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世超
摘 要:央行獨立性的研究一直是金融領域一個重要的議題。關于央行獨立性的測定和計量也自然成為獨立性研究的一大主攻方向。研究中會遇到兩大難題:一是可能出現兩家央行的獨立性分數相同,從而難以進行比較;二是只采用一種模型的思路難以覆蓋各大模型的參考指標,無法得出一個相對平均和穩定的分數值。對此,提出兩種測算央行獨立性的模型——相對分數模型和綜合分數模型,并分別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
關鍵詞:央行獨立性;相對分數模型;綜合分數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7-0103-04
一、原有模型的分析與思考
(一)現有的央行獨立性系數模型
央行獨立性始終是現代金融學界的一個經典問題,所謂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即指中央銀行不受其他機構力量的干擾,自行決定貨幣政策、控制貨幣供應量、維持物價穩定以及履行一系列相關職能的能力。要研究央行獨立性對經濟的作用關系,必須科學地測算出獨立性的具體數據指標。對此,各國學者早有研究。較為經典的獨立性系數模型有7種,其中有4大模型最為重要。下面對上述4種模型進行簡單的比較[1]。
1.Bade-Parkin系數
影響因素被分為三個層面:央行是否作為最終政策權力機構、政府成員在央行組織中的參與程度、央行決策層人員獨立于政府的任命是否達半數以上。央行獨立性大小被分為4、3、2、1四級,級別越高獨立性越強。
2.Cukierman系數
選取4個變量組,分別為與央行行長有關的變量、與央行及政府政策沖突問題有關的變量、與央行最終目標有關的變量、與限制央行向政府融資有關的變量。根據變量的下設分類條件個數n將區間[0,1]分為(n-1)等分,滿足不同的條件即賦予相應位置上的獨立性數值,從高到低分別為1、(n-2)/(n-1)、(n-3)/(n-1)、…、1/(n-1)、0。
3.GMT指數[2]
變量的選取涵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劃分為15個單一的層次。所有變量的下設條件個數均為2,符合某一使獨立性強化的條件時賦值1,否則為0。
4.LS模型
將影響央行獨立性的因素分為3類:目標獨立因素、經濟獨立因素、政治獨立因素。最終數值是經過權重調整的加權平均系數。
(二)現有模型存在的優化空間
1.現有模型的共性和央行獨立性量化研究經驗
我們可以歸納出四大模型的共同特征:
(1)將影響央行獨立性的因素大致歸為組織結構、與政府關系、政策、融資等方面[3]。
(2)獨立性分數的量化雖源自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其數值大小都與獨立性強弱呈同向變化關系。即大數值表示較高的獨立性,反之亦然。這符合一般人的思維習慣。
2.對現有模型的思考和不足分析
以上四大經典系數模型,對央行獨立性的測度分析已經相對科學合理。雖然這些系數在具體數值上彼此各異,但所代表的獨立性程度卻大體相當。但在接下來的研究卻對四大模型產生了一些疑問。
(1)各國模型所得出的獨立性系數是否存在絕對數量上的具體意義?
(2)前3個模型中,各個變量為何被賦予完全相同的權重?各因素對獨立性的影響是否真的完全一致?LS分析中,又是如何得出屬于每個變量的不同權重的呢[4]?
(3)如果出現獨立性分數完全相同的兩家銀行,是否能夠說明兩國的央行獨立性真正實現了完全相當呢?
