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葆
關于“大師”的話題很糾結。
幾位公認的大師仙逝之后,還有沒有大師?我們的社會還需不需要大師?是大師與否誰說了算?大師的標準何時出臺?如此話題雖然糾結,但社會公眾興趣不減。
大師是知識英雄,是文化楷模。一個尊崇大師并大師輩出的文化大國是我們有別于蠻荒之邦的標志之一。俺說大師不是職稱,凡業內庸常之輩熬到退休前,拿個正高職稱是再稀松平常不過的事;大師的名譽高于院士,從以前爆出的雇兇報復方舟子的人竟是院士候選人的事例來看,想搞個院士還是大有操作空間的;能與大師相比的只有“圣賢”,但中國幾千年來只有孔、孟二老夠格,當世者看來誰也沒有指望!再者,此大師非彼“工藝美術大師”,那是手藝人的“大師”。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里說的大師更不是被商業界、娛樂圈瘋炒與熱捧的“操盤大師”、“搞笑大師”、“整容大師”、“氣功大師”和“肚皮舞大師”等,萬勿卷入他們的紛爭與撕扯,到時被打得鼻青眼腫或頭破血流還莫名其妙——這樣的勸告你們不信,反正我信。
俺老楊就此發聲事出有因,緣于1998年,俺與程維老弟合寫過名為《與大師相遇》的小書,按楊氏與程氏標準對百年來中外文化名人逐一過篩,有50名大師幸運入圍。十余年來,每逢酒肆茶樓文人雅聚,必有大師標準質疑,老楊則首當其沖,雖自揣淺陋,無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乃急就三條拋磚引玉:
“楊三條”其一為行業層面的標準。堪稱大師者,無論學術也好,藝術也罷,諸如基礎知識,專業素養,乃至專業所涉及的方法與技藝和外國語種必須出類拔萃,爐火純青,樣樣精到直至無可挑剔——很多人以為做到這里便名至實歸,其實這只是技術層面的最低要求,離大師標準還遠著呢!
第二條講究的則是文化底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的歷史淵源及與此學科相關的文化,還有它的流派與未來的走向。同時,還別忘了它的東、西方比較和總體評價——這些東西看起來似乎也不難,業內有幾把“刷子”能在某些大場合制造一時精彩和轟動的人確實大有人在,而著作等身并獲獎頻繁者更不計其數,而他們輸就輸在缺乏扎實而全面的修養和真知灼見上,不能承擔歷史和文化追問的責任。
第三條嘛,當然是在具備前兩條的前提下,對自身學科有獨創的思維與觀點,有自成體系的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遍承認的超常建樹并有劃時代的影響與貢獻。故作高深的危言聳聽,固然也可以嘩眾取寵一時,但要取得公眾的一致認可很難,要經得起歷史的長期檢驗就更難。這一條是要讓人們相信,真大師永遠是空谷幽蘭清馨彌久,偽大師只能是曇花一現終成幻影。
三條既出,和者紛然。程維老弟才思遠勝老哥,提出大師標準還得深化提升,乃在前三條的基礎上新增“程三條”以錦上添花:
其一,大師既為“師”,則不可無徒。大師往往桃李滿天下,學術上薪火相傳,有許多追隨者和繼承者,雖不能堪比孔老夫子賢人七十、弟子三千,但才學再高,也絕對不能是門可羅雀的孤家寡人。有傳承才有學派,且大師必須是這門派或學派的師祖。同時,大師的傳人和弟子也不能是徒有虛名的泛泛之輩,否則,大師的名號也將失去支撐。
其二,比起大師的成就,品德往往更重要,因為品德是蘊涵于人一生當中的東西,大師有蘇世獨立的人格、悲天憫人的胸襟和執著的理想信念。雖然個人的品德為后天修養使然,但大師的智慧和人格稟賦卻有先天眷顧。因此,大師不會太貧窮,即使不能像張大千那樣養得起眾多的門人與食客,但絕不會依附權貴與豪門而生存。還有,大師從來就不敢承認自己是大師,只有偽大師才假稱盛情難卻,然后半推半就,欣然笑納。
