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文
前置胎盤為妊娠晚期的嚴重疾病, 是陰道流血的主要原因。相關調查表明, 隨著剖宮產、子宮手術的不斷增加, 前置胎盤發生情況也不斷增加。為有效提高妊娠成功率, 提高母嬰生命質量, 作者盲選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6例前置胎盤患者, 分析3種不同的前置胎盤類型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盲選本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前置胎盤患者, 年齡為20~38歲, 平均年齡為(29±1.1)歲, 初產婦16例, 經產婦50例。患者的孕周為30~40周, 平均分為三組, 甲組為邊緣性前置胎盤, 乙組為部分性前置胎盤, 丙組為完全性前置胎盤。比較三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均經產前超聲檢查, 且確診為前置胎盤。
1.3 方法 回顧性分析收集的患者病例資料, 分析患者的臨床體征、妊娠結局。臨床體征包括患者年齡、孕次以及剖宮產史, 妊娠結局包括子宮切除、產后出血、胎盤植入、胎盤粘連等。根據產時或產后診斷情況判斷前置胎盤類型。產前出血是指產前出現超過1次的出血, 產后出血是指陰道分娩24 h內出血量>500 ml, 剖宮產出血>1000 ml。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前置胎盤類型的相關臨床特征 比較不同前置胎盤類型的相關臨床特征, 具體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相關臨床特征[±s, n(%)]

表1 三組患者的相關臨床特征[±s, n(%)]
組別 例數 年齡 孕次 剖宮產史邊緣性 22 31.21±4.96 2.49±1.71 1(4.5)部分性 22 30.52±5.03 2.24±1.95 1(4.5)完全性 22 33.43±4.75 3.38±1.61 8(36.4)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 完全組患者年齡、孕次以及剖宮產史均高于邊緣組患者,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三組患者的妊娠結局情況 邊緣組22例, 產后出血3例(13.6%), 胎盤植入1例(4.5%), 胎盤粘連6例(27.3%),部分組22例, 子宮切除1例(4.5%), 產后出血3例(13.6%),胎盤植入1例(4.5%), 胎盤粘連7例(31.8%), 完全組22例中,子宮切除2例(9.1%), 產后出血6例(27.3%), 胎盤植入2例(9.1%), 胎盤粘連9例(40.9%), 完全組患者的子宮切除、產后出血、胎盤植入、胎盤粘連發生情況與部分性、邊緣組相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正常的胎盤是附著在子宮體部的側壁、前后壁, 若胎盤覆蓋在子宮頸口內處或子宮下段, 位置較胎兒的先露部更低,為前置胎盤。且前置胎盤是導致妊娠晚期出血的一種主要原因, 為嚴重的妊娠并發癥, 經產婦較為多發, 嚴重影響母嬰的生命健康。相關調查研究表明, 我國前置胎盤的發生率為0.24%~1.57%, 本院的發生率為2.11%, 稍高于相關研究[1]。高齡孕婦、多孕次、剖宮產史以及人工流產史等因素與前置胎盤形成密切相關。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完全組患者的年齡、孕次、剖宮產史率與部分性組以及邊緣性組相關。這主要是因分娩、流產、多次妊娠、剖宮產等會損傷肌層或子宮內膜, 嚴重者會導致患者出現萎縮性病變或炎性病變, 不利于子宮內膜的正常生長, 加重完全性前置胎盤的發生[2]。隨著當前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 越來越多剖宮產術被應用到臨床治療中, 嚴重危及前置胎盤患兒生命健康。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完全性胎盤前置患者的子宮切除、產后出血、胎盤植入以及胎盤粘連的妊娠結局發生率明顯高于邊緣性、部分性胎盤前置類型, 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 產婦的年齡、孕次以及剖宮產率等因素與胎盤前置類型相關, 且妊娠結局與胎盤前置類型具有相關性。完全性胎盤前置類型的妊娠結局比較差, 影響圍產兒生命健康。因此, 若臨床檢查產婦為完全性胎盤前置, 應做好必要的產前保健監測工作, 并實施必要的預防感染、糾正貧血以及控制出血發生, 選擇合適的分娩方法, 保證產婦安全, 提高圍產兒的生命健康。若產婦出現嚴重出血, 應及時終止妊娠, 可采用剖宮產術或陰道分娩方法, 改善產婦以及圍產兒生命質量[3]。
[1]梁惠珍.前置胎盤類型與妊娠結局關系的探討.中國醫藥指南,2011, 9(8):215-216.
[2]何靜.前置胎盤類型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分析.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3,17(3):521-522.
[3]曹琦.前置胎盤類型與產前出血和妊娠結局的相關性研究.當代醫學, 2013,19(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