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劉超+余志剛

伴隨大武漢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原本處于城鄉結合部的江漢區唐家墩街道西橋社區,如今已是繁華鬧市。
滄桑巨變,也給西橋社區帶來了復雜的管理難題。這里不僅有高檔住宅、精品寫字樓、流光商廈,也有城中村私房、破產企業宿舍,目前仍有多處改建、市政等工程在進行。復雜的環境曾經給西橋社區帶來過陣痛,但現在這里的管理井井有條、居民生活其樂融融,呈現出一派“平安家園、和諧家園、幸福家園”的美好氣象。
新氣象的產生,得益于武漢市委、江漢區委、唐家墩街工委、西橋社區黨委一脈相承地對社區治理的不斷探索與創新,逐步強化居民自治。多年摸著石頭過河,西橋社區堅持“黨委統領、社區搭臺、黨員牽頭、居民參與”,漸漸發展到設立社會管理綜合服務部,下設自助物業服務站、新居民服務站、居民咨詢調和服務站、愛心驛站、歡樂空間站5個服務站,形成了現今趨于完善的“一部五站”社會治理“西橋模式”。
物業“居民自己說了算”
“親戚朋友到家里做客,打聽一下治安狀況,看一下衛生、人際關系等,都會翹起大拇指。這面子,是我們小區居民自己掙來的!”無線電廠宿舍小區居民張壽珍對記者說。
但前些年,許多居民卻覺得在小區,看得不舒服、住得沒面子。
據介紹,西橋社區許多居民小院落,一直沒有物業管理;一些近年開發的小樓盤,因經營虧本,物業公司紛紛撤走,居民生活環境差強人意,成為一個社區管理難題。
以景橋小區為例。
景橋小區是一個300余戶人家的住宅小區。曾經有物業公司,可由于經營不善,物業費收繳率不高,一直做著虧本生意,2008年不堪重負一走了之。棄管不到一兩個月,小區內生活垃圾成堆、糞便四處漫溢、車輛亂停亂放、小偷亂竄,引發矛盾重重,居民生活深受其擾。居民嚴先生說,當時最高峰一晚上小區被盜了5輛電動車。
怎么辦?居民向社區反映困難,請求解決。
鑒于房屋產權性質復雜、居民收入偏低,老城區物業管理存在一系列棘手問題。社區居委會一班人商量,有效解決老城區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問題,既需引入物業管理,還得正視大多居民缺乏物業服務消費意識的現狀,引導他們逐步自愿接受質優價廉的自助式物業服務。
于是決定,由社區成立自助物業服務站,從景橋小區開始,在轄區逐步推行居民自助式物業服務的做法,并逐步覆蓋全社區。
首先社區爭取到街工委、辦事處和區建設局、區園林局、區水務局和市路燈分局等職能部門的支持,通過疏通小區地下管網、修建道路、硬化路面、安裝路燈、綠化環境、修建值班室和自行車棚等先期投入,讓景橋小區居民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隨后,問計于民。社區印發告居民書,由社區工作人員、門棟長、黨員居民,一戶戶上門,宣傳自助式物業管理,聽取景橋小區居民意見,爭取到絕大多數的支持。
2008年6月,西橋社區組建社區自助物業服務站,家住西橋社區的21名下崗職工成為首批服務人員,新“管家”正式入駐景橋小區。
社區、居民、自助站,三方“討價還價”,定下物業費標準:大套每戶每月20元、中套每戶每月15元、小套每戶每月10元,汽車停車費每月60元,電動車停駐充電服務費每月20元。
此后,自助物業服務又推行、覆蓋到無線電廠宿舍等其他5個小區。
西橋社區隨即成立理事會、監事會,與自助物業服務站形成領導、執行和監督“三權分離”,確保了自助站的公益性、公信力。轄區居民物業費繳納率高達98%以上。
流動人口樂當新居民
西橋社區現有流動人口3000多名,如何管理好這么多外來人員?西橋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弱化管理、強化服務,設身處地為他們排憂解難。
2009年,該社區在武漢市率先成立了新居民互助服務站,把外來務工者納入常住居民一樣的服務與管理。現任站長雷蕾說:“我們把稱謂也改了,不叫‘流動人口了,改稱‘新居民。”作為新居民,外來務工人員可以和社區居民一樣,享受“同管理、同服務、同關愛、同學習、同勞動”的“五同”待遇。
雷蕾10年前來漢務工,現已在西橋社區購房定居。作為心理咨詢師的她告訴記者,以前,租住在西橋社區的農民工只把這兒看成暫住地,對社區各項工作不愿配合:計生專干上門登記信息,他們不想開門;隨地亂扔垃圾,社區干部上前勸阻,他們掉頭就走。“要讓新居民有歸宿感,必須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體貼,積極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困難。”
新居民在武漢生活,大多面臨“小孩上學難、大人務工難、保障落實難”等問題。
