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摘 要: 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許多家長錯誤地將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早”上,剝奪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順序。樹立科學的早期教育觀念,讓孩子正常地學會爬行、走路,不過度地將孩子與他人比較,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關鍵詞: 嬰幼兒 早期發展 發音 爬行 心理發展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是嬰兒期,過了1歲,就進入幼兒期。1歲左右是孩子發展的分水嶺,因為他們可以走,可以說話,可以和周圍的世界進行交流。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關鍵的時期。根據敏感期和大腦發育理論,人類對各種信息和各項能力發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現在生命的最初幾年。這個時期是孩子獲得智慧的最佳時機。有教育意識的父母會抓住這個寶貴的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開發潛能,促進兒童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踐中,發現下面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嬰兒最早發的音是什么?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兒童最早發的音是“mama”,并有以下幾個證據。嬰兒出生時開口啼哭,發自然長音“a”。嬰兒吸吮母乳時由于口腔封閉,氣流經由鼻腔沖出,發出了“m”音。如果強迫嬰兒吃奶,嬰兒在幾個月大時就會發出“ma”音。多數兒童從出生就由母親撫養,母親首先教兒童發的音肯定是“mama”。另外,各大語系之間對母親(ma)、父親(pa、ba)的一致化發音大量存在。由此認定兒童最早發的音是“mama”。
事實上并非如此。媽媽們一般都和兒童朝夕相處,因此自然而然地認為兒童在發出“ma”的時候是在喊自己,實際上,ma、pa或者ba都只是兒童自己咂嘴有意無意地發音,他們自己并未賦予這些音任何含義,ma=媽,pa/ba=爸的含義是大人們賦予的。“m-a”這一發音組合與“乳汁”、“食物”的關系在一遍遍哺乳過程中被強化,最終形成與“食物提供者”——母親的強關聯。當然,這其中少不了母親本人對這一發音的反饋與誘導。
據觀察,兒童最早的明確的發音應該是“baba”。嚴格來講,兒童最早的有明確意義的發音是“bua”,即“不啊”。
兒童在半歲以后,自主性逐漸發展。所謂自主性,是行為主體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動機、能力或特性。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人的素質的基本內核。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這種基本素質體現在自身特性與社會特性兩個方面。個體自身特性方面有主體性、主動性、上進心、判斷力、獨創性、自信心等;社會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責任感等。在自主性發展的過程中,這些特性都融會在自主性態度和自主性行為之中,構成一個人的統一的品格特點[1]。兒童自主性最早發展的一個明顯表現是——“拒絕”。即他開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玩具,對看護者給的牛奶做出吃或不吃、吃多還是吃少的決定,用手指告訴看護者他想去哪兒,或對什么感興趣,等等。這時,兒童“拒絕”的表達方式是發音——“不啊”。
隨著兒童語言方面的不斷發展,漸漸能夠將“bu”和“a”連在一起,發出“ba”音。這是兒童在語言方面的一大進步,表明他已經可以將不同的音拼起來。
有的母親對于兒童先學會說“baba”感覺不解,為什么自己每天辛勤哺育孩子,他卻不先叫“mama”。但也有的母親認為這是件好事,孩子先叫“papa”,那就由爸爸喂牛奶,尤其在晚上可以緩解母親的勞累。
二、學步車能幫助孩子早學會走路嗎?
