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等
摘要:
目前居住建筑設計教學相對滯后,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策略都需要與時俱進,緊跟住宅建設的發展需求。文章以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為例,以理清邏輯、突出重點、緊跟前沿、激發自主的思路,對原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改革,合并、刪減、增補了教學內容,重新分配了課程授課時間,并調整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居住建筑設計教學邏輯更加清晰,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內容更加生動,考核方式更加靈活,從而更好與設計市場對接。
關鍵詞:居住建筑;設計;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TU241;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5005805
一、住宅建筑設計市場背景
自1998年房改啟動,近10多年以來,我國房地產進入高速發展階段。2013年,房地產企業銷售額合計達到2.3萬億元,同比增幅達36%。其中住宅建設占有較大比重,2013年1~10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156 275萬m2,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114 084萬m2;房屋竣工面積59 390萬m2,住宅竣工面積46 395萬m2。住宅建筑設計是當前民用建筑設計市場中一項重要業務,在建筑設計院業務中占有相對高的比例。在當前建筑設計市場中,建筑師必須熟練掌握住宅建筑設計方法與技能,才能適應市場需要。建筑學本科教學應抓住這一發展趨勢,培養本科畢業生具備相關知識。
二、本科教育中住宅設計課程現狀與問題
在目前建筑類院校建筑學專業,以及部分城市規劃專業本科教育中,按專業教學大綱要求,涉及住宅方面的課程一般分為“居住建筑設計”和“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兩個部分。前者偏向住宅單體部分的建筑設計,后者偏向住宅群體部分的規劃設計。
在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課程設置中,居住建筑設計原理采用授課形式,分8周16課時,主要介紹住宅單體建筑設計內容。居住小區規劃為課程設計,規劃設計一個居住小區,8周56課時。課程設置的初衷是先單體后群體。住宅單體建筑部分信息量大,模式相對成熟固定,采用講課形式能在較短課時內授予學生大量知識,而居住小區規劃部分需要考慮的因素多,采用課程設計形式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學習。
通過筆者近幾年的實際教學過程,深刻體會到本科住宅設計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學量與工作需要不成正比
民用建筑設計市場中住宅建筑設計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本科畢業生一進入工作既面臨住宅設計業務。但是在目前建筑學專業5年本科教學中,真正涉及住宅領域的教學只有16課時的居住建筑設計原理及56課時的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兩門課程。有的學生在設計院實習期間可能會碰到一些住宅設計任務,但是不能保證學習的系統性。因此,很多學生對住宅設計的認識一知半解。建筑設計院新進本科畢業生大部分知識都要在工作中現磨現學,在倡導教學與市場對接的環境下,這種不合理現象急待調整,應增加住宅設計相關課程的教學課時。
(二)課程教學不能緊跟市場需要
缺乏市場意識是目前建筑類院校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課程時間問題、課程內容設置問題、教師自身問題等,住宅設計方面教學中缺乏對市場的把控。例如:有的院校課程中過分強調設計上的創新,忽視了目前市場上形成的成熟套型,有的小區規劃課程中不顧當地市場需求,只管總圖形式,形成了很多中看不中用,甚至違反規范的設計。這些與市場脫節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今后工作產生誤導。住宅設計日新月異,需要緊跟住宅發展動向及時更新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三)課程銜接不盡合理