程氏第三條特別提到的是,與大師相關的一切都是非功利性的。大師的稱號不能與工資待遇掛鉤;大師的研究成果一般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大師的著作一般不會成為暢銷書;大師的思想不一定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甚至在業內得不到支持。因為大師關心的是人類社會進程中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重大命題以及現實社會人的價值與尊嚴。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大師毫無疑問是孤獨和寂寞的,但大師研究的核心問題始終都是人的問題,貫穿著對人類社會與人性的關懷,最終都將得到人們的承認。
三加三等于六,大師標準有了六條本來可以完美殺青。始料未及的是,消息一出,各種修改與增補意見紛然而至。我們把各種意見快速梳理,繼前六條之后,只新增第七、第八和第九條,玉成大師標準“黃金九條”,現公之于眾:
第七條,衛生和儀表。大師是明星級的知識分子,也是公眾的文化偶像,儀容還得干凈整潔,不能蓬頭垢面,牙黃口臭,令人生厭;同時,形體上不能有比較大的殘疾和明顯的缺陷。這一條雖然近乎殘酷苛刻,有悖常情,但充分考慮到國家的文化形象和大眾理想化的崇敬心理,必須成立。
第八條,健康與壽命。大師的健康理應得全社會的關注,正因為大師生年的長度與知識積累的厚度成正比,健康與長壽就應該成為大師的條件與保證。歷史證明,大師的人生之路不是進入天堂的階梯,而是身懷致命的絕學艱難地進入地獄之門。因為大師操持的每一門學問都足以形成致命的透支。所以,大師生命也是一個奇跡,他們不能少年早夭,也不能英年早逝,最低限度也要活過七十歲。
第九條,命運與傳奇。命運與歷史機遇的錯失,使無數有志英才仰天悲嘆生不逢時。在晚清至民國初這個時期,國體鼎革,社會動蕩,志士仁人們在痛苦中思考國家與民族的復興和出路,于是高人林立,英才輩出,大師亦應運而生,當時的章太炎、王國維和嚴復、康有為、梁啟超、林紓等人亦如是。人生之途曲折漫長,有人家庭變故,有人蒙冤入獄,有人亡命海外,有人隱逸山林,大師的傳奇故事讓后人傳為掌故和經典。相比之下,有人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經歷平凡,人生毫無色彩與傳奇,充其量只能成為一部活著的辭典或百科全書,失缺經典人生的人文教化意義和傳播人氣。這一條雖然是個軟標準,但非常重要!
打住,打住吧。還有不少關于大師標準的金玉良言只能在這里忍痛割愛了,因為就此九條標準已經足夠把“準大師”們趕盡殺絕。不過也好,大師寥若晨星,以絕對少的數量來保證質量。在當今的社會,我們可以暫時空缺大師,但永遠不能空缺大師的標準。此舉也算是我們對歷史和文化負責任的一種態度吧。
已經有人嚴正指出,大師標準是再嚴肅不過的國家大事,得由國務院或國家人事部、民政部、文化部、中科院、中國社科院和中國文聯來制定、頒布才對,怎么落在了這個山寨班子的酒桌上來定奪呢?老楊答曰:兄弟有所不知,關于大師標準,官方早有動議,只是看到“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就讓主管部委被踏斷了門檻,擠破了大門,“大師”們爭得臉紅脖子粗,幾乎動了拳腳,不但影響了安定團結,還滋生官方腐敗,增加干部濕身。當今領導英明果斷,深謀遠慮,當即叫停官方標準,不恥下問,傾聽民間聲音,俺老人家受寵若驚,立誓為國分憂,于是搜羅漁獵,皓首窮經,不惜被人嘲笑“咸吃蘿卜淡操心”,還自設酒宴,邀來四方賢達,是所望于諸博朋網友,敢竭鄙懷,共商國是。標準既出,九條俱成,請灑江河,各傾陸海云爾。
嘿嘿,就說到這里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