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 榮
我是怎么得胃癌的
◎ 阿 榮
那是一個周五的下午,當看到我的病檢結果時,“胃竇低分化腺癌”這七個黑體字,就像一把冷冰冰的利劍,直向我的心臟刺來。
當天晚上,我和妻子去找在州醫院做麻醉師的侄子,一是向他咨詢病情,二是想聽聽他的診治建議。
侄子看了我的病檢報告,表情沉重。在他的幫助下,第二天我便住進了德州人民醫院。
俗話說,病從口入。我得胃癌,與我平時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
第一,我喜歡吃腌制和油炸食品。第二,仗著自己平時身體好,吃東西時粗心大意,把霉變花生、糕點和水果吃到肚里也毫不在意。
如果說這些是我得胃癌的外因,那么,以前的胃病一直未曾徹底根治,則是內因。
由于家境貧窮,在外讀高中時,我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幾年下來,我在不知不覺中落下了淺表性胃炎的病根。到了大學時,我就常感到胃疼。那時,仗著年輕,認為是小病小痛,忍一下也就過去了。藥是不吃的,住院就更不用提。
后來生活條件慢慢改善了,體質增強了,胃也就漸漸地不再痛了,但由于未曾藥物治療,病痛是消失了,病根依然存在。
因長期沒有接受治療,到四十多歲時體質下降,抵抗力減弱,當我再次感到胃疼時,原來的淺表性胃炎已加重轉變為萎縮性胃炎。可這時,我仍然不當回事。
據資料統計,胃潰瘍、胃穿孔雖然吐血、拉血,劇痛難忍,看似嚴重,但轉變為胃癌的幾率只是5%。反過來,萎縮性胃炎雖然不是劇痛難忍,但轉變成胃癌的幾率卻高達20%。
除此之外,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長時間使用電腦、開車時不愛開窗通風等生活習慣,也是導致我得胃癌的間接原因。
癌癥一旦被發現,一般來說都是中晚期,我還能活著寫下此文,已是不幸中的萬幸。如今,我就是“前車之鑒”,希望和我類似的朋友,不要重蹈覆轍,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摘自《家庭科學·新健康》2013年第12期 圖/短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