根據全國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培養要求,居住建筑設計原理為單獨講授課程,不安排居住建筑單體設計課程。僅通過授課形式學生缺乏設計訓練,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進而直接轉入居住區規劃,課程跳躍幅度過大,設置不盡合理。建議在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后,居住小區規劃課程設計前,增設居住建筑單體設計訓練[1],擴充初步設計或施工圖階段的內容。以課程設計的形式系統了解居住建筑設計的各項細節。
三、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存在的問題
以居住建筑設計原理這門課程而言,其作為居住建筑設計教學的一個子系統,需要在有限的課程內向學生傳授大量居住建筑設計的知識,對學生日后居住建筑設計知識的構成有很大影響。因此課程的內容、課時的分配、課程的考核需要仔細研究,精心推敲。
結合筆者所授的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和住宅建筑設計工作來看,原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材老化,內容與住宅發展現狀有一定的差距
課程原備用教材為朱昌廉著《住宅建筑設計原理》出版于1999年,雖然2011年再版,但是不少關鍵性的內容沒有及時更新,脫離目前發展現實。如“常用家具尺寸雙人床(大)為2 000×1 500”[2],目前雙人床(大)多為2 100×1 800,豪華一些的達2 200×2 000。這對房間尺寸有直接影響。又如“住宅層高宜為2.8m”[2],目前房地產開發中特別是高層住宅絕大部分層高為2.9m。還有一些住宅建筑發展前沿內容沒有納入教材,如保溫節能計算、地暖、家庭中央空調、太陽能設備等。此外,教材所示案例多為2000年以前,近些年一些有代表性的優秀住宅案例沒有及時收錄。
(二)原教學大綱面廣而不精
《住宅建筑設計原理》該書長達390余頁,分10個章節,涉及住宅的套內、套外、地域、工業化、造型、外部環境、施工與經濟甚至農村住宅各項。原教學大綱以此為基礎講授,內容過多,難以在16課時中一一教授,每個部分蜻蜓點水,無法深入。
(三)講課與考核方式不夠生動
住宅建筑設計涉及大量的建筑規范、設計常識、尺寸要求等,在課堂上照本宣讀,學生昏昏欲睡,原案例新意不夠,不能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原課程考核為試卷問答或者一篇空泛的論文,學生常采用死記硬背甚至抄襲應付。
四、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改革思路
針對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中的問題,筆者在近兩年來的教學中針對原教育狀況進行了一些調整與改革。課程改革思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清邏輯
住宅建筑設計看似比較簡單,但是各組成部分、各知識點錯綜交織,在教課時需要拆分成各章節分課時教授。總的按照從小到大、從部分到總體、從戶內到戶間的邏輯。先教授戶內如廚房、衛生間等各組成部分知識點,內容簡單明了,學生容易學習;再教授各房間組織原理與設計方法,形成住宅套型;然后升級到戶間組合形式及核心筒設計。這樣可以形成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邏輯更加清晰。
(二)突出重點
原使用教材涉及范圍廣而全,涵蓋住宅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因課時有限,教學改革中取其精華深化,其余部分可由學生課后自學。如各地域住宅建筑部分因我國地域廣闊,各省市住宅使用習慣與法規差異頗大,很難在課程中一一講解透徹,學生來源及就業大多為江蘇省,因此在課程中主要結合江蘇省及長三角住宅設計特點進行講解,其余留作學生自學。另外,住宅戶外環境部分并入居住小區規劃設計課程中承擔,不再講述。住宅工業化部分進行壓縮,農村住宅設計因設計量很少而精簡。
(三)緊跟前沿
住宅房地產發展推陳出新的速度很快,教學中加入了很多原教學大綱中缺失的住宅新動向。如:加強了住宅保溫節能設計內容,這部分內容現成為住宅建筑設計及審查不可或缺的部分,增加了住宅新型材料、新設備的介紹,如家庭中央空調、地暖、電動遮陽窗簾、太陽能設備、同層排水、新風系統、集成吊頂、嵌入式廚房電器等。另外,增補了一些細節設計方法介紹,如專門介紹室外空調機位的尺寸及位置,如何結合住宅造型設計等。
(四)激發自主
新時期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主動性強,不適合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住宅建筑設計涉及的法規及做法細節很多,如逐一介紹將會占用大量課堂教學時間,也很枯燥乏味。課程中精選了一部分常用的知識點配以案例講解,要求學生記錄。剩余部分則提供規范來源,學生需要時可自行查閱。在課程考核中,不采用知識題考試形式,改為作圖題形式隨堂考察。期末輔以住宅小區調研及分析。將各知識點融合于考試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也避免了學生抄襲現象。
五、課程構架修訂
在上述課程改革思路基礎上,首先要整理出課程教學結構構架。構架以原教學大綱為基礎,部分進行了合并和增減。
