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寒秋
摘 要:課標中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其作用很大。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案例進行了問題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多媒體;范讀; 朗讀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36-01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標》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朗讀教學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淺見。
一、利用媒體激發朗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電教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我在引入課文時,利用電教媒體首先展現了一個山上有郁郁蔥蔥的樹木,村前河水清澈 ,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天潤的小村莊。我問大家這樣的村莊美不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美。然后,我又把山上裸露,大雨把房屋沖走的畫面展現出來讓同學們看。接著問:“這樣的小村莊美不美?”同學們都說“不美。”最后,我問大家:“為什么同一個小村莊會有這樣大的變化呢?”這樣,兩幅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
二.利用范讀指導朗讀
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和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再見了,親人!》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十里長街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依依惜別之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意。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已必須聲情并茂的朗讀。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區分文體指導朗讀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就必須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
就高年級來說,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篇的教學充分發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愛的草塘》等這類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表情地朗讀。如教學《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二是要讀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就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桂林山水》,就必須采取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從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讀《激光》這樣的說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為《激光》是用具體數據來說明激光的特點與作用的。如果還照《桂林山水》那樣的節奏、語調、語勢、情感來讀就欠妥。這種文體的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層次清楚。從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發展思維和語言,就達到目的了。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