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東
摘 要: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所面臨的氣候壓力得到了全面體現,在這一背景下,探索碳金融的發展有利于中國扭轉當前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通過金融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因此,對中國碳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碳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碳金融;宏觀政策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7-0205-02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致使極端天氣氣候的頻繁出現,威脅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各國政府積極改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形成了新型的技術和產業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碳金融作為應對降低碳排放量的金融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所面臨的氣候壓力得到了全面體現,在這一背景下,探索碳金融的發展有利于中國扭轉當前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通過金融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因此,本文將對中國碳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碳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碳金融的產生及涵義
當前,學術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越來越高,有關發展低碳經濟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求作為現代經濟調節和配置的核心的金融加入之中,并發揮其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環境和溫室氣體排放因素開拓性地引入到金融學中,并使學術界開始關注金融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的是以馬賽爾·杰肯為代表的經濟金融學家。20世紀末期,出現了環境金融這一概念。環境金融的一個重要分支——碳金融,其作為一種新型金融運作模型的只要作用是規制碳排放。確切地說,碳金融的興起源于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
目前,學術界貴碳金融涵義的界定沒有統一的標準,大體來看,有以下幾種:(1)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包括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1]。(2)碳金融是環境金融的分支,主要指創造基于市場的、用來完成環境目標和轉移環境風險的金融工具[2]。(3)所謂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買賣,亦即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3]。(4)所謂碳金融,是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開發項目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金融中介活動[4]。(5)碳金融是指與碳特別是與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金融活動,也可以叫做“碳融資”,主要包括銀行貸款、直接投融資和碳指標交易等[5]。
由上述幾種定義可以看出,碳金融泛指與限制碳排放有關的金融活動。
二、中國碳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中國作為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之一,對碳金融的認識較晚。2007年以來,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環保總局等監管部門,先后出臺了節能減排的總過方案,加強節能環保領域的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并推出了一系列綠色金融服務,如針對節能減排的綠色信貸服務指南等。
目前,國際市場上,中國的碳交易主要是在CMD框架下進行,且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的CMD交易份額已經成為全球最多的賣家,同時也是CMD項目的主要開發者,其涉及的交易內容包括CMD項目開發及減少碳排量的CERS交易。此外,國內關于碳金融的金融活動主要集中在綠色信貸領域,所謂綠色信貸是指金融機構根據國家環境經濟政策對綠色經濟給予扶持,而對污染經濟給予貸款額度限制等政策手段的信貸方式。2007 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和銀監會聯合頒布的《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標志著“綠色信貸”這一經濟手段全面進入到中國減排領域[6]。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碳金融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碳金融發展遲緩,業務模式較為單一,這與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潛力嚴重不符,造成這一現狀的影響因素主要有:
(一)碳金融的重視度不夠
2012年前,中國不需要承擔碳排量的減排義務,且在中國,碳金融尚屬新生事物,中國政府、金融機構及企業對其還不夠重視,對碳金融的作用還沒意識到。國內大多數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的發展空間不看好,對其運作模式和社會效益等方面的認識水平較低,國內只有部分商業銀行開展了碳金融業務,其他金融機構大多處于觀望狀態。