(一)住宅相關概念簡介
介紹住宅的定義、套型戶型、家庭結構等相關知識點。講述建國后住宅發展歷程,特別強調近十年來住宅房地產發展以及保障性住宅的發展。
(二)住宅戶內構成
將住宅分解為臥室、起居室、廚房、衛生間、陽臺等各個組成部分,詳細介紹各組成部分的規范、常用尺寸以及家具布置等內容,增加更衣間等新型功能單元的介紹。這部分第二階段通過案例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套型內如何組合各個組成部分,分為單室套、兩房、三房、四房及以上,躍層、錯層、挑高、大平層、別墅等類型。這部分內容與原教學大綱及教材內容較為接近,增補一些新型套型如挑高套型、大平層套型等,此外還針對近幾年大量在建的保障性住宅進行專門的講解,區分其與普通住宅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方法。
(三)住宅戶間組合
這部分內容對原教學大綱及教材內容進行了合并及調整。原大綱及教材中將這部分內容分為了三個部分:低層住宅、多層住宅、高層和中高層住宅設計。內容過多,而且并不符合形式發展需要。目前房地產開發中,低層住宅演化為高檔別墅類住宅,應并入戶內構成部分講解,普通多層住宅和中高層、高層住宅只是在垂直交通核心設計上因消防等要求不同而有區別,在套型間組成方式上是較為接近的。因此,將這部分內容分解為交通核心及標準層上套型間組合方式的設計過程來講解。這種分解方法邏輯性更好,還節約了課程授課時間。套型組織方式分為兩戶單元、T型、蝶形、方形、中庭式、通廊式、復式躍層、退臺式、改善中間套的布置方式等部分。套型組成方式的教授內容比原大綱、教材更全面。
(四)住宅造型設計
這部分內容參考原教材內容,輔以一些經典房地產項目案例,按造型風格將其區分為歐式、簡歐式、中式、現代風格等類別。強調住宅造型設計的限制性特點,與公共建筑造型設計區別。從住宅造型設計特有的細節入手,如陽臺、空調機位、飄窗等。
(五)住宅保溫節能及新型材料設備
這部分內容為原教學大綱外增補內容,主要講解住宅保溫節能設計方法、保溫節能材料及施工做法等。此外,教材中還增加了地暖、中央空調、新風系統、家庭水處理系統、太陽能設備、電動窗遮陽等新材料新設備的介紹。開拓學生眼界,緊跟住宅開發的發展方向。
六、課程教學時間分配
在課程構架改革的基礎上,需要合理分配僅有的16課時教學時間。
第一部分教學內容簡介,安排1課時。
第二部分教學內容分為功能單元和套內功能單元組成前后兩個部分。一般分配3課時。另外別墅類戶內構成因其特殊性單獨簡介,可額外分配0.5~1課時。
第三部分教學內容比較多,知識點分為垂直交通核心部分、影響戶間組合的因素、戶間組合形式三部分,分別授課1課時。此外相關典型案例介紹占用1課時。
第四部分教學內容比較靈活。一般知識點講解安排1課時,案例圖片播放分配1課時。
第五部分教學內容保溫節能部分安排1課時,新材料新設備的介紹安排1課時。
除了講授形式外,課堂時間可分配3課時用于隨堂測試和期末作業。在第三部分內容教學后,留一周時間學生復習。安排了一節課用于隨堂測試,以作圖題形式考查學生對前兩部分內容的認知學習過程。在全部課堂講授完后留2課時用于調研成果宣講。這樣的考試考核安排緊盯教學過程,督促學生隨教隨學。
七、課程考核與成果
為突出學生學習主動性,避免抄襲論文現象發生。課程考核分為兩個部分。
(一)隨堂測試
以往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也采用過考試方式,以知識題為形式,有填空、選擇、判斷等常規試題類型。但是,現在大學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背下來并不代表能運用。
隨堂測試改為作圖題形式,開卷考試。例如:在規定尺寸內設計一南北通透兩房套型、補齊某三房套型、設計某核心筒中樓梯及電梯等。以上內容任選一項隨機成試題,分3~5種考卷分發到各學生手中。這就要求學生對戶內各功能單元的尺寸、功能單元組合方式、垂直交通核心設計各知識點了解透徹,才能在1小時內完成套型設計。
考試結果表明教學效果還是較為成功的,18.3%的學生達到優秀,54.9%的學生為良好,21.1%的學生為中等,5.6%的學生為及格,沒有不及格。
(二)期末調研報告
以往期末論文為每個學生完成一篇論文,內容比較寬泛,如:“談談對該課程學習的感受”“分析某住宅建筑設計的優劣點”等。此類論文題目,既寫不出什么特色,又容易產生抄襲現象。
由于目前住宅教學課程設置的限制,期末考核調整為課程設計形式還有困難,這兩年教學改革中調整為學生分組寫調研報告。調研蘇州地區2005年以后新建住宅小區,組織學生分組調研,每組5~6名學生,做到每組一個調研項目,各不重復,責任到人,分項打分。一名學生負責小區總體情況調研,加以分析。2~3名學生負責小區套型測繪成CAD,并且對所繪制套型進行分析撰寫分析報告。1名學生對套型進行匯總,補齊垂直交通核心部分形成住宅標準層平面CAD并撰寫說明報告,1名學生負責調研該小區住宅造型設計,抄繪并加以評述。課程考核方式可以督促學生現場實地調研,親身體會住宅建筑的各個細節。最后要求每組形成ppt演示報告,遴選優秀者
在最后一次課程時進行宣講和點評,并將優秀調研成果分發給各個學生。
期末論文4.2%的學生成績為優秀,63.4%的學生成績為良好,28.2%的學生成績為為中,4.2%的學生為及格,沒有不及格。
(三)課程考核的未來設置
