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苑澤明+馬博
【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合并來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企業合并中出現的商譽問題。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會計國際趨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我國財政部制定并頒布了新的企業合并會計準則。文章研究了我國并購商譽準則的發展,對新舊商譽會計準則進行了比較,并分析了中外會計準則對商譽處理規定的異同點。通過研究發現我國現行商譽準則雖與國際準則逐步趨同,但仍具有自身特色,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商譽會計準則相關研究作了展望。
【關鍵詞】 商譽; 會計準則; 發展與比較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33-0007-06
一、序言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企業開始采用并購的方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規避風險,在競爭中實現規模經濟的目標。商譽作為資產中的一部分,不但影響企業的現實收益,而且對企業將來的發展影響重大,因此商譽的會計處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商譽在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等方面一直是具有爭議性的。會計一般將商譽分為自創商譽和購并商譽(又稱外購商譽)。由于自創商譽形成的成本很難準確計量,出于會計的謹慎性原則,一般把自創商譽中的支出作費用處理,但是對于購并商譽的確認、計量、報告則進行專門的處理。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對商譽的處理作了具體的規定。那么我國關于商譽的會計處理準則是如何發展的?新舊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處理有何不同?國內外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處理有何區別?商譽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對我們有何啟示?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文獻回顧
國外關于商譽的研究比較早,20世紀20年代以后,商譽開始進入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領域并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對象,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學者們在商譽的性質、計量及攤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1922年,W.A.Paton對商譽的概念進行了論述,這也是最早從會計理論角度對商譽問題作出的表述。1926年,楊汝梅先生分析研究了商譽的范圍、特征、形成因素及性質,為后人認識商譽的性質奠定了認識觀念上的理論基礎。1940年,W.A.Paton and A.C.Littleton較早研究了商譽成本的攤銷方法。1965年,Eldon.S.Hendrickson教授專門從會計角度討論了商譽的性質與核算方面的理論問題。20世紀80年代,D.E.Kieso and J.J.Weygrandt指出商譽包括付出的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差額和高出社會平均水平的獲利能力兩個方面,可以說這個觀點上升到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商譽問題,是之前研究成果的一種延續。1996年,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進一步指出商譽的內涵并對自創商譽的計量進行了分析研究。2005年,常勛教授結合會計準則的演變歷史,對商譽的確認、計量和攤銷進行了探討。2006年,許家林教授對國內外會計商譽的發展進行了回顧與探討,并分析了商譽會計研究理論成果在各國會計準則中的主要體現方式。2009年,湯湘希教授利用實證方法指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對商譽的會計處理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我國商譽會計的發展
縱觀全球,企業并購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自19世紀末至今,共出現了五次并購浪潮,而對我國產生影響較大的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并購浪潮。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第四次并購浪潮使并購企業范圍擴展到國外企業,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我國,此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20世紀80年代,為追求規模經濟,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企業并購應運而生。隨著我國企業并購的產生和發展,商譽會計也經歷了由產生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
我國建國初期實施了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改革開放后,這種大一統的會計制度逐漸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制度缺乏靈活性,而且與國際慣例存在較大差距。為彌補這種缺陷,我國財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頒布并于1993年7月1日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這是我國第一部企業會計準則。其中第三十一條首次以準則形式對無形資產進行規定。準則中明確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范疇,并對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提出了原則要求。
為完善我國基本會計準則,1996年1月財政部公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合并》(征求意見稿),指出了商譽的確認、攤銷問題,并對負商譽的確認和攤銷進行了規定。
20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并且面臨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挑戰,這對我國會計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此形勢下,財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明確將無形資產詳細劃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并指出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該準則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確認、計量和后續支出、攤銷、減值和披露等作了詳細規定。另外,該準則首次規定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更好地融入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各種制度要按照國際規則來進行修改和完善,為適應會計國際趨同的要求,我國會計準則應進一步進行規范。在這種環境下,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該準則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明確了合并商譽是一項獨立的資產要素,并對商譽的確認、計量和減值作了明確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新準則中不再規定對商譽進行攤銷。
四、我國新舊商譽會計準則的比較
針對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本文就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簡稱舊準則)和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中對商譽的規定進行了比較。
(一)商譽會計確認的比較
