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楊福+李款
摘 要:立足“中國夢”構建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有利于明確文理協同的目的指向、實現文化化人的價值訴求、確立高校人文教育的戰略地位、推進全面教育的精心組織。同時,也應看到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目標機制、管理機制、課程開發機制、教育活動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協同構建,完善人文素質教育機制體系。
關鍵詞:中國夢 大學生 人文素質教育 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097-02
1 “中國夢”的當代境遇
現為《紐約時報》的美國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十八大召開前夕,以《中國需要自己的夢想》作為專題,寄望于中國共產黨新一代領導人將帶領全國人民構筑有別于“美國夢”的“中國夢”。一時間,“中國夢”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和討論。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回應了“中國夢”的內涵。他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北大中文系張頤武教授在解讀“中國夢”時說:“‘中國夢既是對百年來中國民族奮斗歷史的渴望和追尋的概括,也是當下中國人對自己未來的期許;既是對中國人共同命運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達,也是對普通民眾希望和追求的表達。”[1]
當前,全國不斷掀起學習、踐行“中國夢”的活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這既緣于世界范圍內文化的頻繁“交鋒”,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取向;更有國際矛盾、國內自身矛盾不斷凸顯,嚴重違背可持續發展規律的原因。依托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凝聚共識,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引導廣大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個人的成長成才等意識層面形成文化自覺,堅定奮發圖強、立志報國的信念。
2 “中國夢”引領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追述
楊叔子院士在談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時曾說,人文素質教育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興衰、社會的進退、人格的高低、思維的智愚、言行的文野”等。立足“中國夢”,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則具有重要的現實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在能夠很好地實現“四個有利于”。
(1)有利于明確文理協同的目的指向。
立足“中國夢”,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就是要重新反思大學生教育的規格要求,改變知識至上的教育弊病,同時也防止走向否定知識價值的極端,提出“文理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但是,從表達和追求的最高價值述求來看,文理協同的目的不僅僅是指向知識教育格局的改變,而是指向培養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上來。“中國夢”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擁有一批又一批高度醇化能力和素養的人。特別是每一位當代大學生都應肩負起歷史使命,志存高遠,將國家夢想和個人夢想高度融合、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立志成長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和諧人才,在學習、繼承、創新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有利于實現文化化人的價值訴求
“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五千年文明史的風雨而沒有消亡,歷史從未中斷,極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文文化的強大與綿延。”[2]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熱愛祖國、勤儉節約、尊師重教、尊老愛幼、樂于助人、誠實守信等都可謂是我中華民族浩瀚如煙優良人文文化中的瑰寶。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就是要構建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這是發掘、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保障,有助于實現文化化人的價值訴求。立足“中國夢”,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就是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置于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要把深厚的人文精神與現代科技、自信的民族傳統與西方文化、高遠的理想境界與社會生活、廣闊的知識視野與專業體系、崇高的人生理想與宿命主義等問題置于一種哲學信念的對比,進行理想思考。”[3]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人文素質教育實踐,引導廣大青年在學習歷史、傳承文化中明確使命,堅定信念,以深厚的文化積淀筑起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3)有利于確立人文教育在高校的戰略地位。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有強大的人力資源作保障,一定程度上而言,高素質人才決定著國家的興衰。在國家和諧發展對高素質人才要求的今天,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一樣,是高校教育的一體兩翼,是基礎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兩翼中,“‘自然科學關注的重點在如何去做事,提供的是‘器‘人文科學關心的重點在如何去做人,提供的是‘道。道器相須,只強調其中一方面,都會違背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目標。”[4]但是,長期以來,人文素質教育由于缺乏科學的教育機制做保障,致使人文素質教育相對處于一種低效的狀態,難以達到拓展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境界的育人功能。因此立足實踐,構建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有利于明確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中的戰略地位和基礎性地位。
(4)有利于推進全面教育的精心組織。
東南大學教授樊浩指出,任何人在面對“生存困境”的時候都需要通過“生命的整體”去應對。這里的“生命整體”不是由某一種知識獨立完成的,而是指構成一個人綜合素養的知識生態體系。只有構成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多種知識綜合成一種資質和能力時,一個人才具備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現實中的“生存困境”,而這種知識生態則是人文素質的核心,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可見,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順應大學生發展規律的需要。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有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精心組織和實踐,幫助大學生具備面對“生存困境”時所需要的生態知識,引導大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形成健康的心理、培養健康的情趣、提高解決“生存困境”的能力。
3 “中國夢”引領下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機制構建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構建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需要立足“中國夢”,從目標機制、管理機制、課程開發機制、教育活動機制、保障機制等多個維度共同完成。endprint
(1)構建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機制。
“中國夢”引領下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目標機制建設要從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來體現。從微觀層面來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個體的內在超越。即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堅定的價值取向、兼容并蓄的知識格局、綜合發展的能力結構、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等。從中觀層面來講,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旨在實現國家關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要求的“三個提高”。其一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修養,養成學生的文化自覺;其二是提高高校教師人文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實現高質量施教的目標;其三是提高高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格調,養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從宏觀層面來講,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學習優秀的人文文化,為成功轉型為高素質的社會人做準備。
