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華,杜海燕
(江蘇省濱海縣林果生產服務站,江蘇 濱海224500)
濱海縣處于北亞熱帶向南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帶,為濕潤的季風氣候,具有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降水較充沛,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都非常適合發展林業產業。近些年該縣連續實施了一系列的造林工程,森林資源總量迅速增加,林業產業已成為農民致富和本地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保障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該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還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本文對濱海縣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和防治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對策和建議。
隨著森林資源總量的增加,林業有害生物危害不斷。近年來因為楊樹產業的發展,新造林面積多為人工意楊純林,樹種組成單一,林層及齡組結構相對簡單,生物多樣性差,天敵的種類和數量不足,對林地內害蟲的自然控制能力差,有利于林木病蟲危害發生。楊樹潰瘍病連年發生大面積的危害,能夠暴發成災的蟲害,如草履蚧、刺蛾、天牛(類)等在局部地區常年發生,楊小舟蛾間斷性爆發、防控壓力巨大(表1)。

表1 有害生物統計 hm2
自2011年發生美國白蛾為害以來,疫情迅速擴大,2014已越過蘇北灌溉總渠繼續向南蔓延,嚴重威脅全縣林業產業的發展。全縣每年因美國白蛾疫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200多萬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年份 鄉鎮級疫區數/個 村級疫區數/個 發生面積/hm2 2011年1 2 150 2012年4 16 1200 2013年12 97 2200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長期性認識不夠,存在松懈和厭戰思想。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擺不上應有的位置,林業生長周期長,經濟效益顯現慢,有害生物防治不能直接感受到經濟效益,有害生物防控常常被忽視。隨著楊樹產業的發展,農民栽植楊樹的熱情空前高漲,增加森林資源的積極性很高,但在資源保護方面意識淡薄,有害生物危害發生時,個別群眾在疫情爆發后產生了疫情嚴重,防不住的消極情緒。基層群眾防控意識不強,防控能力不高,導致群眾參與防治的積極性不高,群防群控的氛圍還不夠濃烈。部分鄉鎮在防控中存在嚴重的“等、靠、要”思想,過分依賴縣林業部門防治、專業隊防治、大型器械防治,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
鄉鎮林技人員數量少,專業技術薄弱,工作精力分散,蟲情調查手段和設備落后,缺乏長效激勵機制,難以全面、高效的完成監測任務,林業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基礎。監測點密度不夠,不能準確反映全縣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
防治方法簡單,缺乏正確應對有害生物爆發的基本知識,雖配備了專業器械,但不能發揮應有作用。防控器械的不足和搭配不合理,造成了只能防住局部,整體防控效果相對較差。
林業生產中各環節之間嚴重脫節,引種、育苗、造林,林地管理等工作常忽視有害生物防控的需要,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
針對濱海縣目前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現狀和防控存在的問題,需要站在更高、更科學的層次上來提高認識,并采取有力措施解決有害生物的防控問題。
要從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生態安全的高度認識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是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可以減輕危害損失促,保護森林資源,能夠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因此需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作為一項重要職責,納入地方防災減災計劃,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形成政府主導、單位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落實防控目標責任制,逐級劃定責任區確保防控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完善縣、鎮、村三級監測網絡,強化對鄉鎮林業站設備等基礎設施和能力的建設,使監測能力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普查與專項調查向結合,提高普查效能,突出重點時期,搞好專項調查,及時掌握有害生物的發生動態,為預防和治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改變“重培育,輕保護,重化防、輕預防”的防治觀念,走林業生產有害生物防控協調發展的路子,適應新形勢下林業產業發展需要。堅持搞生態林業,科學營林,在保護好現有林的基礎上,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選擇抗逆能力較強的樹種。布局要向多樹種、多林種、多層次復合型生態林業方向發展,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林業措施,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全過程,增強林分生態抗逆能力,促進森林健康發展。防治上要大力開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學防治,多手段綜合治理,低成本、高效益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推廣使用生物制劑、仿生制劑等環境友好型農藥,減少林業生產投入物對環境影響,保持林間生態平衡。
需形成完備的有害生物“群防群治、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采取由政府牽頭、協會組織、群眾聯戶、單位組建的等形式,形成了市場化運作、合同化管理、專業化防治的社會化防控體系,建立專業化防治服務公司,實行有償服務,推廣招投標防治、承包防治等,真正把有害生物防治推向市場,實現防治管理模式由一般性治理向工程治理轉變,才能有效解決了防治任務繁重、群眾防控能力不足、基層技術力量薄弱的矛盾。
資金投入是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能力的重要基礎。一是要提前安排,重點保證,將防控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不斷加強和完善立業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防控能力。二是拓展籌資渠道,積極探索出臺優惠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種投入形式并舉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渠道,利用市場規律建立高效投入機制,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三是明確產權責任,依法防治,按“誰經營,誰防治”的原則,嚴格落實防控責任,動員林木所有者主動參與防治。
進一步加大對林業有害生物危險性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林業有害生物對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危害,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識。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防治。營造輿論氛圍,提高全社會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關注程度,切實增強防控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克服麻痹思想、僥幸心理和松懈情緒。進一步完善舉報獎懲制度,激勵全社會參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大防控技術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