所謂商譽的會計確認,是指對經濟事項是否作為會計要素加以記錄和報告所做的認定。商譽確認的基本條件是被確認項目應當符合商譽的定義,滿足與該項目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并且對該項目的成本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
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的范疇,其應滿足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即無形資產在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企業才能加以確認:(1)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準則中還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第十三條規定“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三條指出“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因為商譽是不可辨認的,因此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作為獨立的項目存在。
比較分析發現,舊準則中商譽屬于無形資產,其確認條件與無形資產一致;新準則中商譽作為一項獨立的資產要素單獨處理。兩者之間也存在共同之處,即都要求對自創商譽不加以確認。
(二)商譽會計計量的比較
所謂會計計量,是對經濟交易與事項的價值數量關系進行計算和衡量的過程,其實質是以數量關系揭示經濟事項之間的內在聯系。
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購入的無形資產,應以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入賬價值,商譽應當是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作為入賬價值。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第十三條指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初始確認后的商譽,應當以其成本扣除累計減值準備后的余額計量”。
比較分析可知,新舊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計量處理類似,即將購買付出的成本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進行初始計量。
(三)商譽會計攤銷與減值處理的比較
所謂攤銷指對除固定資產之外,其他可以長期使用的經營性資產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攤購置成本的會計處理辦法。在舊準則中對商譽的攤銷規定為“商譽應按企業消耗該項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在預計
【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合并來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企業合并中出現的商譽問題。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會計國際趨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我國財政部制定并頒布了新的企業合并會計準則。文章研究了我國并購商譽準則的發展,對新舊商譽會計準則進行了比較,并分析了中外會計準則對商譽處理規定的異同點。通過研究發現我國現行商譽準則雖與國際準則逐步趨同,但仍具有自身特色,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商譽會計準則相關研究作了展望。
【關鍵詞】 商譽; 會計準則; 發展與比較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33-0007-06
一、序言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企業開始采用并購的方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規避風險,在競爭中實現規模經濟的目標。商譽作為資產中的一部分,不但影響企業的現實收益,而且對企業將來的發展影響重大,因此商譽的會計處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商譽在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等方面一直是具有爭議性的。會計一般將商譽分為自創商譽和購并商譽(又稱外購商譽)。由于自創商譽形成的成本很難準確計量,出于會計的謹慎性原則,一般把自創商譽中的支出作費用處理,但是對于購并商譽的確認、計量、報告則進行專門的處理。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對商譽的處理作了具體的規定。那么我國關于商譽的會計處理準則是如何發展的?新舊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處理有何不同?國內外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處理有何區別?商譽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對我們有何啟示?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文獻回顧
國外關于商譽的研究比較早,20世紀20年代以后,商譽開始進入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領域并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對象,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學者們在商譽的性質、計量及攤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1922年,W.A.Paton對商譽的概念進行了論述,這也是最早從會計理論角度對商譽問題作出的表述。1926年,楊汝梅先生分析研究了商譽的范圍、特征、形成因素及性質,為后人認識商譽的性質奠定了認識觀念上的理論基礎。1940年,W.A.Paton and A.C.Littleton較早研究了商譽成本的攤銷方法。1965年,Eldon.S.Hendrickson教授專門從會計角度討論了商譽的性質與核算方面的理論問題。20世紀80年代,D.E.Kieso and J.J.Weygrandt指出商譽包括付出的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差額和高出社會平均水平的獲利能力兩個方面,可以說這個觀點上升到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商譽問題,是之前研究成果的一種延續。1996年,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進一步指出商譽的內涵并對自創商譽的計量進行了分析研究。2005年,常勛教授結合會計準則的演變歷史,對商譽的確認、計量和攤銷進行了探討。2006年,許家林教授對國內外會計商譽的發展進行了回顧與探討,并分析了商譽會計研究理論成果在各國會計準則中的主要體現方式。2009年,湯湘希教授利用實證方法指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對商譽的會計處理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我國商譽會計的發展
縱觀全球,企業并購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自19世紀末至今,共出現了五次并購浪潮,而對我國產生影響較大的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并購浪潮。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第四次并購浪潮使并購企業范圍擴展到國外企業,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我國,此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20世紀80年代,為追求規模經濟,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企業并購應運而生。隨著我國企業并購的產生和發展,商譽會計也經歷了由產生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
