通的芯片,必須首先取得其專利的許可。這就意味著,高通的合作者同時須向高通支付芯片購買費和專利許可費,而且一旦企業認可高通的專利授權協議,無論是否采用高通的芯片,都需要繳納專利費。問題的關鍵在于,手機是由芯片組、內存卡、顯示器、電池等大量硬、軟件構成,高通持有的2G、3G、4G標準必要專利全部體現于芯片組,而芯片組成本約占手機總成本的4%至20%。但高通向手機生產企業搭售的專利許可費并不是按照芯片組的費用來計算,而是按照整機售價的5%來計費,此舉在直接抬高手機價格的同時,也加大了消費者的購買支出,涉嫌構成我國《反壟斷法》禁止的“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之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將芯片銷售與專利許可互相捆綁,損害與剝奪的不僅僅是相關企業和消費者的實際利益,而且直接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一方面,捆綁銷售使得高通在芯片和專利兩個市場上的優勢相互傳導,加強其在兩個市場上的支配地位,達到排除與限制競爭的效果;另一方面,高通對手機芯片收取低價,擠壓競爭對手利潤空間,而競爭者無法像高通一樣靠專利許可收取可觀費用,最終被邊緣化或退出競爭,轉而加強了高通在專利許可市場的支配地位。高通這種以專利許可的要挾行為和芯片獨占的壟斷行為實際涉嫌違反我國《反壟斷法》的“不正當競爭”之要求。
捆綁許可是高通把玩的另一種專利暗器。一方面,高通將標準必要專利與非標準必要專利綁在一起進行許可;另一方面,高通對被許可方不提供清晰的專利清單,將許多過期專利繼續放存于專利組合中。捆綁許可使得高通將其在標準必要專利市場的優勢傳導至非標準必要專利市場,加強了專利組合的整體定價權,導致被許可人為非必要專利支付不必要的許可費;同時,捆綁許可實質排除、限制非必要專利市場的競爭,因為理性的被許可人不會為獲取替代技術而二次付費。高通由此涉嫌《反壟斷法》禁止的“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等行為。
在暗箱操作捆綁許可的同時,高通還通過自己專利平臺上的反向許可獲取不正當的利益。在高通與中國公司簽訂協議的時候,中國公司的專利被要求要向高通免費授權,如在4G標準專利上,高通大概是655項,而中國的華為是603項,按照高通的協議,華為這些專利都要免費的授權給高通,而華為不得不接受,否則高通就拒絕提供芯片。高通此舉在間接抬高了自己專利許可費的同時,也打擊了其它手機生產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從而明顯涉嫌《反壟斷法》禁止的“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之規定。
顯然,從捆綁銷售到捆綁許可,再到反向許可,高通為追求壟斷收益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而且高通也達到了預期的商業目的。在業界看來,專利許可費一般累計不超過產品售價的10%,但高通一家就達到5%。201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高通22.4億美元的凈利潤構成中,由專利授權產生的專利費就達18.84億美元。而在高通專利費的全球來源中,中國區的貢獻高達70%。然而,與高通大把進賬完全相反,中國手機生產企業的同期利潤只有區區的0.5%,相當于高通所收取專利費用的1/10。
但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在與高通公司總裁先后進行了七輪面對面的溝通后,中國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最終對高通作出了涉嫌壟斷的判定,而且目前該案已進入處罰程序。根據我國《反壟斷法》第47條的規定: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如果按照2013年高通的營業收入243億美元推算,其中一半左右是在中國獲得,照此計算,高通將面臨6億元至72億元人民幣的高額罰款。
揮向汽車行業的利劍endprint
超出國家發改委的預期,自2011年啟動的針對汽車業的反壟斷調查會艱難延續至2014年的年底。因為與以往的反壟斷調查案件相比,汽車業反壟斷調查不僅牽涉到生產廠商,還有眾多的經銷商,而且接受調查的外資汽車品牌多達上百種。所幸的是,真相終于在努力的證偽之中大白于天下。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最新表態,包括奔馳、克萊斯勒等在內的國外汽車生產企業在中國普遍存在橫向限制、縱向限制以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涉嫌壟斷行為。
風起于青萍之末。早在2011年3月,北京奔馳宣布實施嚴格的最低價格管理及限制跨區銷售的政策,隨后,奔馳經銷商一致反戈并上書發改委和商務部,直指奔馳政策違法。在國家發改委的組織下,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汽車維修協會隨機展開市場調查,結果發現,包括奔馳、寶馬、奧迪等18種常見車型里有10款車型整車配件零整比超過了400%,其中奔馳C級W204車型的零整比竟高達1273%。除了歐美車型外,日系車型的零整比也居高不下,調查發現,在整車配件零整比超過400%的10款車型中,豐田占到4個席位,包括雷克薩斯ES、凱美瑞、卡羅拉及雅力士,其中雅力士零整比高達720.28%。
