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凌寒
摘 要:近年來,稅收管理權限幾經變更,但終未形成一個科學系統(tǒng)的管理體制。特別是省級政府與地方稅收管理權限,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合理劃分省級政府相應的稅收管理權限,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稅收管理體制的關鍵,也是完善分稅財政管理體制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建立與地方稅體系相配套的稅收管理的過程中,只有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才能尋求到省級政府和地方劃分稅權的最佳結合點,使集權不獨攬,分權不分散,充分調動省級政府和地方的積極性。
關鍵詞:稅收;管理權限;地方稅體系
一、建立與地方稅體系配套的省級政府相應稅收管理權限的意義
(一)省級政府與地方財政關系的重要性。目前地方事權
多、財權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fā)展,由于轉移支付制度尚不健全,地方又沒有相應的稅收立法權,地方不得不采取各種變通做法以滿足本地財政支出的實際需要。因此,進一步完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理順省級政府與地方財政關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下放地方稅權,使地方在組織稅收收入中擁有一定的自主權。這不僅可以恢復和鞏固地方稅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可以有效地遏制預算外資金的膨脹和亂收費現象的蔓延,為地方著手進行費稅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把地方組織收入的行為納人法制軌道。
(二)集權為主,適度下放地方稅權是是實施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必然要求。我國分稅制的核心是在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權的基礎上,將政府收入劃分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并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實施管理。按照分稅制最基本的要求,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都應當有自己固定的稅收。由于我省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省級財政很難對全省各地千差萬別的具體情況作出統(tǒng)一的稅收規(guī)定。因此,只有下放地方稅權,賦予地方適度的地方稅收立法權,才能保證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實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
(三)省級政府稅收管理與地方稅體系配套是提高資源配
置效率的有效途徑。讓地方擁有一定的稅收立法權限,意味著地方可以通過確定稅收規(guī)模、選擇稅制結構、設置稅制要素等來貫徹宏觀政策意圖,配置和調度經濟資源。由于各地經濟資源各具特色,經濟發(fā)展水平千差萬別,同省級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貼近居民和社區(qū),在地區(qū)經濟信息收集和掌握中占有優(yōu)勢,能更好地留意社會和個人的需求,并迅速準確地作出差別反映。因此,根據資源配置效率的原則,地方政府理應在地方資源配置中占據一定位置,這就必須要求地方對配置地方資源的重要經濟杠桿—地方稅擁有一定的稅收立法權限,使地方可以自主地根據地區(qū)經濟稅源發(fā)展和地方公共產品的供求情況,通過地方稅收立法優(yōu)化區(qū)域資源配置盡量減少由于省級政府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制定地方稅法帶來的損失。
二、關于我省地方稅收管理的主要問題
(一)地方越權、濫權現象嚴重。地方政府濫用收費權,地方領導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現象廣為存在。受稅收立法權過于集中以及地方利益的驅動,不少地方的領導在對待稅收問題上往往以言代法、以權代法,或擅自變通國家稅法,或越權減免稅,或違規(guī)批準緩稅。從而造成較嚴重的政府部門非法使用或濫用稅收立法權的現象。
(二)財權與事權脫節(jié)。財權與事權的統(tǒng)一,既是我國劃分稅收管理權限的共同原則之一,也必須是我省實行分稅制的指導思想和初衷。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省級政府負責宏觀調控,地方則應充分發(fā)揮本地優(yōu)勢,發(fā)展地方經濟,并有相應手段對地方經濟進行調控。但是,在稅收管理權限方面,管理權等高度集中于省級政府,對“稅權”統(tǒng)得過死。省級政府稅收管理權限與地方政府事權、職責不掛鉤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在省級以下各級政府,采取分成、上劃、上交、體制外上解等各種合法或非法、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集中本級政府的財力。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的財政收入是稅收。但是在現行的地方稅收中,主體稅種卻未形成,支柱性稅種沒有。這樣,就形成了財權與事權的嚴重脫節(jié),地方政府的事權沒有相應的財權、稅權作保障,既不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理財聚財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全省實施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三)省級稅收管理權限未能考慮地區(qū)間差異。從現階段情況來分析,各地區(qū)自然、社會、歷史等情況和條件千差萬別,生產力基礎、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能力相差懸殊;從發(fā)展前景來分析,地區(qū)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jié)摿ο嗖詈艽蟆_@一方面,需要承認地區(qū)間社會經濟的差異,采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等措施,對地區(qū)間不平衡進行綜合調控;另一方面,在稅收管理權限方面區(qū)別對待,考慮全國稅收政策統(tǒng)一的同時,下放部分稅收管理權限,使地方根據本地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稅種選擇權和稅收調整權。
三、確定省級政府建立與地方稅體系配套的稅收管理權限的依據
(一)地方政府的職責。地方政府的職責是確定省級政府稅收管理權限的前提。按照政府職責的劃分,為實現地方政府職責則需要相應的財力作保障,政府職能是設置相應的稅收的依據之一,并確定其管理權限和收入。
(二)地方政府的事權。根據財稅管理體制的規(guī)定,地方政府事權決定著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地方財力的權限。所以,地方事權的大小決定地方政府稅收的管理權限。省級政府和地方稅收的管理權限的劃分和設立,要以確定省級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權為基礎。
(三)省級政府宏觀調控。確定省級以下地方稅收的管理權限,必須首先服從于國家的宏觀調控。在確定省級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權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確定和劃分省以下地方稅收管理的權限。
四、省級政府稅收管理權限改革的對策
(一)正式制定專門的關于劃分省級和地方稅收管理權限
的體制。明確各項稅收管理權限,合理科學的在稅收管理處理和協(xié)調集權和分權的關系,明晰省級以下地方稅收的管理權限,正確處理省級政府和地方的稅收分配關系,調動省級以下各級政府稅收管理的積極性。稅收管理權限確定,是一項法制性很強的工作。確立的省級政府稅收管理權限,應通過法律形式公布和實施,即應正式立法,使之具有較高的法律形式,否則難以真正實施,不能體現稅收法律的嚴肅性,不能維護稅收法律的統(tǒng)一性。省級政府稅收管理權限確立后,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和范圍如果有變動,或其他原因需要進行體制性的調整,也應通過嚴格的法定程序,按權限進行,不能因時間緊或者其他的原因,以行政性命令的方式來代替法律規(guī)定。
(二)建立對地方稅種開征權的制約機制。地方開征新稅種的范圍應有一定的限制。并且地方政府應嚴格使用減免稅權限,對濫用減免稅權或越權減免的,省級政府有權予以制止,上述制約措施應在《稅收基本法》或其它有關法律中明確下來。
(三)地方稅政管理必須適應分稅制財政體制的要求。立足于地方,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地方稅政管理機構要充分運用現有的職能,加強稅政監(jiān)督和檢查,研究調查地方稅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建立第一手的信息、資料,為省、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 王晨曦.淺談我國稅收管理體制的改革及完善[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5.
[2] 王新民.劉萬華.探析我國稅收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