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婷
摘 要:音樂是一門藝術,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是學校培養學生品德、修養以及個人素質的重要課程;它能感染人的情商,是學生提高各種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必修課程。而“小組合作學習”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起到尤為突出的作用,有效提高學生上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筆者通過以下幾方面的分析,闡述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 參與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145-02
研究表明,合作與交流有助于人智力的發展,在個人原有的實踐經驗之上,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能補充自身經驗不足,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根據音樂欣賞教學的特點,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課堂組織形式,也是一種提高音樂欣賞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習小組成員共享目標和資源、共同參與任務、直接交流、相互依靠。這種學習模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更能提高學生溝通與合作能力,使學生個體和群體都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激勵與促進,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
然而,音樂基礎相對薄弱是現今中職學生的普遍現狀。我們的學生都很喜歡音樂,手機里有上百首流行歌曲,在宿舍、校道上也隨口哼唱流行歌曲,但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們卻又表現得如此的缺乏自信、不敢展示,對于老師的提問或實踐活動不知所措。這是學生音樂基礎薄弱的表現,首先,他們沒有良好的音樂理論知識,不懂五線譜甚至簡譜,不懂節拍與節奏,不了解中國民歌與戲曲,不能很好的區分中國樂器與西洋樂器等等;其次,學生過去接觸音樂較少,對音樂的認識相對單一,普遍愛好現代的流行音樂,對于中國民歌、戲曲,外國古典音樂缺乏興趣,如果按照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往往早已進入夢鄉了,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在中職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中顯得尤為重要和有效。無論哪一方面的音樂知識,巧妙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都能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也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1 音樂欣賞課程開設的重要性
學校是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重要陣地,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內涵是每個人在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音樂欣賞課程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個人修養,活躍與啟發形象思維,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投入工作。
1.1 音樂欣賞課程是學校進行愛國教育的重要途徑
我們常說有國才有家,愛國主義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在中國民歌、戲曲的學習中,在中國民族音樂作品、民族樂器的學習中,在許多愛國、勵志型流行歌曲的演唱學習中,學生都能直觀的、主動的受到審美教育和愛國教育的感染,從而完善精神人格,提升道德修養。
1.2 音樂欣賞課程能促進中職學生身心健康
中職學生都有思維敏銳、熱情豪爽,但容易激奮、易困惑等特點。他們愛唱、愛跳、愛表現,非常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張揚、宣泄和傾訴。音樂教育、音樂課堂上的藝術表演以及音樂社團活動等都能讓學生盡情宣泄、盡情釋放、盡情地彰顯個人魅力,使他們青春期的身心發展得到最大的滿足,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
2 “小組合作學習”在中職學校的音樂課程中面臨的困難
2.1 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現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為多,從小到大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如何跟別人合作,做事更不習慣考慮別人的感受。我的做法是用習慣改變觀念,上課內容都以小組為單位作答取得分數,組織小組排練、演出、制作大作業等各種方式,讓學生習慣小組的概念,把“合作”變成習慣。
2.2 “放羊式”合作學習
在一些探究型課堂中,教師盲目地把學習任務安排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但同學們各行其道,許多學生并沒有真正進行探究或討論,甚至談論無關話題。老師沒有及時引導教學,必然未能發揮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未能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會制定好討論時間、內容和相應規則,并參與到學生小組當中,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和鼓勵。
2.3 個別代表全體
學生雖然坐在一起,但小組里往往好學生參與多、表現多,其他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會,組內溝通與交流欠平等,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喪失了合作的本質,長期下去更會讓學生產生依賴或消極的心理,學生間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我采取工作任務落實到個人的策略,在組長的帶領下,每位同學各盡所職完成自己的小任務。
3 “小組合作學習”在音樂欣賞課中的實施策略