資料和其他學者的研究表明,事實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1)獨立性本身是一個“質”的概念,將質的概念加以量化,其間必然會出現一些“不兼容”的情況。這一方面表現在從“質”到“量”的轉變,沒有一個確定的數值標準;另一方面,很多質的特征根本無法量化,若強行為之,則必將帶來生硬轉換對真實信息造成的扭曲。獨立性分數決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數值并不代表任何絕對意義,僅用在“獨立性”這個變量上區分一個次序。
(2)從絕對的意義上講,所有變量等權重當然是不合理的,但正因為獨立性分數只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指標,權重相等可以看作是統計上的簡便操作。每個變量在進行下設條件分類時,均服從獨立性嚴格遞減的排序,因此一般不會出現獨立性弱而被賦予高分值的錯誤現象。LS分析中,研究者賦予發展中國家較大的政治目標權重,因為對于這些國家而言,政治穩定顯然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因此應該得到較大的權重,但權重究竟多大為宜,其實無關緊要,因為獨立性系數本就是一個相對數。
(3)倘若出現完全相同的獨立性分數,并不能說明二者獨立性完全相同。其一,影響獨立性的目標不可能被列舉完全,在未列出的因素上,二者可能有所差異;其二,變量在劃分時存在一定的區間跨度,從而抹殺了獨立性的實際差異。例如,若設行長任期六年及以上者獨立性為1,反之為0,則行長任期十年的央行與行長任期六年的央行具有相同的分數,但實際上二者獨立性差異甚遠。現存模型的主要缺陷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可能出現兩家央行采用某一種模型測定出的獨立性分數相同,從而難以對二者的獨立性進行比較。二是只采用一種模型的思路難以覆蓋各大模型的參考指標,無法得出一個相對平均和穩定的分數值。
二、央行的橫向獨立性指標——Id(Idependence coefficient)相對分數模型的提出
(一)Id相對分數模型的簡單計算原理
通過對各主要國家的央行獨立性研究,以及對四大模型的優缺點總結,筆者嘗試性地提出了衡量央行獨立性的新體系——Id分數模型。Id分數模型是央行獨立性指數CBI中的一種,采用完全相對數排序的方法,忽略數值的絕對意義和權重,事先鎖定研究范圍,將每個研究對象在各個變量的下設條件下進行嚴格排序,然后將所有變量的分數依次相加得到總分數。endprint
(二)相對分數模型的獨立性參考指標確定
我們選取5大變量組,具體的分類和說明如下:
1.組織變量
行長基本指標:行長的產生方式、離任方式等。受政府影響小者,自我控制力強,獨立性大;人員任期指標:央行人員的任期。任期長、可連任者,自身力量大,因而獨立性大;其他權力指標:央行人員在其他部門的任職狀況,不兼職者,專職服務于中央銀行的各項事務,受其他部門的干預小,央行獨立性大;決策機構指標:以決策機構的具體工作決定。有利于決策機構作出獨立、自主決策的工作方式者,獨立性大;人員綜合指標:央行的組成成員結構比例。其中非政府人員參與央行組成的比例大者,受政府干預小,獨立性大。
2.政策變量
貨幣政策制定權指標:一個經濟體貨幣政策制定權的歸屬。滿足下述公式:央行獨立決定>央行主導與政府共同決定>立法部門審定>政府主導與央行共同決定>政府獨立決定;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指標:一個經濟體貨幣政策計劃實現的最終狀態。央行自定目標>由政府參與的目標;與財政政策關系指標: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影響財政政策>互不干涉>受財政政策影響;流程指標:以決策流程的具體工作而定,有利于央行獨立完成整項操作、縮減時滯、抗拒外來力量干擾者,獨立性強;監管指標:央行獨立行使監管權>與政府共同行使監管權>政府獨立行使監管權。
3.資金變量
資金內部來源指標:央行設立和運行的資金構成狀況。私人獨資>成員國合資>公私合資>國家獨資、無本金;資金外部來源指標:央行通過外部融資獲得資本金的能力和有關限制情況。央行不允許向一級市場融資者,政府很難通過央行與一級市場的直接聯系干涉央行政策,故具有較大的獨立性。
4.與政府關系變量
透支貸款指標:央行向政府透支貸款的要求。不允許透支貸款者,政府無法通過要求獲得央行的財政透支或者貸款彌補赤字,所以獨立性較大;期限指標:央行向政府貸款的期限長短。期限短者,央行獨立性也較大;附加條件指標:央行向政府給予資金優惠時附加的條件。附加條件多者,央行獨立性也較大;范圍指標:央行給予資金或其他政策扶持的機構范圍限制。范圍窄者,機構數目少,貸款義務也少,獨立性較大;其他限制指標:央行向政府或其他金融、非金融機構放貸的各種限制規定。限制多者,央行放貸靈活,義務剛性低,獨立性大。
5.法律變量
