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互鑒:中國大國文明復興之路
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但我們必須懂得:中國要想贏得全世界的認同和尊重,就必須重新構筑起輝煌燦爛的大國文明。一個大國文明,體現在全民族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模式、時代精神等對整個世界的輻射力、引導力和滲透力上,不僅為大國發展助力,讓社會凝聚成一個共同體,更為大國發展鑄魂,為國家和民族提供精神力量。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中唯一持續五千余年生生不息、綿延發展的文明,積淀和蘊涵著有益于人類發展的極為豐厚的價值資源和無窮智慧,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因此,實現中國文明的復興首先應該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積極推動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中華文明中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文明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不斷豐富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展現的特質和內涵,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近年來,我國的文化建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進一步提升,都是對中華優秀文明繼承,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成果。同時,隨著中華民族的覺醒、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人重新建立了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并從自身做起,為中國大國文明的復興做出貢獻。
此外,中國文明的復興還需要交流互鑒。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有學者將其歸因于“一大四小A”:大“A”是Ability(能力),四個小A是accumulation ability(積累能力),assimilation ability(吸收能力),accommodation ability(包容能力)和adapt ability(應變能力)。這都與文明的交流互鑒有關。中國古代輝煌的文明在影響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從世界各國文明中汲取營養來豐富和發展自己。
文明是平等的,因為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又是多彩的,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更是包容的,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構建中國大國文明,就應該展開中外文明對話,廣泛吸收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不斷提升與壯大。中華文明應同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這既體現著中華文明的高度自覺,又體現著中華文明的高度自信,更展現著中華文明的豪邁、氣度和風范。
還需指出的是,抵制野蠻行為,譴責侵略行徑,維護世界文明,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責任,應該謹記“建設文明者昌,破壞文明者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