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夏啟、紂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了“國號”的朝代是夏,開國君主是夏啟。一開始,夏啟不僅繼承了他父親禹的治水功業,自己當國君也干得不錯。雖然有人反對“家天下”,并且引發了戰爭,但夏啟畢竟是個賢能的人,取了勝。他執政之初,很廉潔、很儉樸,吃粗食粗菜,睡在很破舊的被褥上,而且限制官員們的帶有奢侈性的享樂和娛樂。但后來,他很快就糟糕起來。先是幾個兒子爭權奪勢,后來他本人也腐化起來,被酒色和打獵等“惡性娛樂”過早地奪去了生命。
商朝的紂王,在歷史上名聲很壞。不過他年輕的時候,也算是個英雄。他是商朝的第30個王,父親是帝乙,他是帝乙的小兒子,姓子名受。
紂王年輕時,曾是個德智體都頗出色的人物。他力氣很大,曾多次力殺猛獸,并能獨力撐起房屋的梁柱,做事也很有決斷能力,而且他的外觀模樣也很漂亮。
他一開始做王時,功勞是很大的,最大的功勞是打敗“東夷”。他身先士卒,作戰勇敢,這場勝利確立了“中原文化”的地位,將商朝較為先進的生產力推向長江下游地區,貢獻很大。但后來的商紂王變得荒淫無道,在鹿臺上被燒死了。
秦始皇、陳勝、項羽
年輕時代的秦始皇,無論如何也算是個英雄。單是完成了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中央集權統治,就是千古不朽的。但是他的“末路”之感,來得也似乎很快。與修建萬里長城幾乎同時,他著手修建了驪山陵墓,此中便有對死的不祥預感。至于焚書坑儒,深層意識中已經隱含了精神上的脆弱。在他死前,對幾件“可疑事件”早已戰戰兢兢:一是在東郡地方從天上掉下一塊隕石,石上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幾個字,為此殺了很多知情的老百姓;二是在華陰地方,有“神秘人物”攔下秦始皇的車,告訴他“今年祖龍死”。這些無稽傳聞,當年處于年輕氣盛時的他絕不放在心里,一笑置之而已。但晚年的秦始皇卻很難一次次擺脫“疑心生暗鬼”的幻覺。為了開心,便搞了近半個中國的大規模巡幸,但50歲的他終于走到了“臨終彌留”的時刻,“英年早逝”了。他的死,帶來的又注定是家亂、國亡。
在滅秦中起了大作用的陳勝,年輕時無疑是英雄。單是他那兩句宣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就有無可置疑的非凡之氣。后來成了王,建了“張楚”國號。時間太短暫了,不久陳勝便兵敗身亡在安徽蒙城縣。其實,他的政治生涯的短暫,最早的兆頭應在他成王“得意”時,連他的老鄉來看望他都驚愕于他的豪奢。
另一位反秦的項羽,他的英雄氣質至少有兩個超乎常人的標志:一是青年時代見了秦始皇的威風,敢于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二是起義時的“破釜沉舟”之舉,勇氣十足兼又斗志昂揚。但他一經得勢,另有一句話也表現了他的“小農素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有這樣的“小農意識”墊底兒,是很難成就大業的。
劉備、楊堅、李淵、李隆基
三國時代,有野心的人想稱王,但是后來的命運千差萬別。袁紹做大軍閥且又勢力無雙時,力量仍很遜色的曹操就暗暗鄙夷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袁曹大戰時,袁紹本來有良好戰機,但卻坐失了,源于小兒子患了“疥瘡”,“命已垂絕”,無心“更論他事”!最終敗得很慘,吐血而亡。