我國建國初期實施了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改革開放后,這種大一統的會計制度逐漸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制度缺乏靈活性,而且與國際慣例存在較大差距。為彌補這種缺陷,我國財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頒布并于1993年7月1日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這是我國第一部企業會計準則。其中第三十一條首次以準則形式對無形資產進行規定。準則中明確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范疇,并對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提出了原則要求。
為完善我國基本會計準則,1996年1月財政部公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合并》(征求意見稿),指出了商譽的確認、攤銷問題,并對負商譽的確認和攤銷進行了規定。
20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并且面臨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挑戰,這對我國會計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此形勢下,財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明確將無形資產詳細劃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并指出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該準則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確認、計量和后續支出、攤銷、減值和披露等作了詳細規定。另外,該準則首次規定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更好地融入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各種制度要按照國際規則來進行修改和完善,為適應會計國際趨同的要求,我國會計準則應進一步進行規范。在這種環境下,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該準則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明確了合并商譽是一項獨立的資產要素,并對商譽的確認、計量和減值作了明確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新準則中不再規定對商譽進行攤銷。
四、我國新舊商譽會計準則的比較
針對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本文就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簡稱舊準則)和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中對商譽的規定進行了比較。
(一)商譽會計確認的比較
所謂商譽的會計確認,是指對經濟事項是否作為會計要素加以記錄和報告所做的認定。商譽確認的基本條件是被確認項目應當符合商譽的定義,滿足與該項目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并且對該項目的成本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
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的范疇,其應滿足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即無形資產在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企業才能加以確認:(1)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準則中還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第十三條規定“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三條指出“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因為商譽是不可辨認的,因此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作為獨立的項目存在。
比較分析發現,舊準則中商譽屬于無形資產,其確認條件與無形資產一致;新準則中商譽作為一項獨立的資產要素單獨處理。兩者之間也存在共同之處,即都要求對自創商譽不加以確認。
(二)商譽會計計量的比較
所謂會計計量,是對經濟交易與事項的價值數量關系進行計算和衡量的過程,其實質是以數量關系揭示經濟事項之間的內在聯系。
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購入的無形資產,應以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入賬價值,商譽應當是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作為入賬價值。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第十三條指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初始確認后的商譽,應當以其成本扣除累計減值準備后的余額計量”。
比較分析可知,新舊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計量處理類似,即將購買付出的成本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進行初始計量。
(三)商譽會計攤銷與減值處理的比較
所謂攤銷指對除固定資產之外,其他可以長期使用的經營性資產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攤購置成本的會計處理辦法。在舊準則中對商譽的攤銷規定為“商譽應按企業消耗該項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在預計
【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合并來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企業合并中出現的商譽問題。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會計國際趨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我國財政部制定并頒布了新的企業合并會計準則。文章研究了我國并購商譽準則的發展,對新舊商譽會計準則進行了比較,并分析了中外會計準則對商譽處理規定的異同點。通過研究發現我國現行商譽準則雖與國際準則逐步趨同,但仍具有自身特色,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商譽會計準則相關研究作了展望。
【關鍵詞】 商譽; 會計準則; 發展與比較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33-0007-06
一、序言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企業開始采用并購的方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規避風險,在競爭中實現規模經濟的目標。商譽作為資產中的一部分,不但影響企業的現實收益,而且對企業將來的發展影響重大,因此商譽的會計處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商譽在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等方面一直是具有爭議性的。會計一般將商譽分為自創商譽和購并商譽(又稱外購商譽)。由于自創商譽形成的成本很難準確計量,出于會計的謹慎性原則,一般把自創商譽中的支出作費用處理,但是對于購并商譽的確認、計量、報告則進行專門的處理。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對商譽的處理作了具體的規定。那么我國關于商譽的會計處理準則是如何發展的?新舊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處理有何不同?國內外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處理有何區別?商譽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對我們有何啟示?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文獻回顧