現代社會,很多家長開始重視早期教育的價值,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學步車即是其中之一。
學步車,能在腳輪上運轉的座架,嬰兒在車內就座以后,可以借助框架的支撐進行任意方向運動。學步車自誕生以來受到很多父母的歡迎,在嬰童用品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因為它可以將父母的雙手“解放”出來,減輕看護者的負擔,不但可以避免嬰兒在地上爬,讓孩子早早學會走路,還可以滿足父母教育孩子早成材的愿望。
一般來講,嬰兒8個月左右開始爬行。隨著爬行鍛煉到一定程度,他開始要求“站立”、行走。但此時的孩子不是完全站立,而是在看護者的單手牽拉下,趔趔趄趄、歪歪扭扭、前沖后撞地走。由于孩子個子小,重心不穩,還特別喜歡爬樓梯,會給看護者帶來體力上的巨大挑戰,對于年老的看護者更是沉重的負擔。學步車正好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教育早成材,最好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不經過爬行直接行走。
從實際情況和各項研究來看,學步車不僅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促進孩子提早發育,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安全隱患及阻礙孩子發展。由于看護者將學步車作為“解放”雙手的用品,往往不太看管嬰兒的使用,一旦學步車的前輪自己停轉或者被障礙物卡住,學步車滑動速度太快,非常容易發生“翻車”事故,對兒童造成損害。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卡羅爾·西格爾(實驗心理學家)和紐約州立大學的羅杰·伯頓(發展心理學家)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對100多名寶寶進行了調查,并發表了關于學步車對寶寶運動發育的影響的研究結果。他們將寶寶分為兩組,一組寶寶從不使用學步車,另一組寶寶平均每天有2.5個小時待在學步車里,然后每3個月檢查一次寶寶的發育狀況。研究結果表明,沒有使用學步車的寶寶平均5個月時能自己坐起來、8個月時能爬行、10個月時能走路。而另一組寶寶平均6個月時能自己坐起來、9個月時能爬行、12個月時才能走路。這說明,學步車對寶寶的身體發育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阻礙寶寶的發育[2]。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又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而是起源于動作,即動作是心理發展的源泉,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無條件反射。兒童一出生就以多種無條件反射反應外界的刺激,發出自己需求的信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隨之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因此,兒童動作的良好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來講至關重要。家長不能因為私心采取不恰當的方式而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
三、孩子可以不會爬嗎?
現代社會,許多家長期望自己的孩子提前發展,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經過爬行就可以直接走路。那么,爬行對孩子的發展是不是可有可無呢?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變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顛倒,所有的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具有普遍性。在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都具有獨特的認知結構,這些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決定兒童行為的一般特征。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一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新系統。皮亞杰的理論說明了兩點,第一,每個發展階段都必不可少;第二,每個發展階段的充分發展對后一發展階段十分重要。
爬行有什么好處?第一,有助于協調能力的發展。爬行可以刺激前庭器官,有助于維持平衡感。爬行需要手眼腦協調作用,有助于左右腦均衡發展。第二,有助于身體健康發展。爬行可以鍛煉軀干以及四肢的肌肉,促進兒童大動作及精細動作發展,增強兒童各部分的力量,增強動作的靈活性,使兒童在學會走路后,不易跌跤。第三,促進空間智能發展。爬行同行走相比,所處的空間位置更低,兒童在看不清周圍環境的情況下,通過爬行了解環境中各種事物所處的空間位置,激發探索欲望。
不會爬直接走,既不能說明兒童是天才,又不能說明兒童不正常。爬與不爬都是正常的。有些孩子不會爬行與孩子自身特點、家庭的物質環境和父母的教養觀念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孩子腿部力量很強,容易學會走路;家庭空間較小,兒童沒有可供爬行的空間;有些父母特別注重孩子的衛生,對孩子過度保護,使得本來能爬的孩子失去了爬行的機會。
四、孩子心理發展時間表怎么才是正常的?
孩子出生后,家長會不自覺地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有的家長還會參照常模衡量孩子的發展。那么,怎么比較、衡量才正確?
中國有句育兒老話“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長牙,周歲走”。而實際上,孩子之間的發展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有些家長,包括有些醫生,就認為老話不能全信。
實際上,不是老話不正確,是我們在理解老話的時候有偏差。在理解老話的時候,不能太死板,不能認為孩子三個月時不會翻身就不正常。這句老話應該是個常模,也就是對很多兒童觀察后得到的一個中間值,即有的兒童可能稍早,有的兒童可能稍晚。
皮亞杰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變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顛倒,所有的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具有普遍性。但他指出,發展階段出現的年齡可因兒童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的差別而加速或推遲。
因此,我們在看待某些老話、常?;蚪y計數據的時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將其看得彈性一些,個體化一些。
新一代的發展很重要,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激烈、每個人都想比別人好的時代。但態度、觀念更重要,不良的心態、不科學的觀念可能不僅不會促進孩子的發展,反而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江宇覓.自主性[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pzl3PZiC-3lmiv1qJD_bRXFpx-jFxhVqcvhaa6cZ1HrQ83ckd
tayWhRVoXFLEgX:2013-09-14.
[2]學步車會阻礙寶寶的運動發育[EB/OL].http://baby.sina.com.cn/health/12/1402/2012-02-14/08332003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