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梅等
[摘要] 探討一種改良宮頸錐切除術在治療宮頸病變的臨床效果。 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8月在該院及市婦幼保健院對30例患者實施改良宮頸錐切術,對其手術效果、出血時間、出血量進行觀察。隨機抽取同期20例行常規宮頸錐切除術進行對比。 結果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20.08±3.34)mL],手術時間[(15.08±5.9)min],均低于對照組[(47.19±5.34)mL、(36.10±9.1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改良式宮頸錐切除術比常規宮頸錐切除術,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且操作方便,簡單易學,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宮頸電環切除術;宮頸上皮內瘤變
[中圖分類號] R7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a)-0036-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 modified cervical con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lesions. Methods 30 cases of patients underwent a modified cervical conization in Gaozh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and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ozhou from July, 2012 to August, 2013, the surgery effect, bleeding time and the amount of bleeding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20 patients underwent conventional cervical coniz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reseearch group was [(20.08±3.34)ml], operation time was[(15.08±5.9)min], both 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47.19±5.34)ml, (36.10±9.16 )mi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blood loss and operation time of modified cervical conization are less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cervical conization, what is more, it is easy to operate, and simple to learn,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ervical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隨著宮頸癌篩查普及和診斷技術的提高,宮頸上皮內瘤變和宮頸微小浸潤癌發病率增高,漸年輕化,使治療趨向保守, 宮頸錐形切除術是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方法而被廣泛應用。因此宮頸錐切除術在診治宮頸病變顯得越來越重要[1]。電環錐切(LEEP)是目前廣泛推薦宮頸錐切的方法之一。該院自2005年已開展LEEP術,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該院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經過近1年多的臨床實施,研究宮頸錐切除術前在宮頸與陰道連接水平(3 點及6 點)鉗夾宮頸兩側,可以阻斷宮頸血供,再行宮頸電環錐切除術,可以減少術中出血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病人痛苦。改良宮頸錐切術簡單易行、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為探討一種改良宮頸錐切除術在治療宮頸病變的臨床效果,現分析2012年7月—2013年8月該院收治的30例行改良宮頸中環錐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在該院,外院宮頸點狀活檢病理診斷CIN1-3級50例。30例行改良宮頸電環錐切除術。20例行常規宮頸電環錐切術。50 例患者均通過病史、體檢、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查、B 超檢查等,已排除血液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炎癥、肝腎重要臟器疾病等器質性病變,所有患者既往均無宮頸手術史。
1.2 手術描述