所謂零整比,就是將一輛整車拆開來,按廠家授權4S店報價的零部件售價,除以新車廠家指導價,比值能反映廠家通過維修和保養環節是否攫取過高利潤。通常,“零整比”在300%之內被認為是合理的,但以奔馳C級W204為例,若將該車的零部件拆分并在售后服務環節出手,一輛車的零部件總價格至少可以買到10輛整車。基于情勢比預料的嚴峻,國家發改委迅速密集約談外資汽車企業的負責人,隨后,上海市發改委、廣東省發改委、江蘇省物價局和湖北省物價局加入了對歐美和日系汽車的調查之中,而所有調查的矛頭都直指向外資汽車生產企業與經銷商的零部件。
在專家看來,零部件反壟斷比整車更具典型意義。由于整車價格相對透明,而零部件領域企業可掌控性更強,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國外汽車企業零部件供應體系向來非常封閉,基本只對本土供應商開放,而且很多還是整車廠持股,這些零部件企業為了利潤,往往會通過縱向壟斷(包括限定經銷商的最低售價、限制經銷商跨區域銷售、向4S店供應新車時搭售原廠配件、要求4S店只能采購高價原廠零配件等)和橫向壟斷(不同4S店之間通過串聯,抬高售后價格)來達到控制與影響市場。以湖北省物價局的最新調查結果為例,最近兩年中,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的奧迪銷售事業部,多次組織湖北省區域內的10家奧迪經銷商達成并實施整車銷售及服務維修價格的壟斷協議,最終不僅直接控制了經銷商對第三人轉售的整車銷售和售后維修價格,而且間接剝奪和干預了下游經營者定價權。
在確保自己獲取巨額商業利益的同時,外資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壟斷行為無疑達到了排擠競爭對手的效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銷售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基本上為境外資本所控制,其中國產自主內資零部件銷售收入僅占全行業的20%-25%,而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占行業的75%以上。在這些外資零部件供應商中,獨資企業占55%,中外合資企業占45%。自主內資零部件企業基本處于邊緣化態勢,并且市場占比逐年快速萎縮。
重要的是,零部件價格的高企直接支撐起了進口汽車整車售價的居高不下。以克萊斯勒旗下Jeep全系車型為例,Jeep大切諾基SRT8價格在國內售價人民幣120.49萬,而在原產地美國的售價為6439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39.78萬元。即便是按照我國進口汽車關稅計算方法,在交納了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稅款后,該款車型國內外價格仍高出美國本土價格的2倍以上。同樣,在美國售價約合人民幣13.93萬-19.36萬的Jeep牧馬人入華后售價高達42.99萬-59.99萬,另一款熱賣車型自由光在美僅售約合人民幣14.18萬-18.62萬元,而在中國官方指導價為37.59萬-52.99萬元。國內外巨大的價差向外資汽車商輸送的是豐厚的利潤。以歐洲市場為例,目前普通品牌車型的利潤空間在3%~5%,豪華車品牌在10%左右,但在中國,豪華車品牌的利潤率達到18%。
也許是做賊心虛,可能是基于中國從上到下官方的強大壓力,在中國發改委先后約談了部分外資汽車企業的負責人后,包括奧迪、奔馳和克萊斯勒等在內的多家豪華車制造商開始在中國下調整車或零配件價格。其中奔馳一個月內兩次主動調價,先后將零部件售價和維修保養服務價格分別下調15%和20%;奧迪在下調國產車型零部件價格后,其市場主打車型的A6L的“零整比”從411%降至291%;幾乎同時,捷豹路虎宣布部分車型售價下調,最高單車讓利30萬元,而克萊斯勒145種高價值高保修率零配件的價格也下調20%,并將旗下兩款車型整車售價分別下調6.5萬元和4.5萬元。緊隨其后,廣汽豐田、廣汽本田、雷克薩斯也紛紛宣布下調零部件價格。可以說,這是中國汽車業有史以來一次最集中的官方降價。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尋求主動保護的降低價格行為并不能夠替代本應承受的經濟懲罰。按照我國《反壟斷法》以及其他相關法規,國家發改委作出決定,對日本12家零部件和軸承生產企業罰款12.354億元,創下中國反壟斷調查以來罰金之最;與此同時,上海市物價局宣布對克萊斯勒的價格壟斷行為罰款3168.2萬元;湖北省物價局對當地一汽大眾和8家奧迪經銷商分別作出了2.4858億元和2996萬元的處罰。樹欲靜而風不止。可以預料,相信還會有更多或更大的罰單遞送到跨國車企的手中。
中國反壟斷遵循的是“國際慣例”
果斷凌厲的反壟斷風暴讓不少在中國的跨國公司瞪大了詫異的眼睛,也讓歐美等國政府繃緊了敏感的神經。在中國宣布對包括奧迪、奔馳等外資車企進行反壟斷調查不久,中國歐盟商會曾發表一份措辭相對嚴厲的聲明,聲稱中國反壟斷調查中可能存在“調查外資企業不平等待遇”的情況。隨后,美國商會發布報告稱,在華外國企業日益感到自己成為中國《反壟斷法》和其他法律行為的靶子,中國對反壟斷法的利用具有主觀性和歧視性,違反了當初加入世貿組織時同意維護公平競爭的承諾。果真如此嗎?endprint