法律地位指標:一國法律所規定的央行地位。四權分立(央行作為其中一極)>低于“三權”但地位獨立的機構>直接隸屬于最高行政部門>直接隸屬于非最高行政部門;法律職權指標:一國法律所規定的央行職權。法律規定的權力大、職能廣者,法律保證強,獨立性大。
三、央行的縱向獨立性指標——Id(Idependence coefficient)綜合分數模型的提出
(一)Id綜合分數模型的簡單計算原理
1.相對分數模型的缺陷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相對分數模型依然存在著操作上的問題:
(1)指標數值過于“相對化”,分數值除與各家央行的實際獨立性有關之外,還取決于研究對象。這就使得用相對分數模型計算出來的央行獨立性分數,只能依托具體的研究范圍而存在。工作量大,且每次求出的數值運用效率較低。
(2)相對化的分數值使每一家央行的獨立性程度變得模糊,我們無法根據相對分數來判定某一家央行的獨立性究竟處于哪個檔次。
(3)相對分數模型只適合于研究同一截面上不同個體的獨立性水平,而若要研究一家央行不同年度的獨立性演變,則比較困難。由于很多指標在同一家央行內部不會出現太明顯的變化,這給排序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Id綜合分數模型的提出
針對相對分數模型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方面的弊端,筆者提出了縱向衡量央行獨立性的綜合分數模型。借用相對分數的推算原理,我們同樣堅持下述假設:央行獨立性指標僅為相對數,其高低大小只表示獨立性的強弱,無實際代數意義。因此,7種經典的測量模型所測算出的指標值,盡管量綱各有差異,或以1作為完全獨立性數值,或將獨立性分為不同的等級,但在相對數的假設之下,都可以進行統一。
與相對分數模型不同,綜合分數的計算并不依據研究對象獨立性指標的強弱次序,而是將所研究的某家央行各年度的獨立性狀況分別代入7中經典的模型中,算出相應的7個獨立性指標值。筆者設完全的獨立性分數為10。然后,將各個指標按照比例換算為10分制指標。公式如下:
某一模型測算出的獨立性數值/該模型的完全獨立性數值=調整分數/10(其中,調整分數即為換算而成的10分制指標)。
再將調整后的7個指標計算算術平均數,即為綜合分數。綜合分數在實際研究中不能孤立存在,還要結合獨立性的環比變化量和環比變化率綜合分析。特稱作“綜合分數三表”。
綜合分數具有如下優勢:
(1)堅持了相對性原理,所得出的獨立性指標與用經典模型計算的指標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保持穩定。
(2)由于綜合分數模型以7大經典模型為參考,其數值代表著各種模型的共有理念,相對合理,且比較固定,可以反復適用于各種研究,不必重新計算。
(3)能夠比較出同一家央行不同時期的獨立性狀況,克服了相對分數模型只適用于截面數據的弊端。
(二)綜合分數模型的實證研究
筆者通過對中國1984—2010年央行獨立性的分析,得到了調整后的10分制指標值,筆者得出“綜合分數3圖”(見下圖),3圖從上到下以此表示綜合分數、環比變化量、環比變化率):
由上述圖表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1)中國央行獨立性在1993年以前均處在極低的水平,1993—2003年逐步波動攀升,2003年以后維持在6的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的水平;但與自身比較,進步已頗顯著。
(2)1993—2003年間,中國央行獨立性振蕩很大,但總的上升波動強于下降波動,總趨勢上升,表明中國央行獨立性呈現增強的態勢。
綜合以上分析,由筆者嘗試提出的綜合分數模型,配合“綜合分數三表”,對一個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獨立性分析,與公認的研究結果高度一致。這也證實了本模型設定的合理性。
四、結論
(一)相對分數模型與綜合分數模型的比較
筆者結合實際經驗提出了測定央行獨立性的兩種模型:一是研究橫向數據的相對分數模型,二是研究縱向數據的綜合分數模型。二者的比較(見下頁表1):
(二)央行獨立性探究的啟示
筆者由此得出衡量央行獨立性的一些內在規律:
(1)央行獨立性分數永遠是一個相對意義的概念,其具體數值不具有實際經濟意義。
(2)在僅需要嚴格區分不同央行之間獨立性強弱的研究中,排序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3)如果央行獨立性需要一個足以判別其獨立性水平的分數,此時排序失去了效力,需要賦予各個參考指標以特定的數值,才能測算和把握。
如今,關于央行獨立性的測定研究依然在繼續,筆者尚不成熟完善的兩個模型,是對現有模型的思考和補充,希望能夠對央行獨立性分析的研究工作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資燦.央行獨立性、國家信用沖突與幣值穩定[J].金融論壇,2013,(4).