手術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規消毒, 鋪巾,以靜脈全麻為主, LEEP 術前先行子宮分段診刮術, 了解宮頸管及宮腔情況。①宮頸電環錐切除術組:采用HF-1208 高頻電刀1 臺。頻率3.8 MHz,透熱及電凝輸出功率40~50 W。宮頸表面涂Lugol溶液顯示病灶邊界,首先用直徑20 mm的環型電極切除宮頸組織,深約8~10 mm,包括周圍正常組織3~5 mill,改用直徑10 mill的環型或方型電極切除宮頸組織兩次,深約4~8 mm,創面基底部涂Monselg溶液或電凝止血。切出組織標記定位,作8~12象限取材切片病理檢查,注意觀察切緣情況。②改良式宮頸電環錐切除術組:經由陰道窺器兩葉間隙用兩把鼠齒鉗分別鉗夾宮頸3點、9點鐘的側方走行、深達上皮組織的子宮動脈降支血管 。然后鼠齒鉗固定在外周鋪巾或助手牽拉,再行宮頸電環切除術。兩組術后碘仿紗條填塞新形成的宮頸管回以起到壓迫止血、吸收滲液和預防感染的作用)。術后24~48 h拔出紗條。
1.3 觀察指標和所用軟件
觀察兩組病人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根據術中吸引器收集的血液和紗布增重情況估計術中出血量)。
1.4 統計方法
統計學處理實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
3 討論
目前研究資料表明CIN可以發展為浸潤癌,早期診斷和治療CIN可明顯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宮頸電環切除術由于操作簡便、易掌握,可保留生育能力已廣泛應用于CIN 的診療 。但其存在不足,主要表現術出血多時,術野模糊,反復電凝錐底止血, 導致手術時間長,增加患者痛苦。這些問題一直是許多學者探討和研究的問題。通過大量的資料表明,出血部位最常見于宮頸3點和9點鐘的部位。這與宮頸血管網分布、解剖特點有關。研究發現宮頸動脈100%來自髂內動脈,其中67%來自子宮動脈,23%來自陰道動脈,10%來自膀胱下動脈。這些動脈分支在宮頸峽部與陰道連接部位相互連通成網狀。宮頸血管網分布與子宮體一樣,由兩側向中線走行分布于宮頸前后壁[3]。由此可見,子宮動脈下行支分別在宮頸的兩側注入宮頸。
基于宮頸這樣的解剖特點,該院將傳統宮頸電環切除術進行術前改良。通過術前在宮頸與陰道連接水平(3點,9點)左右兩側組織分別鉗夾。經過試驗,結果資料表明,改良后宮頸電環切除術有以下優勢:①止血效果好。根據宮頸的解剖特點,由于兩側鉗夾宮頸,暫時阻斷血供,減少血流,明顯比在宮頸錐切術前在宮頸3點和9點縫扎子宮動脈下行支[4]或宮頸注射腎上腺與生理鹽水的混合液預防宮頸出血[5]。筆者認為術前縫扎存在操作困難,且有可能在手術過程中切斷縫線。宮頸注射腎上腺素,起效時間短,止血不確切,腎上腺素有藥物禁忌癥,使患者血壓升高,心率加快。②操作方便,術野清晰;手術時間明顯縮短。首先,鉗夾宮頸方法簡單,在狹窄的手術空間里,兩把鼠齒鉗經陰道窺器兩葉間隙牽引,而不是直接經陰道外口,左右牽引地暴露宮頸,暴露術野,特別是宮頸位置較深或肥胖,陰道壁松弛等難暴露的,通過鼠齒鉗的牽引,使手術操作變得更加容易。其次兩把鉗固定于手術鋪巾,可單人操作,精簡人員。
在改良宮頸錐切術組,術后隨訪發現患者陰道流黃水時間縮短及量減少,但因數據統計困難,未能統計,但由此筆者認為可能與在手術過程中出血少,出血點明確,用點狀電凝而不是大片燒灼錐切創面,明顯減少大片脫痂時的滲液。術后筆者提倡宮頸創面塞碘仿紗,因碘仿有消毒、防腐、除臭,預防感染,有效預防術后創面出血[6]。
術中出血多少與錐體面積的大小有一定的關系[7]。美國陰道鏡檢查及子宮頸病理學會(ASC-cP)2在2006年CIN處理指南中推薦活檢證實CIN II.CIN 11有效治療要求移行帶區的全部切除,而不只是病變的移除。另一項方面的有研究認為,部分患者的病變部位在宮頸管,切除的面積足夠才能避免殘留及復發,進而避免對嚴重病變治療不足。切除的面積越大,邊緣越近官頸與陰道交界處,越容易出血 。要切除面積足夠大且深,術中出血多是難以避免的,出血多影響手術視野.術前估計切除錐體體積大的患者,特別是年輕需保留生育功能的CIN-3及宮頸癌IA1期患者做好預防出血的措施及切除足夠的范圍是很重要的。改良宮頸錐切術可有效減少術中血,以利切除足夠范圍。
通過改良術式與傳統術式的比較表明,改良宮頸錐切術式簡便易行,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石少權,郝麗娟,姜芳芳,等.改良宮頸錐切除術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1):56-58.
[2] 左欣,楊慧云.宮頸錐切術在診斷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及早期宮頸癌中的價值[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9,10(2):102.
[3] 譚偉堅,趙雅緋.改良式宮頸電環切除術在診治宮頸病變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10,12(8):1-3.
[4] 趙峻,吳嗚,譚先杰,等.改良普通電刀宮頸錐形切除術210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6):360-363.
[5] 關鑫.垂體后葉素聯合碘仿在宮頸錐切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0):260-261.
[6] 郭瑞英,侯玉蘭,許興桂.官頸錐切術和冷刀宮頸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雜志,2009,10(5):83-84.
[7] 邵毅,董瑞英.宮頸錐切術的臨床應用[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3,22(5):426-428.
(收稿日期:201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