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玉+林凡楓

一、景區內村民的特殊性
景區內村民有其特殊性。對于景區,國家出臺了諸多法律法規來保護景區內的景觀景物;而對于景區內的村民,則鮮有相應的保障政策或補償措施。對景區的諸多保護政策,表面上制約的是景區內原住民即當地村民的傳統生產經營等行為,實質上是對當地村民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擠壓,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了當地村民的利益。因此,本文所指的“景區內村民”就是指居住在景區內并且“靠山不能吃山,伴水不能致富”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村民群體。
就漓江景區而言,國家各級部門出臺了相當多的漓江保護法律、法規、規章、規劃以及文件。隨著各種法律法規的實施,景區內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經營活動受到極大限制,為保護漓江自然生態環境付出了很多代價,而相應的補償卻不足,最終導致其生活水平普遍較低。2009年,桂林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849元,而同期漓江景區內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僅為3500余元,僅為桂林市平均水平的72%。
本文僅以漓江景區內的大埠鄉、草坪回族鄉、楊堤鄉等三個鄉村民為對象,考察其利益受擠壓情況,并對其自我補償方式進行剖析,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景區內村民受到的利益擠壓現狀——以三個鄉為例
(一)雁山區大埠鄉
桂林市雁山區大埠鄉全鄉轄53個自然村,其中11個自然村約1500人居住在漓江景區內。該區域自然環境惡劣,以石山為主,人們的生活很艱難。該區域村民利益受擠壓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中規定,砍伐森林、占用土地、燒山開墾、地下水開采、非法采砂、污水直排、非法捕魚、地形地貌的破壞和不合理的耕作和旅游活動等在該區域內是被禁止的。
2.由于山羊啃食草皮、破壞植被,桂林市政府頒布《關于在漓江兩岸及其他重點地段封山育林林區禁放山羊的通告》,對村民在該區域的山羊養殖行為進行了全面禁止。
3.該區域雖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因為采礦破壞山體,該區域的3個石礦場已于2011年全部關閉。
(二)雁山區草坪回族鄉
雁山區草坪回族鄉位于漓江的東南岸,靠近風光秀麗的磨盤山碼頭、竹江碼頭,全鄉總人口約5000人。該區域屬于高海拔的喀斯特地貌區,耕地少、土地滲漏嚴重。受保護漓江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的制約,草坪回族鄉不能發展工業,大部分村民只能選擇果蔬種植。全鄉的經濟來源只能依靠農業和旅游業,鄉黨委和政府提出了“三產帶動一產、沒有工業也發展”的“草坪模式”。
(三)楊堤鄉
楊堤鄉是桂林市級貧困鄉,有7個村委及1個居委會。7個村居委中有4個村委屬于自治區級貧困村。該區域屬于典型的“喀斯特”溶巖地貌區,境內高山矗立,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楊堤鄉村民利益受擠壓情況主要表現在:楊堤鄉浪石村委原有養羊戶258戶,每年養羊8500多只,年收入可達213萬元,僅此一項每戶年收入可達7470元,少一些的村委每年此項收入也達112萬元。由于政府嚴格禁止養羊,群眾失去了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
三、進一步加劇利益擠壓程度的其它因素
除法律法規之外,自然環境惡劣、農業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及生態補償機制缺乏等也進一步加劇了漓江景區內村民利益的受擠壓程度。
(一)自然環境惡劣,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受制約
漓江兩岸的風景以“喀斯特”溶巖地貌著稱,石山多、水田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農田灌溉困難,廣種薄收,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生產。
(二)交通不便,導致增產不增收
漓江景區內很多鄉鎮從事蔬果種植,但是由于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導致農產品價格低,與其他地區同類水果價格存在一定差距。自2006年實施《漓江流域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規劃》依賴,漓江景區因地制宜發展金桔、葡萄、柚子等優質果蔬等特色效益農業,達到了人均“半畝果、半畝菜”的水平,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不能及時上市,導致即使豐收了也賣不出好價錢。
地處山區的鄉村(如新嵅洲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且修路成本高,在發展水果生產方面基本不具備優勢。有些村(如全家洲村)雖然林果、蔬菜等農副產品產量較高,但受惡劣交通條件的制約,產品運不出去,也賣不出去,增產沒有帶來收入的提高。
(三)漓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缺失
在保護漓江流域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的約束下,沿岸居民的傳統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可以說,景區內村民為了漓江兩岸景色的“綠化、彩化、花化、果化”方面付出了很大代價,秀麗美景引來無數游客,而村民從中得到的生態補償卻很少。生態補償的缺失,也是漓江景區內村民收入水平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漓江景區內村民的自我補償方式
利益受到擠壓的景區村民以違規開發、亂搭亂建、排筏載客(有證或無證)等方式參與到漓江旅游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利益補償。具體如下:
(一)違規開發
受漓江保護相關規定的制約,“修房難,建房更加難”,漓江景區內沿江村屯破舊的農房因長期得不到更新改造,農民的居住條件普遍較差。隨著農戶家庭人口增加而住房面積不夠的矛盾日益突出,宅基地長期得不到政府批復的少數農戶擅自施工建設,建造了違章建筑(住房超高或超寬)。
在違規開發過程中,有不少本地或外地的開發商加入進來,以“公司提供資金、農民提供土地”的合作方式在漓江沿岸農戶的宅基地上建別墅、修新樓。開發商與村民的利益分配基本上按新建別墅(包括樓房)的所有權和使用年限來劃分,如開發商擁有36年的使用權(即36年后使用權全部歸還給農民),在36年內底樓的使用權歸農民,底樓以上的樓層使用權歸開發公司。該別墅和樓房可出租。開發商給農民承諾包括聘請農戶擔任保潔員、服務員,優先采購該農戶的水果、土特產品等。盡管在使用年限上有些爭執,但有不少農戶選擇與開發商合作。
(二) 亂搭亂建
在漓江沿岸黃金水路一些沙灘上(如九馬畫山、黃布倒影、興坪段),隨意搭建大量簡易棚、食品臨時銷售攤點來吸引游客。沙灘變成了熱鬧的自由市場,游客走后留下大量垃圾,加大了漓江環境治理難度。這種隨意搭建沿江碼頭、停車場,嚴重破壞了漓江沿岸的規劃和景觀。
(三)排筏無證非法載客及運營
從2004年起發展起來的漓江排筏旅游(無證非法載客)一度成為漓江旅游的“符號”。排筏游收入已成為漓江景區內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不少村民在旅游旺季時節,十幾天就能賺回一條排筏。2012年初,景區成立了排筏游覽公司并對大部分排筏實行了統一管理,終止了排筏游的亂象。
五、對策建議
(一)以制度建設規范景區內村民的旅游參與
景區內村民的旅游參與對景區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少數民族風情展示及特色氛圍營造等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以制度建設規范景區內村民的旅游參與行為、參與方式及參與規則等,讓其有事做、有錢賺。
(二)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漓江景區內村民與景區之間是共生關系,漓江開發和保護離不開景區村民的參與和支持,景區內村民被擠壓的利益應在制度框架內得到相應補償。為此,應成立漓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并籌集資金,給景區內村民提供生態補貼。籌資渠道有:(1)財政資金;(2)從漓江游船收入中提取;(3)社會捐贈。
(三)加強漓江兩岸農村住房規劃與建設
制定景區內村民住房規劃,完善配套措施,幫助沿岸居民改善居住生活條件。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課題 “漓江旅游發展與旅游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批準號DSBD13YB007)。
(作者單位:1.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北海市中醫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