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艷
摘 要:一切藝術都蘊涵有節奏,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教師就應在上課過程中把握語文課堂的教學節奏,這充滿節奏旋律的課堂一定會讓學生流連忘返,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節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72-01
課堂教學是一種活動,作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教師就應精心設計課堂結構,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時間,靈活運用教學語言,使課堂教學有張有弛、有展有收、有疾有徐、有疏有密,像一首和諧的樂曲,具有一種節奏美。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中國國畫布局歷來提倡“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課堂節奏控制藝術是語文教師綜合素養的標志。節奏藝術爐火純青的教師,課堂設計精巧,節奏把握張弛有道。他們擅長依據文本特點和學生的情緒來調整自己的語言,使生活語言和教學語言能區別開來,不僅能夠演好本色角色,而且能夠扮演與自己性格反差較大的各種角色。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把握語文課堂的教學節奏。
1、動靜交替,疏密間隔。動與靜是教學活動的外部表現。“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活躍狀態。比如,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和激烈地討論等。“靜”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相對安靜的狀態。再如,學生靜心聽課和深入思考等。一節課若一直處于動態,缺乏教師適時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缺少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就會造成教學瑣碎零亂和課堂無度無序的失控狀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難以條理化地掌握知識。但若一節課自始至終靜寂,課堂氣氛沉悶、乏味,學生則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其教學效果必定不夠明顯。因此,當學生大腦漸趨疲憊時,教師應及時變換教學方式,動靜適宜,寓教于樂,避免使學
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情緒。疏與密是針對教學活動信息的密度而言的。“疏”指間隔大、頻率低、速度慢,給人以徐緩和輕松的感覺;“密”是指間隔小、頻率高、速度快,給人以急促、緊張的感覺。密而不疏,學生精神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疏而不密,學生情緒會過于松馳,注意力難以集中。為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其在課堂上更好地接受信息,教師應注意課堂教學信息輸入的疏密相間。為了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聽、說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其智力活動的質量,學生需要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輸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堅持給學生提供源于書本但又多于書本的語言材料,并加快課堂操練的速度和加大操練量。與此同時,在教學中還注意遵循量力性原則,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當放慢進度,減小密度,讓學生有深思熟慮的時間。
2、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有機組合。教學方式的交替變換,有助于消除學生疲勞,保持注意力。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巧于設計和安排教學方式,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中有節奏地進行。如學習《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講授式,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及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理解和把握,的導讀提示。第二步運用練習式。一是填表對比分析孔乙己兩次出場的肖像、語言、動作等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把握孔乙己這個形象的特征及意義;一是完成課后練習,體味該文語言精煉、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運用討論式,思考討論造成孔乙己悲
劇的社會根源,把握小說的主題。這樣安排,整堂課講練結合,動靜相生,表現出一種與學生心理相容的節奏變化。板書也是調整教學節奏的重要手段,對此應給以足夠重視。教學板書是教師的書面語言,它從視覺上刺激學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這種信息渠道的轉換,會帶來學生心理和行動的變化,使學生由聽變看,由聽變寫,或邊聽邊看邊寫等。就是說,教師可通過板書引導和控制學生,使整個教學進程保持適當節奏。這里的關鍵是把握板書的時機。實際教學時,有的教師是先把整個內容講完再板書,或者先抄好板書而后講內容。這樣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學的流程和教學的效果。最理想的應是板書與教學語言密切結合,邊講邊寫。教學板書與教學語言的配合嚴密精巧,妙趣橫生。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文思路、教師思路和學生思路合拍共振。還要講究板書出現的頻率和書寫速度。頻率過大或書寫太慢,都會直接影響整個教學的節奏。
3、保持快慢適中的教學速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以及時調節課堂節奏,提高教學效果,當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興趣不大、熱情不高時,就要加快速度,增加難度;當發現學生神情迷惘、氣氛沉悶時,就要適當放慢節奏,降低難度。當學生精神疲乏、注意分散時,就要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變換教學形式,吸引學生注意。教師要對各部分教學內容和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做到有效控制和靈活調節,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安排教學內容,分配教學時間,對重點內容和需要學生記筆記的地方,要放慢速度,詳細講解。對一般交代的內容,則要簡明扼要地講。導入課和教學環節之間的過度,宜快不宜慢,不要花費太多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師已習慣于過去那種呆板的教學程式和緩慢的教學節奏,課堂教學囿于耗時多、收效差的怪圈而不能突破。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要訓練學生從小適應在快節奏的環境中學習與思考,課堂教學要適當加快節奏。適度緊張的節奏能使學生保持高度的興奮性,使注意力、思維力和求知欲保持旺盛狀態,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培養學生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建設人才。課堂教學節奏控制是一門學之不盡的藝術,掌握好它,課堂教學將異彩紛呈,學生求知的火花將絢麗奪目。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在這三個環節上下功夫,整個課堂教學就會呈現出疏密有致、張弛有度的波浪式結構,形成一種特殊的節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