[2] 魏強,陳華帥.關于中國央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9).
[3] 葉森.從金融危機美聯儲獨立性的體現淺析央行獨立性問題[J].時代金融,2011,(12).
[4] 徐聰.從歐債危機看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困境[J].歐洲研究,2012,(4).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二)相對分數模型的獨立性參考指標確定
我們選取5大變量組,具體的分類和說明如下:
1.組織變量
行長基本指標:行長的產生方式、離任方式等。受政府影響小者,自我控制力強,獨立性大;人員任期指標:央行人員的任期。任期長、可連任者,自身力量大,因而獨立性大;其他權力指標:央行人員在其他部門的任職狀況,不兼職者,專職服務于中央銀行的各項事務,受其他部門的干預小,央行獨立性大;決策機構指標:以決策機構的具體工作決定。有利于決策機構作出獨立、自主決策的工作方式者,獨立性大;人員綜合指標:央行的組成成員結構比例。其中非政府人員參與央行組成的比例大者,受政府干預小,獨立性大。
2.政策變量
貨幣政策制定權指標:一個經濟體貨幣政策制定權的歸屬。滿足下述公式:央行獨立決定>央行主導與政府共同決定>立法部門審定>政府主導與央行共同決定>政府獨立決定;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指標:一個經濟體貨幣政策計劃實現的最終狀態。央行自定目標>由政府參與的目標;與財政政策關系指標: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影響財政政策>互不干涉>受財政政策影響;流程指標:以決策流程的具體工作而定,有利于央行獨立完成整項操作、縮減時滯、抗拒外來力量干擾者,獨立性強;監管指標:央行獨立行使監管權>與政府共同行使監管權>政府獨立行使監管權。
3.資金變量
資金內部來源指標:央行設立和運行的資金構成狀況。私人獨資>成員國合資>公私合資>國家獨資、無本金;資金外部來源指標:央行通過外部融資獲得資本金的能力和有關限制情況。央行不允許向一級市場融資者,政府很難通過央行與一級市場的直接聯系干涉央行政策,故具有較大的獨立性。
4.與政府關系變量
透支貸款指標:央行向政府透支貸款的要求。不允許透支貸款者,政府無法通過要求獲得央行的財政透支或者貸款彌補赤字,所以獨立性較大;期限指標:央行向政府貸款的期限長短。期限短者,央行獨立性也較大;附加條件指標:央行向政府給予資金優惠時附加的條件。附加條件多者,央行獨立性也較大;范圍指標:央行給予資金或其他政策扶持的機構范圍限制。范圍窄者,機構數目少,貸款義務也少,獨立性較大;其他限制指標:央行向政府或其他金融、非金融機構放貸的各種限制規定。限制多者,央行放貸靈活,義務剛性低,獨立性大。
5.法律變量
法律地位指標:一國法律所規定的央行地位。四權分立(央行作為其中一極)>低于“三權”但地位獨立的機構>直接隸屬于最高行政部門>直接隸屬于非最高行政部門;法律職權指標:一國法律所規定的央行職權。法律規定的權力大、職能廣者,法律保證強,獨立性大。
三、央行的縱向獨立性指標——Id(Idependence coefficient)綜合分數模型的提出
(一)Id綜合分數模型的簡單計算原理
1.相對分數模型的缺陷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相對分數模型依然存在著操作上的問題:
(1)指標數值過于“相對化”,分數值除與各家央行的實際獨立性有關之外,還取決于研究對象。這就使得用相對分數模型計算出來的央行獨立性分數,只能依托具體的研究范圍而存在。工作量大,且每次求出的數值運用效率較低。
(2)相對化的分數值使每一家央行的獨立性程度變得模糊,我們無法根據相對分數來判定某一家央行的獨立性究竟處于哪個檔次。