立足“中國夢”構建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機制,必須將三個層次的目標有機統一起來。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如圖1所示。
(2)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管理機制。
就高校而言,人文素質教育機制的構建必須要有立足“中國夢”、為了“中國夢”、實現“中國夢”的大格局意識。一方面,要更新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管理理念。摒棄人文素質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做法,摒棄人文素質教育是專業教育有益補充的不當理念。樹立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同屬高校基礎教育內容的正確觀念,樹立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相容、相生、相互促進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落實需要高校政策環境的大力支持。高校應該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的頂層設計,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制定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政策和實施方案,制定人文素質教育隊伍的培訓和考核制度,保證人才培養的實效性。
(3)構建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發機制。
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發機制建設,必須立足“中國夢”的需要,改變人文素質教育學科化的思路,以形成學生的文化自覺為特征來構建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群。其一,開發高效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群,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核心課程群;其二,開發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群,通過建立必要的學習機制,形成“必讀書目”“推薦書目”“選修課”“人文講座”“人文論壇”“人文知識競賽”等人文教育為主的支撐課程群;其三,開發人文素質教育的特色課程群,以“中國夢”為契機,根據學生專業和自身發展的需要,設置相應的特色課程群,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
三個維度的課程群中,核心課程群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性課程,決定著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支撐課程群是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主干性課程,決定著學生精神生命的滋養;特色課程群是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選擇性課程,決定著學生特長發展需要的滿足。三類課程群呈金字塔結構,如圖2所示。
(4)構建長效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活動機制。
長期以來,由于人文素質教育僅僅依托第一課堂的必修課、選修課等教育活動以及第二課堂學生自發自為的活動進行,而對第二課堂的校內各種課外活動、第三課堂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第四課堂的網絡教育活動等缺乏統一的教育規劃和設計,致使四個課堂的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貢獻率遠遠低于應然的現狀一直存在。“四個課堂”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因此,應充分發揮“四個課堂”教育活動的育人功能。著力突出第一課堂通識教育中的人文氣息、專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實踐教育中的人文價值;將第二課堂打造成充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靈動空間,通過文化活動、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教育引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將第三課堂作為大學生行為踐履的主陣地。“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既可以檢驗、應用所學知識,又可以開闊視野,鍛煉各種能力,從而提高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達到文化重建自我和社會本真要求的統一。”[5]將第四課堂教育活動作為大學生文化自覺形成的場域。要著力于大學生網絡觀念、網絡行為、網絡道德、網絡心理和網絡法律等知識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網絡人文品質。
人文素質教育可以根據具體的教育內容和教育主體,有效選擇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并決定哪個路徑是教育的主渠道。同時,要發揮“四個課堂”一體化的作用,通過互補共生共同促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因此,人文素質教育路徑的選擇應呈梯形結構,依據四邊形具有的不穩定性,四個教育路徑之間根據需要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協同。如圖3所示。
(5)構建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保障機制。
立足“中國夢”,構建“三全育人”的保障機制,有效保證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和實效。所謂構建“三全育人”的保障機制即構建全員育人的人力保障機制、全過程育人的評價保障機制、全方位育人的服務保障機制。
構建“全員育人”的人力保障機制。是將校內外人文素質教育主體資源充分整合起來,構建不同的教育主體體系。如充分調動社會、學校、家庭的力量,依托“三層同心”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也可以通過高校院系領導、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五級聯動”踐行人文教育實踐;還可以充分利用優秀同學通過“朋輩引導”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當然,除此之外,還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開展人文素質的自我教育。
構建“全過程育人”的評價保障機制。一方面要明確具體的評價方案。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及時了解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情況及效果;另一方面,對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相關經驗進行總結反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方案。
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服務保障機制。其一,構建學生認知測評系統。為學生專門提供心理、人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實用測評工具,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其二,構建大學生發展咨詢系統。設立大學生發展咨詢室,提供個體發展顧問支持,幫助學生完善自己;其三,完善相關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保障制度,落實具體的資源資助專項,保證人文素質教育的正常開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夢學習讀本》編寫組.中國夢學習讀本[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6):16.
[2] 汪青松,查昌國,張國定.楊叔子院士文化素質教育演講錄[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4):40.
[3] 范明.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理念與實踐創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7):80.
[4] 喻源,眭國榮.基于價值鏈理論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3):32-35.
[5] 馬明華,涂爭鳴.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8):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