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過剩戰略能否讓中興汽車扭轉“邊緣化”的印象并迅速回歸?顯然,這家曾經的經典皮卡出口案例的主角,現在需要靠一款打動客戶并具高性價比的乘用車型在主流市場獲得新生。
對中興汽車董事長兼總經理肖偉來說,發動一場新的攻勢還能奏效嗎?
2014年是中興汽車成立65周年,也是其甩開包袱、開啟復興大業的第一個重要5年的收官之年。他們用一個15萬輛整車及零部件技改擴建項目奠基儀式作為慶祝,該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就業7000人,銷售收入162億元,利稅20億元,產品結構包含A級皮卡、B級高端皮卡、SUV及核心零部件。
在過去的5年中,曾有過輝煌歷史但體制陳舊的老田野被宣告破產,中興汽車連續實現盈利并穩步增長,在保定工廠產能趨于飽和的情況下,皮卡產品從低端向高端轉型,成功進入澳大利亞市場。與此同時,占地1500畝的宜昌乘用車基地一期15萬輛整車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而與廣汽集團在乘用車領域的合資合作,更為中興乘用車戰略提供了支點。在重新點燃老員工的信心之后,肖偉說:“未來的五年,新中興將全力鞏固并做強皮卡優勢,重返國內第一的地位,并拓展乘用車領域,快速進入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競爭最激烈的戰場。”
再一次進攻
這的確是個好主意,但對中興持懷疑觀點的人會問,為什么現在才開始?這個藍圖對于一個似乎被邊緣化的企業是否有些遙不可及?特別是在自主品牌12連降的慘淡背景下。
肖偉在回應《汽車觀察》雜志的疑問時的解釋是:“陳舊的體制曾經讓中興失掉了發展良機,但在自主品牌競爭并不充分的中國市場,一切都還來得及。”而他對“邊緣化”的說法并不滿意,“十多年來,在更殘酷的國外皮卡市場的成功轉型證明,中興并不缺乏參與國內乘用車領域競爭的核心能力。因為一直身處困境,所以當別人感到艱難的時候,我們已經覺得很幸福了。”
不可否認,盡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為扎實的技術開發優勢,這家曾在改革開放前30年給河北乃至華北汽車工業的繁榮打下堅實基礎、并為中國自主汽車帶來第一筆出口生意的企業的確因為長期受到體制限制、缺乏對商業現實的變通而錯失迅速啟動的良機:15年前,當肖偉成為中興汽車總經理時,這個當初由華晨及田野通過股東轉股方式成立的合資公司幾乎沒有從股東雙方得到實際的資本支持,卻是中興人謀求體制改變的第一次努力。三年的快速成長期過后,不斷的股東摩擦成為阻礙企業進一步成長的重要原因,2002年,因遼寧省將資產回收至政府后而退出的華晨,帶走了原本與中興洽談合資的寶馬;以零部件起家的民營企業寧波華翔的進入曾給了中興第二次希望,但兩年后,華翔同樣以帶走當時已收歸中興旗下的江西富奇、留下債務負擔的方式離開……漫長、復雜的股權更迭中,中興進入了緩慢增長期。
與此同時,同在保定、原以組裝田野汽車為生的長城汽車則在市場上獲得豐厚的回報。隨著賽弗和哈弗進軍乘用車市場取得巨大成功,其在國內自主品牌陣容中聲名鵲起。這家1990年正式起步的“雜牌軍”現已擁有騰翼轎車、哈弗SUV、風駿皮卡三大品類,2013全年實現76.4萬輛的銷售業績,同時也成為國內自主品牌的銷量冠軍。
肖偉并不諱言這段尷尬的歷史,他的反思也非常直接:一系列的企業變遷之后,最終還是要靠自己。2008年金融危機給了中興一次轉機,被動局面隨之改觀。初嘗甜頭讓原本低調的肖偉神情張揚:“在皮卡市場斗爭的經驗成就了今天的長城汽車,同樣也將成就中興。國內市場對中興的長期戰略相當重要,時間不允許我們再有任何遲疑。”
這樣的決心能否讓中興彌補失去的機會?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與廣汽合作打造的全新車型及品牌能否取得成功,其“技術過剩”戰略能否贏得目標群體認可。
個性先行
某種程度上說,中興的個性本身就是其重新發力的一個武器。