(3)相對分數模型只適合于研究同一截面上不同個體的獨立性水平,而若要研究一家央行不同年度的獨立性演變,則比較困難。由于很多指標在同一家央行內部不會出現太明顯的變化,這給排序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Id綜合分數模型的提出
針對相對分數模型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方面的弊端,筆者提出了縱向衡量央行獨立性的綜合分數模型。借用相對分數的推算原理,我們同樣堅持下述假設:央行獨立性指標僅為相對數,其高低大小只表示獨立性的強弱,無實際代數意義。因此,7種經典的測量模型所測算出的指標值,盡管量綱各有差異,或以1作為完全獨立性數值,或將獨立性分為不同的等級,但在相對數的假設之下,都可以進行統一。
與相對分數模型不同,綜合分數的計算并不依據研究對象獨立性指標的強弱次序,而是將所研究的某家央行各年度的獨立性狀況分別代入7中經典的模型中,算出相應的7個獨立性指標值。筆者設完全的獨立性分數為10。然后,將各個指標按照比例換算為10分制指標。公式如下:
某一模型測算出的獨立性數值/該模型的完全獨立性數值=調整分數/10(其中,調整分數即為換算而成的10分制指標)。
再將調整后的7個指標計算算術平均數,即為綜合分數。綜合分數在實際研究中不能孤立存在,還要結合獨立性的環比變化量和環比變化率綜合分析。特稱作“綜合分數三表”。
綜合分數具有如下優勢:
(1)堅持了相對性原理,所得出的獨立性指標與用經典模型計算的指標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保持穩定。
(2)由于綜合分數模型以7大經典模型為參考,其數值代表著各種模型的共有理念,相對合理,且比較固定,可以反復適用于各種研究,不必重新計算。
(3)能夠比較出同一家央行不同時期的獨立性狀況,克服了相對分數模型只適用于截面數據的弊端。
(二)綜合分數模型的實證研究
筆者通過對中國1984—2010年央行獨立性的分析,得到了調整后的10分制指標值,筆者得出“綜合分數3圖”(見下圖),3圖從上到下以此表示綜合分數、環比變化量、環比變化率):
由上述圖表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1)中國央行獨立性在1993年以前均處在極低的水平,1993—2003年逐步波動攀升,2003年以后維持在6的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的水平;但與自身比較,進步已頗顯著。
(2)1993—2003年間,中國央行獨立性振蕩很大,但總的上升波動強于下降波動,總趨勢上升,表明中國央行獨立性呈現增強的態勢。
綜合以上分析,由筆者嘗試提出的綜合分數模型,配合“綜合分數三表”,對一個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獨立性分析,與公認的研究結果高度一致。這也證實了本模型設定的合理性。
四、結論
(一)相對分數模型與綜合分數模型的比較
筆者結合實際經驗提出了測定央行獨立性的兩種模型:一是研究橫向數據的相對分數模型,二是研究縱向數據的綜合分數模型。二者的比較(見下頁表1):
(二)央行獨立性探究的啟示
筆者由此得出衡量央行獨立性的一些內在規律:
(1)央行獨立性分數永遠是一個相對意義的概念,其具體數值不具有實際經濟意義。
(2)在僅需要嚴格區分不同央行之間獨立性強弱的研究中,排序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3)如果央行獨立性需要一個足以判別其獨立性水平的分數,此時排序失去了效力,需要賦予各個參考指標以特定的數值,才能測算和把握。
如今,關于央行獨立性的測定研究依然在繼續,筆者尚不成熟完善的兩個模型,是對現有模型的思考和補充,希望能夠對央行獨立性分析的研究工作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資燦.央行獨立性、國家信用沖突與幣值穩定[J].金融論壇,2013,(4).