官方資料證實,從兩年前調查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兩家通訊巨頭,到去年對LG、三星、奇美等6家彩電企業處以3.53億元的罰款,再到發改委對茅臺和五糧液作出4.49億元以及對美贊臣、多美滋、合生元和恒天然等6家奶粉企業作出6.69億元的處罰決定,及至后來向老鳳祥、寶龍鳳等五家金店開出1009.37萬元的罰單,接受反壟斷處罰的企業中既有中國本國企業,也有外國企業,而且中國企業所遭遇的處罰數量和罰金額度并不比外資企業少。就在日前,國家發改委又對浙江保險行業協會和23家省級保險企業處罰1.1億元,同時對吉林亞太集團、冀東水泥等三家水泥企業作出了罰款1.1439億元的決定。鐵的事實表明,中國政府所實施的反壟斷根本不存在任何的選擇性或針對性。資料顯示,從2013年至今,國家發改委共查處企業及行業協會組織335家,其中外資企業33家,約占查處企業總數的10%;內資企業及相關行業協會302家,約占90%。
其實,就像美國高通遭到美國與亞洲企業以及奔馳等受到自己旗下經銷商的投訴一樣,中國政府更多的反壟斷都來源外資企業的舉報和訴求。就在中國歐盟商會質疑中國反壟斷案件的公正性時,100多家歐洲汽車零部件生產商集體揭露,在華經營的跨國汽車制造商強迫它們簽署排他性協議,即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只能銷售給汽車制造商授權的4S店,而不能銷售給獨立的維修店,這導致4S店的銷售價格一般是獨立維修店的兩倍以上,而在歐洲,兩種銷售渠道的價格差距不會超過20%。
放眼全球,反壟斷其實就是一種“國際慣例”,而且我們追蹤發現,如今被中國政府納入反壟斷調查與處罰對象的不少跨國公司在其他國家都有不光彩的案底,它們已經遭遇或正在面臨著來自當地政府不同程度的處罰。早在六年前,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就向高通開出約2.08億美元罰單,原因是高通使用條件折扣,將芯片與專利相捆綁,對僅購買高通技術但不購買高通芯片的廠商收取歧視性高許可費。在美國,日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東海理化兩年前被美國司法部指控存在參與價格操縱的違法行為,并被處以1770萬美元罰款,而日本輪胎制造商普利司通前不久也因操縱汽車零部件銷售價格的行為被美國司法部課以4.25億美元罰款。據統計,目前有34名汽車零部件企業高管和27家零部件制造商已向美國司法機構認罪壟斷,處罰金額超23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零部件企業日本精工前不久分別在加拿大、歐盟、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因壟斷軸承市場操控價格而受到處罰。同樣是壟斷者制造的壟斷,國外政府給予的處罰天經地義,而中國政府進行的調查與處理就被說成是具有針對性和選擇性,真是無稽之談。
反壟斷法號稱“市場經濟憲法”。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落實反壟斷法并用之于在本國國內的內外資企業,既可促進公平競爭與維護市場秩序,又可以優化市場環境和保護消費者權益,以此出發,不論中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在中國市場上制造任何形式的壟斷行為,都會遭到應有的處罰;在反壟斷法面前,所有企業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的情況。事實也證明,在去年奶粉生產企業縱向價格壟斷協議案中,相關企業先后對奶粉降價5%至20%,一年讓利消費者約24億元。而今年一些汽車品牌對照反壟斷法要求進行內部整改,停止對經銷商的價格控制,并對部分價格過高的整車和汽車零部件降價,這也是主動消除涉嫌違法行為后果,逐步恢復競爭秩序和競爭價格的措施,對此,中國政府也視請作出了免除處罰的決定。
我們還想特別強調,在過去許多年的中國重商氛圍中,一些跨國公司享受到了“超國民待遇”,也許正是這種特殊的禮遇,使得不少外資企業從“乖孩子”變成了“壞孩子”。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的進一步規范以及改革的深入,許多扭曲市場的詭異力量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鉗制與清除,混沌的商業空間將日益變得明朗。可以這么說,如今持續演進的反壟斷應當是一種缺位后的補位,是遲到的監管,是責任的回歸。同時,我們也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只要市場化的中國改革還將延續,中國的反壟斷調查就不會停步,并且范圍會更廣,力度會更大。同時,從發達國家的執法情況看,反壟斷機構被賦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由于各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并不完全相同,執法理念、執法機構的差異,往往會導致對同樣的違法行為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甚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處罰,從而引發爭議,而中國政府并不會就此改變反壟斷執法的軌跡。外資企業必須適應這一新常態。
下一個被調查的壟斷者是誰?
