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Digital: Meet Generation C, a new generation of connected customers
博客主人:Brian Solis
http://www.briansolis.com
如今商業面對很多挑戰和機會。多年來,企業開發了許多管理模式,目的是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商業目標,之后根據商業目標建立相應的組織架構和項目管理流程。
但是,沒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在改變,商業運作也是如此。隨著客戶和員工行為變化,曾經通行的很多模式和實踐,都不再適用了。
數字化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
技術應用在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信息傳播讓專家和非專家的界限變得模糊。而線上和線下的界限創造了一個一直“在線”的社會,以便迎合消費者無止境的需求。
多年來,技術影響了人們的各個方面,包括日常的交流方式、分享、發現和學習。對此,有些人的反應是:“是的,它還破壞了我們的社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糟糕。”
有些人則沒什么反應,只是反問:“然后呢?”
不同的反應揭示了一個問題,即在具有連通性的時代,任何一個想生存下來的組織都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要有預見性,要認識到即將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決策者要意識到:這是關系企業未來存亡的時刻。在這樣一個奉行數字化達爾文主義的數字化時代,只有那些能夠適應當下技術和社會的企業才能生存。我相信從企業模式中,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企業應對未來競爭的眼界。
但是,在各種數字化應用的沖擊下,包括數字化設備、數字化服務、網絡、應用軟件等,很多企業在做出應對時卻仍然心存疑慮,或者采取不成熟的做法,沒能很好地利用新技術抓住商機。
社交媒體、手機、實時技術,每一種都對人們的數字生活方式和日常行為產生影響,企業員工和消費者都將這些新的應用融入自己的生活。幾乎人人都用智能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每天早晨,很多人在登錄郵箱前會先瀏覽一下推特和Facebook,看看自己是否錯過了重要新聞。
這些關系的不是年齡,關系的是一個“保持聯絡的一代”(Generation-C),這是一個占有很大消費份額的群體。簡言之,這類消費者和傳統消費者不同。
要企及這類消費者,企業必須有遠見,還要有自己的差異化商業哲學。然而,很多執行者或決策者仍然是“我們VS他們”的心態,這是錯誤的,這種方式只會讓企業以自己的思維了解消費者,而不是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
原生數位化:創造獨一無二的體驗
只是單純依靠新技術不會取得勝利。重要的不是社交媒體、手機和實時技術,而是這些新技術應用對消費者行為產生的影響。因此,要嘗試說服某人做出相應的改變,不要只是關注Facebook、推特、Pinterest、iPhone、iPad等,因為這些都只是工具,關鍵是要關注這些工具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影響。因此,企業要了解市場趨勢及其影響,要意識到從短期和長期發展看自己錯過了哪些機會,以及認識到如何在“保持聯系的一代”和傳統一代之間保持平衡。
技術只是一個促成器,雖然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促成器,但是如果企業缺乏遠見、沒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或者方法不當,那么任何新渠道都不能發揮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技術與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不能把企業愿景與正在嘗試的工作聯系起來,那就仍然是按照舊模式做事,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因此,不要再糾結于不知道人們如何、何時、在哪里聯系等問題,企業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創新!原生數位化揭示的是一種商業哲學,要將它應用到產品、服務中,應用到一切和新一代消費者的行為、預期相關的支持體系中,要自始至終通過各種途徑和消費者建立聯系。
在原生數位化商業哲學里,不要嘗試將現有的產品包裝成新產品出售。原生數位化之所以出現,是源于人們設身處地的體驗和靈感,希望創造一些特別的產品和服務,目的是創造獨一無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