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小四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永別了。”
秋意未盡,白霜依然。
瞿秋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用豆腐來表達心中的生念。平凡中的詩意,令人在將近80年后的今天,依然思之惻然。
在近現代文人里,當得起“偉大”二字的,我以為屈指可數。瞿秋白,一定是其中一個。
1935年2月被捕,6月在福建長汀英勇就義,年僅36歲。
于無聲處聽驚雷。短暫的36歲光陰,瞿秋白如此度過。
他的聲名,曾如日中天,如今卻已漸漸寥落。說起來,這是十分不該的。他是寫得錦繡文章書生里難得的偉男兒,又是殺人不見血的詭譎政局里的劍外簫聲,一身磊落豪俠、鐵骨錚錚,卻又蘊藏滿腔柔情。他,為了大局可以隱忍舍己,知道自己是被棄的棋子依然無怨無悔,處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絕境中依然堅持心中的信念。直至被處死時,仍然恪守“尊嚴高于一切”,淡定飲酒、笑談風云。
幾件小事,可見斯人性情。
1924年,于瞿秋白至關重要。他在妻子因病去世后,與有師生之誼的楊之華相愛。其時的楊之華已與沈劍龍結婚并育有一女。滿懷愛意的瞿秋白做了件震驚世俗的事:他跑到楊之華的老家,與楊及其丈夫坐下來坦率商談未來,且邀請他們一同去自己的老家江蘇常州了解其成長的歷程。一來二去后,三人達成共識,在1924年11月27~29日的上海《民國日報》上連續三天刊登啟事:“楊之華沈劍龍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脫離戀愛的關系。”“瞿秋白楊之華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戀愛的關系。”“沈劍龍瞿秋白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朋友的關系。”
此三人的磊落襟懷,完全可以與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三人媲美。不閃躲、不曖昧、不牽強,勇敢且又真誠地去直面,能夠如此應對此類事件的那些人,也已隨著那個時代一去不返。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瞿秋白與楊之華,卻將這初始的浪漫純粹各自譜寫到生命的最后時刻。瞿楊婚后,瞿待楊與前夫所生的女兒獨伊視同己出。很長時間在書桌上放有一張之華與獨伊的照片,自題“慈母愛女”四個字。1928年兩人同赴蘇聯,次年春瞿因病去列寧療養院休息。在這短暫分離的一個多月里,他與楊之華幾乎天天通信,有時一天甚至通兩封以上。他在信中如此說道:“之華,獨伊如此的和我親熱了,我心上極其歡喜,我歡喜她,想著她的有趣齊整的笑容,這是你制造出來的啊!之華,我每天總是夢著你或獨伊。”此外,他有時也給幼小的獨伊寫信。楊之華后來回憶一些溫馨細節,瞿秋白知道獨伊愛吃牛奶渣,他從共產國際機關下班回來,路過店鋪總不忘記買一些回來,帶到幼兒園送給獨伊吃。
在福建長汀的刑場上,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瞿秋白不舍對楊之華的牽念。他的遺言是:“之華,我唯一的親人,我們相濡以沫,度過了十年的光陰,此時此刻,我如何不留戀你?但是,我要別你而去了,你會理解我的選擇的,對嗎?若是我喪失人性而生存,這樣毀滅的生存只會給你帶來恥辱和痛苦。而今天,我將用我的死,來增添你的斗志。
永別了,之華!
永別了,親愛的同志們!
永別了,這世界的一切!”
瞿秋白走后,楊之華用一生的熱情來懷念他。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犧牲后,楊之華寫了最早的紀念瞿秋白的文章。1936年5月,瞿秋白殉難一周年時,楊之華又寫下了《紀念我們親愛的戰友——瞿秋白同志》一文。1949年6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楊之華的文章《秋白與魯迅》。以后,楊之華又發表了《新文化的開路人》《談談秋白同志的翻譯工作》《秋白并沒有死》《離別》《好爸爸》《秋白同志愛孩子》《憶秋白》等。后來,楊之華又參與編輯了《瞿秋白文集》,協助他人撰寫了《瞿秋白傳》。
經由楊之華的細膩筆端和不懈努力,一個鮮活立體的瞿秋白形象,得以留存于世。
(摘自《青年文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