[2] 魏強,陳華帥.關于中國央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9).
[3] 葉森.從金融危機美聯儲獨立性的體現淺析央行獨立性問題[J].時代金融,2011,(12).
[4] 徐聰.從歐債危機看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困境[J].歐洲研究,2012,(4).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二)相對分數模型的獨立性參考指標確定
我們選取5大變量組,具體的分類和說明如下:
1.組織變量
行長基本指標:行長的產生方式、離任方式等。受政府影響小者,自我控制力強,獨立性大;人員任期指標:央行人員的任期。任期長、可連任者,自身力量大,因而獨立性大;其他權力指標:央行人員在其他部門的任職狀況,不兼職者,專職服務于中央銀行的各項事務,受其他部門的干預小,央行獨立性大;決策機構指標:以決策機構的具體工作決定。有利于決策機構作出獨立、自主決策的工作方式者,獨立性大;人員綜合指標:央行的組成成員結構比例。其中非政府人員參與央行組成的比例大者,受政府干預小,獨立性大。
2.政策變量
貨幣政策制定權指標:一個經濟體貨幣政策制定權的歸屬。滿足下述公式:央行獨立決定>央行主導與政府共同決定>立法部門審定>政府主導與央行共同決定>政府獨立決定;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指標:一個經濟體貨幣政策計劃實現的最終狀態。央行自定目標>由政府參與的目標;與財政政策關系指標: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影響財政政策>互不干涉>受財政政策影響;流程指標:以決策流程的具體工作而定,有利于央行獨立完成整項操作、縮減時滯、抗拒外來力量干擾者,獨立性強;監管指標:央行獨立行使監管權>與政府共同行使監管權>政府獨立行使監管權。
3.資金變量
資金內部來源指標:央行設立和運行的資金構成狀況。私人獨資>成員國合資>公私合資>國家獨資、無本金;資金外部來源指標:央行通過外部融資獲得資本金的能力和有關限制情況。央行不允許向一級市場融資者,政府很難通過央行與一級市場的直接聯系干涉央行政策,故具有較大的獨立性。
4.與政府關系變量
透支貸款指標:央行向政府透支貸款的要求。不允許透支貸款者,政府無法通過要求獲得央行的財政透支或者貸款彌補赤字,所以獨立性較大;期限指標:央行向政府貸款的期限長短。期限短者,央行獨立性也較大;附加條件指標:央行向政府給予資金優惠時附加的條件。附加條件多者,央行獨立性也較大;范圍指標:央行給予資金或其他政策扶持的機構范圍限制。范圍窄者,機構數目少,貸款義務也少,獨立性較大;其他限制指標:央行向政府或其他金融、非金融機構放貸的各種限制規定。限制多者,央行放貸靈活,義務剛性低,獨立性大。
5.法律變量
法律地位指標:一國法律所規定的央行地位。四權分立(央行作為其中一極)>低于“三權”但地位獨立的機構>直接隸屬于最高行政部門>直接隸屬于非最高行政部門;法律職權指標:一國法律所規定的央行職權。法律規定的權力大、職能廣者,法律保證強,獨立性大。
三、央行的縱向獨立性指標——Id(Idependence coefficient)綜合分數模型的提出
(一)Id綜合分數模型的簡單計算原理
1.相對分數模型的缺陷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相對分數模型依然存在著操作上的問題:
(1)指標數值過于“相對化”,分數值除與各家央行的實際獨立性有關之外,還取決于研究對象。這就使得用相對分數模型計算出來的央行獨立性分數,只能依托具體的研究范圍而存在。工作量大,且每次求出的數值運用效率較低。
(2)相對化的分數值使每一家央行的獨立性程度變得模糊,我們無法根據相對分數來判定某一家央行的獨立性究竟處于哪個檔次。
(3)相對分數模型只適合于研究同一截面上不同個體的獨立性水平,而若要研究一家央行不同年度的獨立性演變,則比較困難。由于很多指標在同一家央行內部不會出現太明顯的變化,這給排序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Id綜合分數模型的提出