國外關于商譽的研究比較早,20世紀20年代以后,商譽開始進入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領域并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對象,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學者們在商譽的性質、計量及攤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1922年,W.A.Paton對商譽的概念進行了論述,這也是最早從會計理論角度對商譽問題作出的表述。1926年,楊汝梅先生分析研究了商譽的范圍、特征、形成因素及性質,為后人認識商譽的性質奠定了認識觀念上的理論基礎。1940年,W.A.Paton and A.C.Littleton較早研究了商譽成本的攤銷方法。1965年,Eldon.S.Hendrickson教授專門從會計角度討論了商譽的性質與核算方面的理論問題。20世紀80年代,D.E.Kieso and J.J.Weygrandt指出商譽包括付出的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差額和高出社會平均水平的獲利能力兩個方面,可以說這個觀點上升到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商譽問題,是之前研究成果的一種延續。1996年,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進一步指出商譽的內涵并對自創商譽的計量進行了分析研究。2005年,常勛教授結合會計準則的演變歷史,對商譽的確認、計量和攤銷進行了探討。2006年,許家林教授對國內外會計商譽的發展進行了回顧與探討,并分析了商譽會計研究理論成果在各國會計準則中的主要體現方式。2009年,湯湘希教授利用實證方法指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對商譽的會計處理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我國商譽會計的發展
縱觀全球,企業并購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自19世紀末至今,共出現了五次并購浪潮,而對我國產生影響較大的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并購浪潮。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第四次并購浪潮使并購企業范圍擴展到國外企業,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我國,此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20世紀80年代,為追求規模經濟,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企業并購應運而生。隨著我國企業并購的產生和發展,商譽會計也經歷了由產生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
我國建國初期實施了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改革開放后,這種大一統的會計制度逐漸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制度缺乏靈活性,而且與國際慣例存在較大差距。為彌補這種缺陷,我國財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頒布并于1993年7月1日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這是我國第一部企業會計準則。其中第三十一條首次以準則形式對無形資產進行規定。準則中明確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范疇,并對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提出了原則要求。
為完善我國基本會計準則,1996年1月財政部公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合并》(征求意見稿),指出了商譽的確認、攤銷問題,并對負商譽的確認和攤銷進行了規定。
20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并且面臨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挑戰,這對我國會計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此形勢下,財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明確將無形資產詳細劃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并指出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該準則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確認、計量和后續支出、攤銷、減值和披露等作了詳細規定。另外,該準則首次規定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更好地融入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各種制度要按照國際規則來進行修改和完善,為適應會計國際趨同的要求,我國會計準則應進一步進行規范。在這種環境下,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該準則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明確了合并商譽是一項獨立的資產要素,并對商譽的確認、計量和減值作了明確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新準則中不再規定對商譽進行攤銷。
四、我國新舊商譽會計準則的比較
針對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本文就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簡稱舊準則)和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中對商譽的規定進行了比較。
(一)商譽會計確認的比較
所謂商譽的會計確認,是指對經濟事項是否作為會計要素加以記錄和報告所做的認定。商譽確認的基本條件是被確認項目應當符合商譽的定義,滿足與該項目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并且對該項目的成本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
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的范疇,其應滿足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即無形資產在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企業才能加以確認:(1)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準則中還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第十三條規定“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三條指出“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因為商譽是不可辨認的,因此將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劃離出來,作為獨立的項目存在。
比較分析發現,舊準則中商譽屬于無形資產,其確認條件與無形資產一致;新準則中商譽作為一項獨立的資產要素單獨處理。兩者之間也存在共同之處,即都要求對自創商譽不加以確認。
(二)商譽會計計量的比較
所謂會計計量,是對經濟交易與事項的價值數量關系進行計算和衡量的過程,其實質是以數量關系揭示經濟事項之間的內在聯系。
2001年《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商譽屬于無形資產,購入的無形資產,應以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入賬價值,商譽應當是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作為入賬價值。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第十三條指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初始確認后的商譽,應當以其成本扣除累計減值準備后的余額計量”。
比較分析可知,新舊會計準則對商譽的計量處理類似,即將購買付出的成本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進行初始計量。
(三)商譽會計攤銷與減值處理的比較
所謂攤銷指對除固定資產之外,其他可以長期使用的經營性資產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攤購置成本的會計處理辦法。在舊準則中對商譽的攤銷規定為“商譽應按企業消耗該項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在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