在未來住宅課程改革中,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考核要與其后的居住小區規劃課程設計聯動設置。目前,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與居住小區規劃課程設計相隔一學期,未來希望調整到一學期內前后各8周教學,這樣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考核內容和成果可以設置為居住小區規劃課程的前期建筑單體設計部分,學生可以根據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授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自己需要的居住建筑單體,通過實踐設計增強理解課程教授的知識點。相比調研報告的考核方式,這種模式更加理想,有待未來實現。
八、結語
居住建筑設計看似簡單,實則涉及方面很多。如何在短暫的課程教學中講解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是一個難題。筆者利用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學平臺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其基本理念是緊隨住宅房地產市場發展需要,對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編排、課程時間安排、考核方式進行了一些調整。限于筆者閱歷和實踐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現特撰寫此文,拋磚引玉,與同行分享、探討相關教學經驗。參考文獻:
[1]?,?,王蔚.改革中的建筑學專業課程設計——“住宅設計”及“居住小區規劃設計”課程改革初探[C]//2008年“建筑教育的新內涵”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2]朱昌廉,等.住宅建筑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肖麗娜,李子萍,賈如. 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程教育比較——以中外兩所大學的住宅設計課程為例[J].華中建筑,2011(6):185-188.
Reform of design theor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ZHOU Xi, ZHANG 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0, P. R.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is lagging behind, the content of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all need to be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keep up with market demands. The paper basing on the design theor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urse 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reformed in original syllabus and textbooks aiming at more clear logic, outstanding focus, following frontier and inspired self. The course content are merged, deleted and added, and the teaching time of the course is reallocated, with the assessment methods being adjusted. These make the teaching logic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more clear, the teaching focus more outstan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more vivi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more flexible. Thus, it can better connect with the design market.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s; design; course reform
(編輯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