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
“厚德”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是歷代志士仁人所崇尚和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它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是用大地的寬廣深厚來比喻人的胸懷氣魄,意思是說,君子應像大地一樣以寬廣深厚的好品行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傳統,“立德”之所以為首者,就是在于德是做人的根本。《淮南子·氾論訓》也說:“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 儒家經典《大學》則將“厚德”的具體內容做了概括,即誠意、正心和修身。而從其行文邏輯來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僅是個人獨善其身的自我完善,還是關乎“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宏旨。厚德的意義,就在于它能服務于“治國平天下”這一政治目的。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無論是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學派,還是道家學派、墨家學派,都十分注重“厚德”。
如今,社會對人自身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不斷增加自我道德修養,樹立起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理想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不少領導干部提出“干凈”的口號,這實際上是“厚德”思想在新時期下的一種體現。所謂“干凈”,就是指領導干部在政治思想上、經濟行為上和生活作風上要保持一塵不染,保有浩然正氣和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德。這是一種政治覺悟,也是一種思想境界。此外,2011年,北京市正式公布了經過征集市民意見后確定的“北京精神”官方表述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其中,“厚德”被認為是北京精神的品質。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高校也將“厚德”作為校訓的內容之一,足見其重要性和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