來自安徽六安的劉寶,1996年到武漢打工,一直住在西橋社區。幾年前,他想把留在老家的小女兒接到武漢,一家人團聚。可是女兒工作的問題愁壞了劉寶。“孩子年紀小又缺乏工作經驗,求職吃了很多苦頭。” 一家人焦急無助之際,新居民互助服務站為她介紹了一份醫藥銷售的工作。經過幾年打拼,劉寶小女兒被評為“武漢市優秀農民工”。
不僅為新居民幫難解困,西橋社區在推選區人大代表、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各職能部門滿意度測評等大小事務時,均邀請農民工代表參加,聽取他們的意見;每月舉辦的子女教育、心理咨詢、健康養生等講座,農民工均可免費旁聽;社區“愛心助困捐贈站”募集的善款物資,同樣送到特困農民工和特困城市居民的家中。
2009年,西橋社區首開先河,歡迎居住在轄區內的外來務工人員中的黨員參加選舉。經過公推公選和黨員投票,萬江南當選社區黨委成員,成為武漢首個參加社區黨委換屆選舉的外來人員。
真情換真心。農民工熱情地投身到社區大家庭的建設中來,各種“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
鄰里守望都是一家人
近日,西橋社區“空巢媽媽”俱樂部的志愿者們,正在對子女剛剛上大學的居民進行重新摸底,準備結合各自的經驗,對剛剛面臨空巢的媽媽們,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幫他們調整突然閑下來后的心態。
空巢媽媽俱樂部,僅僅是西橋社區愛心驛站的10多個俱樂部之一。該社區自2001年成立全國第一家愛心助困捐贈站之后,關愛失子家庭的親情空間、關愛留守兒童和邊緣青少年的愛心媽媽工作室、關愛空巢老人的空巢媽媽俱樂部等一批愛心互助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由它們組成的愛心驛站,增加了社區居民交流的機會。
無論是自助物業服務站,還是愛心驛站、咨詢調和服務站,骨子里都是居民自治互助組織。它們在社區的紅火發展,印證了群眾參與政治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訴求。
唐家墩街工委書記袁愛華說,西橋社區滿足居民多層次需求——自助物業服務站,發動居民自己當管家,滿足了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求;綜治維穩服務站,滿足居民安全需求;愛心驛站,滿足居民社交的需求;“新居民”服務站,滿足流動人口對尊重的需求;咨詢調和服務站,志愿者主動當調解員、咨詢員,滿足居民自我實現的需求。“居民自己當家,家園更有序了,居民也變和睦了。”
問題解決在社區,矛盾化解在初始。
今年初,西橋社區里一家服裝廠因拖欠工人工資,引發3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堵塞交通。咨詢調和服務站的志愿人員迅速出動,兵分兩路了解情況。服裝廠因經營困難,無力及時調集資金發放工人薪酬;工人無錢回家過年,又擔心年后再來服裝廠人去樓空,情緒激動。志愿人員耐心做雙方的思想工作,服裝廠承諾拿出部分資金讓工人們回家過年,年后再一次結清,由社區黨委監督執行。工人們先回家過年,年后領取余款,不再來漢的申請匯款,社區黨委承諾擔保。一場危機,短短兩個小時化為無形。
記者在西橋社區采訪,聽到了太多關于愛心、奉獻、團結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多是社區黨員、熱心居民,他們是和諧社區的脊梁。66歲的老黨員顧靜華,創辦樂鄰繡坊,無私傳授漢繡技藝,陶冶居民情操;70多歲的“小區總理”張素珍,在小區建立黨支部,嘔心瀝血改善老舊小區環境;新居民雷蕾10年無私奉獻,做心理咨詢,帶領新居民開展公益活動……
若將“五站”比喻成接著地氣的手與腳,那么“頭部”——社會管理綜合服務部,就是社區治理的“龍頭”,核心則是社區黨組織。江漢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許華說:“這個龍頭,不僅承擔對社區居民的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管理與服務,也保障著各居民自治組織不偏離軌道。”因此,社區治理中,黨委、政府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多元主體的協同、自治、自律作用,使各種社會力量和居民群眾形成了一股合力,推動社區和諧發展、安定有序。
據了解,“一部五站”模式目前已在唐家墩街全部覆蓋,并逐步推廣到江漢區其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