針對相對分數模型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方面的弊端,筆者提出了縱向衡量央行獨立性的綜合分數模型。借用相對分數的推算原理,我們同樣堅持下述假設:央行獨立性指標僅為相對數,其高低大小只表示獨立性的強弱,無實際代數意義。因此,7種經典的測量模型所測算出的指標值,盡管量綱各有差異,或以1作為完全獨立性數值,或將獨立性分為不同的等級,但在相對數的假設之下,都可以進行統一。
與相對分數模型不同,綜合分數的計算并不依據研究對象獨立性指標的強弱次序,而是將所研究的某家央行各年度的獨立性狀況分別代入7中經典的模型中,算出相應的7個獨立性指標值。筆者設完全的獨立性分數為10。然后,將各個指標按照比例換算為10分制指標。公式如下:
某一模型測算出的獨立性數值/該模型的完全獨立性數值=調整分數/10(其中,調整分數即為換算而成的10分制指標)。
再將調整后的7個指標計算算術平均數,即為綜合分數。綜合分數在實際研究中不能孤立存在,還要結合獨立性的環比變化量和環比變化率綜合分析。特稱作“綜合分數三表”。
綜合分數具有如下優勢:
(1)堅持了相對性原理,所得出的獨立性指標與用經典模型計算的指標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保持穩定。
(2)由于綜合分數模型以7大經典模型為參考,其數值代表著各種模型的共有理念,相對合理,且比較固定,可以反復適用于各種研究,不必重新計算。
(3)能夠比較出同一家央行不同時期的獨立性狀況,克服了相對分數模型只適用于截面數據的弊端。
(二)綜合分數模型的實證研究
筆者通過對中國1984—2010年央行獨立性的分析,得到了調整后的10分制指標值,筆者得出“綜合分數3圖”(見下圖),3圖從上到下以此表示綜合分數、環比變化量、環比變化率):
由上述圖表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1)中國央行獨立性在1993年以前均處在極低的水平,1993—2003年逐步波動攀升,2003年以后維持在6的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的水平;但與自身比較,進步已頗顯著。
(2)1993—2003年間,中國央行獨立性振蕩很大,但總的上升波動強于下降波動,總趨勢上升,表明中國央行獨立性呈現增強的態勢。
綜合以上分析,由筆者嘗試提出的綜合分數模型,配合“綜合分數三表”,對一個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獨立性分析,與公認的研究結果高度一致。這也證實了本模型設定的合理性。
四、結論
(一)相對分數模型與綜合分數模型的比較
筆者結合實際經驗提出了測定央行獨立性的兩種模型:一是研究橫向數據的相對分數模型,二是研究縱向數據的綜合分數模型。二者的比較(見下頁表1):
(二)央行獨立性探究的啟示
筆者由此得出衡量央行獨立性的一些內在規律:
(1)央行獨立性分數永遠是一個相對意義的概念,其具體數值不具有實際經濟意義。
(2)在僅需要嚴格區分不同央行之間獨立性強弱的研究中,排序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3)如果央行獨立性需要一個足以判別其獨立性水平的分數,此時排序失去了效力,需要賦予各個參考指標以特定的數值,才能測算和把握。
如今,關于央行獨立性的測定研究依然在繼續,筆者尚不成熟完善的兩個模型,是對現有模型的思考和補充,希望能夠對央行獨立性分析的研究工作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資燦.央行獨立性、國家信用沖突與幣值穩定[J].金融論壇,2013,(4).
[2] 魏強,陳華帥.關于中國央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9).
[3] 葉森.從金融危機美聯儲獨立性的體現淺析央行獨立性問題[J].時代金融,2011,(12).
[4] 徐聰.從歐債危機看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困境[J].歐洲研究,2012,(4).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