3.1 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引導學生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形成良好的關系。受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往往沒有開展合作的習慣,灌輸式教學中,獨立思考學習早已根深蒂固。建立良好的師生平等關系,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建立良好的生生關系,以小組為單位,選舉一位責任心、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小組長,讓學生共同完成每一節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知道相互配合的好處,同時體會到集體的強大力量,感受合作的快樂。在我的音樂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競賽、演唱、表演,就是建立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團結的途徑,在潛意識中生成了合作意識,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集體責任心和榮譽感。
3.2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人人參與
學生的參與是音樂教學中最基本的條件,參與了才能了解音樂,參與了才能感受音樂,沒有學生的參與,老師講得再好,音樂素質再高,也是徒勞無功,學生聽不進去,理解不了,到最后還是糊里糊涂。鑒于現在中職學生的音樂狀況,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可以說是學生最沒有興趣、老師教起來最頭疼的環節之一,如何打破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率,是每一位中職音樂老師都深思的課題,所以我的課要讓學生感興趣、想參與,每個人都動起來。endprint
小組合作學習同樣也能巧妙的用于這一章節,在國粹《京劇》的教學上,我把主要學習內容劃分為京劇的歷史、京劇的表現手法、京劇的行當、京劇名人五個部分,各小組以抽簽的形式獲得課前預習內容,利用一周的時間全組合作尋找答案,在課上向全班同學展示成果,并分享尋找答案中遇到的困難。這樣一來,學生都紛紛在書本上、網絡上尋找答案,組長負責規整資料,最后共同選出組內口才較好的同學上臺展示,大家各施所長,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得到相應的分數,最后通過老師和同學們熱情的掌聲與肯定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介紹京劇表現手法這一知識點時,我組織了京劇模仿秀,各小組派出模仿能力較強的同學分別模仿生、蛋兩角的唱腔、模仿京劇念白、模仿京劇不同人物的動作等,學生們紛紛舉手參與,為自己小組爭取分數,學生興趣來了并參與其中,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效率提高了。
4 “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分析
4.1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音樂課程目標提出: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最能體現音樂課程目標、也是應用較廣泛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參與活動、參與評價。
在《生活中的打擊樂》教學時,我先請同學們觀看中國先鋒派音樂代表人譚盾先生的“有機音樂”—— 水樂、紙樂和陶樂,學生欣賞到以水創作的美妙音樂和紙張發出的不同音響與節奏,不禁感嘆著音樂的神奇。通過小組討論、現場實踐,學生創作了自己的“生活”音樂。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音樂源于生活,我播放英國打擊樂組合STOMP(俗稱“破銅爛鐵”)的視頻,演奏家們懸掛著站在鐵架上,用木棒或鐵棒敲打著我們日常生活中廢棄的物品,合奏出富于動感、新穎的節奏,學生再一次進行音樂創作,用上“紙樂”的節奏,換掉手上的“樂器”,拿起身邊的物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奏演示,書本、尺子、塑料瓶、掃把等這些大家日常不起眼的生活用品都被運用上了,在小組長的指揮下,一拍一拍的把節奏打出來,開始有些小組配合不好,手上“樂器”難以統一步調,但經過學生們的溝通和磨合,終于有板有眼的學視頻中的音樂家們打起節奏來,輕松、愉快地體會到音樂的無處不在。這樣知識學到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有了,競爭意識有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我認為這遠比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打一遍節奏學生模仿練習要更加有效。
4.2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
對于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言,他們音樂基礎較為薄弱,音樂接觸面相對較窄,因此他們在音樂課堂上的目標并不是深層次的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也不是古典樂曲的鑒賞與分析,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其中組織、協調能力更是將來進入工作崗位后重要的職業素養,而小組合作學習能較有效的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同時讓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熱愛藝術。
在《中國民歌》這一章節的教學中,以往的聽、講、排練歌曲的教學模式過于沉悶,往往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學生對中國民歌的興趣不大,聽了難以產生共鳴;其次,填鴨式教學容易讓學生精神疲勞,上課走神;最后,全班合唱排練更使評價模糊不清,學生參與熱情不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能較好的解決以上問題。首先老師將中國著名的民歌按地域劃分,每個小組以抽簽的形式提前一周獲得學習任務,小組成員通過書刊、互聯網收集學習資料,組長匯總后與成員一同制作“中國好音樂好風光”手抄報,上課時,小組代表向全班介紹該地區的民歌及其特點,分享海報制作心得,最后全組上臺演唱民歌,這時,有的同學手舉海報,有的同學敲打節奏,有的同學大聲演唱,各自展示自己的才華,他們通過分工協調、組織排練獲得了成功,同時也共同享受著成功的喜悅,最后,根據老師給出的評價標準開展小組互評,學生提高了判斷能力,提高了參與的積極性。
總之,在中職音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它培養了新型的師生、生生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團體意識,優化了音樂課堂的教學組織,提高了音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藝術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熏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讓學生愛生活、愛音樂、愛參與、愛合作,體會音樂課堂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參考文獻
[1] 史平,秦旭芳.行動導向教學法(探索與創新)[M].大連理工出版社,2010.
[2]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