被中興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改革開放初期,這家自主開發了中國第一輛三輪汽車、中國第一輛電動汽車和中國第一輛皮卡的老牌企業在合資談判中,拒絕了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放棄自主研發產品,完全改產豐田汽車”的條件,在國企紛紛合資的大環境下,義無反顧選擇了正向開發的艱難道路。這一走,就是三十年。
這是一場冒險。盡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當時是被推崇的企業精神,但其中的艱苦程度顯然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原本以為可以在中國主導一個細分市場的中興,卻在政策限制下走出國門,提前參與國際化競爭,將產品從低端做到中高端,從價格競爭進入到性價比的比拼,從發展中國家打到發達國家。
“不要讓我談海外的經驗,我們有的只有教訓。但沒有白交的學費,這些教訓為我們后來的正向研發積累了很多的故障模式,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財富。”肖偉常用卡洛斯·戈恩的話激勵屬下,“汽車的戰爭是騾子的競爭,最終勝利的不是血統最純正的,而是缺陷最少的那個。”
歷史造就了不一樣的企業精神、生命力以及正向研發能力,這對于中興的重要價值在于,它將有效延伸中興在皮卡時代深厚的技術積淀,并能在與廣汽的合作中,真正面對客戶需求打造全新產品并為之贏得性價比優勢。這正是廣汽所看重的品質。
只做強項
2013年,廣汽乘用車與中興汽車在宜昌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開展汽車零部件的采購、生產及集成業務方面的合作,注冊資金為5億元人民幣。其中,廣汽集團占40%股比,中興汽車占60%股比。據悉,廣汽是以“車型(技術)平臺轉讓+現金入股”的方式參與合資公司項目,有分析認為,廣汽以不大的代價完成了華中布局,但對于“在皮卡的小池塘里感到缺氧”的中興而言,則是破除困繞多年的轎車生產資質桎梏的重要轉折。
“專業化的合作分工才有可能面對未來的競爭。”面對外界猜測,肖偉認為,這是一個優勢互補的合作,擁有豐富乘用車領域經驗、強大品牌和核心零部件資源的廣汽提供產品平臺并主導生產,而在越野車領域擁有獨特技術、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國際化競爭能力的中興則在品牌建設、營銷和零部件研發方面做出貢獻。按照雙方的規劃,在未來兩年的時間里,將推進以下項目的有序開展:發布中興與廣汽開發的新轎車品牌、2015年上海車展系列轎車整裝亮相、2015年首款轎車上市、2016年第二款轎車上市。
進展相當順利。今年8月,肖偉在博客中透露,廣汽集團董事長張房友帶隊,由廣汽傳祺、中興汽車、廣汽吉奧組成聯合艦隊,考察國際市場。最新的消息是,9月22日,肖偉帶領研發、營銷、制造等各部門的核心成員與廣汽乘用車、廣汽研究院進行了交流,為后續雙方在研發、營銷、供應鏈等方面的平臺化資源整合、強強聯合打造廣汽中興乘用車品牌建立對接機制,并在“大自主”戰略框架下,探討攜手做強自主品牌的路徑。
如何迅速打響新品牌的認知度是肖偉的當務之急。為此,中興把即將于明年上市的產品定位為“國內首款運動型多功能轎車及高性能系列轎車”,以技術過剩理念吸引目標群體。而對中興來說,更大的問題就是它真正入場的時間太晚了,中規中矩的發展很難取得爆發式增長。但肖偉依然信心滿滿:“多一些自信,少一些憂慮,中興從來沒有退路。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改變原來皮卡口口相傳獲得品牌認知度的方式,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最大的挑戰。”
很難想象,在一個擁有65年歷史的企業身上,還將發生怎樣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