從國內企業,到跨國公司;從口頭警告,到處以重罰,2013年至今,中國政府反壟斷已經開出了近30億元的罰單。然而,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詩人狄更斯的名言似乎最能說明眼前的真實。就在日前,國家工商總局對外發布消息稱,已經對微軟涉嫌壟斷問題立案調查。據悉,國家工商總局已組織由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9省市工商執法人員對微軟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四個經營場所,即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及上海、廣州、成都的分公司同時進行反壟斷突擊檢查,并同時突擊檢查了微軟的財務外包公司埃森哲。
有數據表明,微軟操作系統在全球PC市場的占有率超過了98%,占有絕對壟斷地位。不少專家推斷,即便中國市場微軟產品盜版泛濫,微軟也可能涉嫌壟斷。同時,包括金山、中科紅旗、永中等中國企業一致認為,微軟公司存在對其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相關信息沒有完全公開造成的兼容性、搭售等問題,而且這些中國企業也不止一次向國家工商總局進行舉報。的確,作為PC時代的軟件霸主,微軟此前在各國多次遭壟斷指控而被開出天價罰單。2004年被歐盟處以近5億歐元罰款,2008年因未執行裁決再處8.9億歐元罰款。2013年,微軟又因未能達成反壟斷協議承諾被歐盟反壟斷機構處以5.6億歐元罰單。至于微軟是否在中國存在壟斷,相信真相會隨著調查的深入而浮出水面。
就在微軟一案懸而未了之時,商務部反壟斷局負責人帶隊前往上海就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工作進行調研,深入了解半導體、醫療器械等相關行業的市場競爭狀況。在外界看來,繼軟件、汽車行業之后,醫療器械又將成為反壟斷的“重災區”。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去12年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規模由179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700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12年間增長了近9.4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endprint
從市場結構看,目前全國共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928家,但國內企業規模小,市場分散,今年上半年22家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的收入僅為100億元多一點,占到行業總規模的5% 左右。與此相反,時下國內大型醫療設備的市場主要由被稱之為“GPS”的三家外資醫療器械企業所占領,分別為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具體而言,在我國醫用器械領域,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均被外資企業占領。除了大型設備外,外資醫療器械產品還在很多耗材上占據主導地位。在血糖產品上,羅氏、強生和雅培公司仍然占據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醫院用終端耗材上,外資產品在骨科產品、心臟支架、高級輔料等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
不僅如此,與國內產品相比,外資醫療器械價格差距非常明顯。以影像產品為例,外資品牌的價格一般比國內產品的價格高70%以上,特別是在X光機等一些產品上,外資醫療品牌價格高峰時曾經是國內產品價格的1~1.5倍。除了高于國產產品,外資醫療器械產品的定價也往往大幅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如螺旋CT產品在國際市場報價150萬美元,在國內市場報價往往要200萬~250萬美元等。
觀察發現,國內對醫療器械市場的反壟斷調查其實早有聲音。去年8月,強生公司因涉嫌壟斷醫療產品價格,被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判定向經銷商北京銳邦涌和科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邦公司”)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53萬元,拉開了外資醫療器械公司支付反壟斷罰單的序幕。在該案例中,強生公司與銳邦公司簽訂協議,要求后者不得以低于強生公司規定的最低價格出售縫線類產品。而銳邦公司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舉行的強生醫用縫線銷售招標中違反此規定中標,強生公司遂取消了該公司在阜外醫院、整形醫院的經銷權。利用市場主導地位,剝奪了購買者的選擇權,這是壟斷的典型特征。
不久前國家國家工商總局對內蒙古自治區煙草公司赤峰市分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查處具有風向標意義,畢竟隨著反壟斷的強勢擴圍,依靠體制與政策呵護的石油、電力等領域的行業壟斷已經被推到風口浪尖,而且普通百姓早已詬病重重。相信監管部門的祭出的反壟斷之劍將會指向這些民生色彩最為濃厚的地帶。但我們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傳統的壟斷行業,遠遠不是一張罰單可以了事,必須借助于制度改革的力量。依此觀察,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可以看作是打破壟斷的最強大動能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