由客觀原因導致走向末路的劉備,他的精神支柱之一是諸葛亮,但內憂也很重,這就是他的接班人(兒子劉禪)委實不成器。劉備死前對諸葛亮提議:“我兒子不成才,不如由您來取代他吧!”這不失為劉備的英明決策,可惜言不由衷。加上諸葛亮愚忠式的悲劇性格,蜀國最終滅亡是注定的。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創業前、建國初都是英明之主,特別是在立法時,對王子、貴戚、官宦懲罰從嚴,對老百姓從寬。而這一切優點,又很難逃脫“封建體制”和“家天下”的殘酷規律。僅為太子確立上的好惡,就迫害了具有第一等功勞的宰相高潁,最終也落得只好任憑兒子楊廣弒父弒兄。
唐朝的英明君主也不少,但善終者不多。唐高祖李淵的政聲一開始是不錯的,但后來便昏庸得可以。他因為寵信妃子張婕妤和尹妃的父親尹阿鼠,就斥罵兒子李世民,還把重臣杜如晦痛打一番。
若干年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本來是十分有為的,一連氣搞掉了兩個惡跡昭著的外戚集團——武氏家族、韋氏家族,挽救了唐政權的危機。但接下來,玄宗本人昏庸腐敗也是無以復加的,誘發了安史之亂,自己也只好讓位。
朱元璋、朱由檢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31年,基本算得上“善終”,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位善良懂事的皇后馬氏,外號“馬大腳”。此人連名字都不一定準確,但在歷史上卻很有名。朱元璋當皇帝后,處理朝政時,馬氏常常在外面偷聽。聽到丈夫無端發怒,過分地處罰人時,總要向丈夫提醒,講一番被懲罰者的優點,要求盡量寬大。皇子的師傅宋濂,由于他孫子受丞相胡惟庸一案的牽連,朱元璋定了他的死刑。馬氏對丈夫說:“給孩子請個好老師不容易,何況有罪的是宋先生的孫子,他本人并不知情,應當寬諒。”固執的朱元璋堅持己見,馬氏便不與丈夫同桌吃飯,不說話。最后又一次勸說朱元璋饒恕宋濂,朱元璋只好同意了。臨終前的馬氏有病也不吃藥,她知道她患的是難治的病,吃藥一定無效,太醫又肯定被殺。有這樣懂事的老婆,朱元璋受益頗多,自己也得以善終。
明朝后來的皇帝,除了明成祖朱棣之外,幾乎一代不如一代。末代的朱由檢即崇禎皇帝,比他的父親、哥哥強得多,他本來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也確實做了些除弊興利的事,如清除掉魏忠賢集團,懲辦一些昏官庸吏。但此人剛愎自用且又多疑,17年當中換了50多個宰相,尤其是冤殺了大忠臣袁崇煥。李自成進北京后,崇禎死得尤其慘,滅妻殺女,自己也吊死在景山的歪脖子槐樹上。
慈禧、李自成、洪秀全
談到清末,自然不能不談到慈禧。從政治上看,我們自然可以將她罵得一無是處,但要從另一角度來看,她至少不是“無聊女人”、“小女人”,她一生中玩過三個皇帝:咸豐、同治、光緒;得心應手地搞了兩次大型政變:辛酉政變、戊戌政變,如果她僅僅是個女人,而且是喪夫喪子的一般寡婦,雖然作惡不會這樣多,但也不會成為“大女人”,只能淪為常見的苦命女人。
但就個人命運而論,慈禧又注定是很可憐的“不得善終”者。其實她也有過一點“開明”。1901年1月,她以自己和皇帝的名義發表了“變法”文告,承認學習外國先進事物的必要性,開辟了“新政”,廢除科舉,獎勵私人資本,提倡赴外留學,組建新式軍隊。后來干脆主張“君主立憲”,多少也注進了一點民主意味。但她這一切,都是在社會潮流下所做的無奈之舉。苦熬到74歲死了,雖然不能算是短壽,但絕不能算是真正的“善終”,因為她一生中都處在家難與國亂中。
在清朝初期、晚期,有兩個人物不可忽略。一個是李自成,一個是洪秀全。這兩個人雖然都轟轟烈烈過,但又注定是短命的。李自成的起義口號“闖王來了不納糧”,就預示了他的政權的速亡。連正常稅收制度都沒有的政權,不具有起碼的經濟運轉機制,豈能長久?洪秀全信上帝,玩迷信,本身就具有邪教性質。他后來極端地任人唯親,連混蛋兄弟都封了王,本人生活又荒淫得出奇,打著“解放婦女”的旗號卻又玩弄了不計其數的女性。這樣的兩個人,想讓政權或自己獲得善終,實在太難。
(摘自《看歷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