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居來提·熱依木++任婷婷
摘 要:傳統武術技法的傳承人作為中華傳統武術的活態傳承實體,不僅是傳統武術傳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時代傳統武術發展世代相傳連綿不絕的堅實力量與紐帶。現階段傳統武術所面臨的窘境與困惑,其傳承人也面臨的時代危機,如何對傳統武術傳承人進行保護值得我們去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傳統武術 傳承人 保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234-02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沖擊、融合,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交融,而傳統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保護、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抉擇。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就是一個鮮活的資源寶庫,承載著傳統武術的演練套路、拳種的特點、運動技法規律、招式的運用、武德文化、儀式禁忌等諸多傳統的不為人知的信息。傳承人作為中華傳統武術活態傳承的實體,不僅是傳統武術傳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時代傳統武術發展的基礎,更是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力量,展示了民族精神、民族的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團結力。因此,在傳統武術的保護中對傳承人的保護迫在眉睫,傳承人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及老齡化的到來,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出現消失、消亡、技能的退化、斷層等傳承危機,解決問題傳承武術傳承的危機最關鍵是對“傳承人”的保護。保護傳統武術傳
承人就可保護傳統武術的傳承以及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傳統武術中的活態傳承人能把具有珍貴的、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的文化留存下來,延續、傳遞和發展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因此,保護傳統武術活態傳承人,才能留住傳統武術的根源,才能讓傳統武術文化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1 傳統武術的現實窘境與困惑
隨著全球經濟、科技、文化一體化的發展,傳統武術的發展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存環境基礎的消逝,外來物種競技體育運動的沖擊和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沖擊、融合,傳統武術也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交融,使得傳統武術面臨著顛覆滅亡的危機。傳統民間宗法制度即武術傳承制度的封閉性、單一性,也極大的限制了傳統武術的民間傳播與發展,成為現代以及未來傳統武術發展的絆腳石,使傳統武術面臨著傳承的斷層,傳承人的消亡。所謂傳統,是指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1]。傳統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影響和控制,也是歷史發展和繼承的表現形式。所謂傳統武術,指在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發展至今,以提高攻防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師徒制傳承為主要方式,注重形神兼備,打練結合,多種自成體系的拳種總合[2]。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傳統武術進行普查,查明“流傳有序,拳理明晰、自稱體系、風格獨特”的拳種有129種,經歷社會的變革,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武術,或不為人知,或未自成門派,或流傳不清,或依附在民俗文化活動中,有書籍和歷史記載的拳種的套路運動的形式并不多,固步自封的封建保守意識和迷信色彩的門派之間,阻礙了各門派、各地區、各種技法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缺乏相應的組織管理以及在舉國體制的影響下對競技體育政策的傾斜也使得傳統武術走在邊緣化,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因此,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而傳承的本質是文化的延續。傳統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傳統更不能侄桔、僵化,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自我完善與更迭。
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奇葩與瑰寶,傳承和保護原生態,具有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顯得格外的重要,要堅持激勵與創新、改革與發展、傳承與保護,建立有效、合理的傳承和保護機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2 傳統武術傳承人面臨的時代危機
掌握著傳統武術技法的傳承人作為中華傳統武術的活態傳承的實體,不僅是傳統武術傳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時代傳統武術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的遺產世代相傳連綿不絕的堅實力量與紐帶。傳統武術在近代社會經歷了三次社會變革。從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冷兵器時代終結,傳統武術在夾縫中求得生存環境逐漸的減少;從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來襲,隨著對傳統文化的質疑和詰難,傳統武術書籍的焚燒,傳承人也中慘遭迫害,造成許多武技的失傳,這一時期傳統武術也在進行著垂死的掙扎;隨著改革的不斷開放,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武術所依賴的生存土壤發生了改變,傳統武術也逐漸被各種休閑娛樂所消解,造成了傳統武術技藝傳承的斷層。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人們的經濟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傳統武術所產生的社會背景、發展的農耕文明、宗法意識的肥沃土壤逐漸的消散,以及活態傳承人的自然衰老與死亡,使這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傳統武術逐漸走向微、消、亡的懸崖,使傳統武術的傳承與延續、繼承與發揚面臨著嚴重危機。
3 對傳統武術傳承人的保護
在民族學理論研究中,“傳承者”是指通過居民的生活經驗而具有豐富的傳承知識的人,傳承者的態度受其經歷、家世、職業、信仰等左右,傳承依其掌握的傳承知識和傳承作品的數量與質量,而分成不同的等級[3]。在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定義是指:傳承人是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沿襲的個人或群體(團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4]。傳統武術傳承人是直接參與傳統武術的主體,能使傳統武術進行傳承和沿襲的個人和群體。第一,讓傳統武術文化薪火相傳、源遠流長,國家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把保護傳承人上升為國家意志。國家可以采取相關的行政法規,規范和調整保護傳統武術傳承人的職責或行為,如可以通過對傳統武術進行普查、對傳統武術的種類和傳承人進行建檔、保存、傳承、發揚。也可以采用民事法或知識產權法對傳承人進行民事保護,保障傳統武術傳承人相關知識產權人的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實現;第二,制定完備的、切實可行的操作程序,使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較完善地得以落實。構建傳統武術傳承人保護機制,根據傳統武術傳承人具體的、實際情況為參考依據,對傳統武術傳承人保護機制系統構建可以分為:傳承人的組織機構設置、傳承人的認定機構、傳承人的投入機構、傳承人的培養機構、傳承人的激勵機構、傳承人的科研機構、傳承人的監督機構等七大機構,這七大系統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互聯系,共同作用,共同組成傳統武術傳承人保護機制的構成機制。通過七大組織機構的建立,在對傳統武術傳承人保護方面提供了具體的操作程序,使保護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機制較完善的得以全面落實;第三,建立傳統武術傳承人管理處, 為了負責全面管理傳統武術傳承人的管理工作,通過管理處對傳統武術傳承人調查、認定、建檔、命名、保存、傳承、弘揚。第四,建立傳統武術傳承人保護處,保護傳統武術傳承人這一“活的文化財產”,保護和發展他們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使這種技能知識和技能代代相傳、源遠流長、連綿不斷。第五,建立傳統武術傳承人監督處,尊重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權利,明確傳承人的義務。通過監督處對傳承經費使用、傳承人傳承情況、傳承人培養、傳承人行為等方面進行監督。傳統武術之所以在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傳播、沿襲,主要靠這些身懷絕技的傳承人世代相傳,保護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傳統武術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傳統武術傳承人管理、保護、監督等一切活動都圍繞這一根本目標而進行。
4 結語
高爾基曾說過:“一個民間藝人相當于一個藝術寶庫,一個人的死亡,就是一個寶庫的毀滅”。傳統武術是由傳承人的傳承而得以薪火相傳、源遠流長、連綿不斷的。是以要注重對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活態保護,傳統武術傳承人是傳統武術的重要承載者、傳遞者、保護者,通過他們勤奮刻苦的學習、反復的演練、精心雕琢、潛心揣摩、博覽群書、博采眾長,以超人的毅力、才智,靈活的儲存著、掌握著傳統武術的原生態技法的整體性精湛技藝和文化傳統。傳統武術傳承人是發展和延續傳統武術的中流砥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傳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以人為載體的,保護傳統武術的關鍵環節就是對掌握各種傳統武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33.
[2] 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3] 張紫晨.中外民俗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225.
[4]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www.ihchina.cn/inc/chuanchengren.jsp.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