(二)碳金融的交易程序復雜
碳金融不但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具有社會效益,由于經濟利益涉及國內減排單位和國外購買企業,社會效益中涉及政府部門和環保企業,因此,在協調多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碳金融交易程序就比一般的項目交易復雜的多。同時,金融機構開展的碳金融業務主要針對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這使得環保風險評價程序變得復雜,項目審查的難度和交易成本增加了。以CMD項目為例,項目的開展需要經歷項目設計、項目審定。項目實施等步驟,這一開發程序的過程復雜且交易規則嚴格,故而項目開發和執行不是專業機構難以實現。
(三)碳金融面臨的風險較多
碳金融除了面臨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外,還面臨政府所帶來的政策延續性風險,以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風險。2009年,哥本哈根的國際氣候大會的失望落幕,使得《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將于2012年結束,因此,碳金融的發展將面臨最大的政策延續性風險,當前的各種政策制度,在2012年后是否延續具有不確定性,這使得碳金融的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此外,中國低碳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各項規章制度還不完善,生產技術也不成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嚴重,這給碳金融的發展帶來可持續發展風險[7]。
(四)碳金融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碳金融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涉及諸多領域和部門,其發展需要政府、環保及監管部門等的大力扶持,并出臺各項配套政策,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碳金融的相關政策不完善,無法起到支持作用。例如,2007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是中國目前與碳金融發展有關的主要政策法規,但是其環境風向評價指標等政策,缺少具體的指導政策,可操作性不強。此外,中國的宏觀政策對低碳經濟和碳金融發展的引導作用有限,國內還沒有形成對這些項目支持的政府投入機制。endprint
三、中國碳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
低碳經濟作為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需要在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實現中國碳金融的健康發展。
(一)政府部門:加強碳金融的宏觀政策引導
碳金融發展的特點是政策性強、參與度高以及涉及面廣,不但要在碳金融認知程度達到一定高度的情況下才能充分開展碳金融業務,而且要加強企業對碳金融需求的培育,因此,發展碳金融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政府應根據國際通行的環保標準,建立統一的碳金融交易規則,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中國特點的碳金融指導目錄和環境風險評價標準。同時,在有關低碳經濟的國際談判和國際規則的制訂過程中,中國政府要積極參與其中,以期在國際碳交易過程中,中國的話語權和定價權有所提高,為中國碳金融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其次,政府應將碳金融的發展納入到低碳經濟的整體規劃中,制訂專門的扶持政策。例如,可以對碳金融業務提供稅收優惠,碳金融貸款利率浮動范圍擴大和貸款本金要求降低等。此外,在進行國際碳交易時,中國政府應抓住機遇,鼓勵人民幣結算,以提高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二)金融機構:加快碳金融產品的創新
碳金融的發展不僅要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適應,還要有政府部門的各項配套政策相扶持,更需要金融機構樹立服務低碳經濟的新理念的深入人心,只要金融機頭碳金融產品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才能使低碳經濟中的各個行業均能受益,因此,金融機構碳金融產品的創新有利于中國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首先,就目前中國的綠色信貸領域來講,中國金融機構應拓寬綠色信貸領域,同時針對綠色信貸缺乏抵押品的問題,進行抵押品創新;其次,在現有時間的基礎上,為具有良好發展潛質的環保企業發行碳基金產品,這不但為客戶提供了投資機會,同時為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最后,由于碳交易的過程中存在較大風險,中國保險機構應開展碳交易保險,并不斷豐富碳交易保險的品種和范圍,以達到轉嫁項目風險的目的[8]。
參考文獻:
[1] 索尼亞·拉巴特(Sonia Labatt),羅德尼 R.懷特(Rodney R.White).碳金融[M].王震,王宇,譯.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
[2] 連平.你知道碳金融嗎?哥本哈根爭的就是它[N].南方都市報,2009-12-10.
[3] 本報記者.碳金融試水中國仍有些“水土不服”[N].金融時報,2009-08-08.
[4] 苑德軍.發展碳金融對中國經濟轉型意義重大[EB/OL].新華網,2009-10-19.
[5] 新華社經濟信息編輯部低碳經濟研究小組.構建碳金融體系搶占未來制高點[N].經濟參考報,2010-04-07.
[6] 顏海軼,郁璇.中國碳金融的發展限制和存在的問題[J].華北金融,2011,(1):18-21.
[7] 丁玉梅,劉應元.鄒議構建中國特色的碳金融體系[J].經濟問題,2010,(12):48-52.
[8] 張穎薇.低碳經濟背景下碳金融發展問題探析[J].武漢金融,2010,(8):64-65.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