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明+蔣迎春+王志靜等
摘要:以“鄂柑1號”椪柑密閉園為試材,設計隔行間伐(A)和隔株間伐(B)2種處理和不間伐的對照(CK),對它們的光照、樹體生長、葉片干物質和葉綠素以及產量和品質的相關指標進行測定分析。3年的結果表明,各處理樹冠內0~200 cm的光照強度遠高于對照;除CK外,各處理的樹冠覆蓋率在3年間均逐漸增加,但B和A均小于CK;各處理葉片干物質含量和葉片葉綠素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2種處理的公頃單產量在間伐當年均明顯低于CK的,但到間伐第三年就可恢復,其公頃單產量與CK相當;3年果園改造后各處理的平均單果重、果皮亮度值(L)、果皮色澤指數(a/b)、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的含量、優質果率等品質指標均好于CK,具體表現為處理A、B的明顯好于CK的;各處理每年的修剪和病蟲害防治成本大大降低,具體表現為A
關鍵詞:柑橘;密閉園;間伐;光照;干物質;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S661.1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8-4335-05
中國柑橘在20世紀80~90年代實行計劃密植,提倡矮密早豐,為當時提高柑橘產量和增加果農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1,2]。進入新世紀,隨著柑橘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中國柑橘種植面積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品質和效益被提到了首要位置。隨著柑橘樹齡的增大,密植柑橘園沿用傳統的管理方法,進入盛果期后枝量大,樹體郁閉,通風透光差,果品質量下降,經濟效益降低。尤其是樹齡20年以上的老果園因密植、郁閉等原因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生產成本增加[3-5]。因此,有必要對柑橘密閉園進行優化改造,解決果園通風透光問題,從而達到為果園提質增效的目的。
為了控制密植橘園群體密度、調整成齡密植橘園群體與個體的樹體結構,提高柑橘葉片光合效率與樹體抗性,減少果園打藥和修剪用工,進一步探討柑橘密閉園適宜的間伐和樹體改造方式,使果園的光照和葉片光合效能達到優質柑橘園生產的要求,課題組從2010年春開始進行了柑橘密閉園不同間伐和樹體改造方式對果園光照、葉片干物質、樹體生長及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即進行間伐結合開天窗回縮修剪[6]的樹體改造技術試驗。以期通過3年的試驗調查和研究,探討間伐和樹體改造方式對果園光照、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為成齡喬砧密閉園改造、保持柑橘優質豐產等提供理論依據和改造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湖北省當陽市王店鎮的金星、熊合村的椪柑園進行,此地年平均溫度16.4 ℃,年平均降雨量996.8 mm。果園土質黃棕壤土,pH 5.5~6.0,土層深厚,地勢平坦,灌溉條件良好,肥料供應較充足,土壤有機質含量 1.1%。
1.1 試驗材料
供試柑橘品種為“鄂柑1號”椪柑(Citrus reticulate Blanco. cv. Egan No. 1 ponkan)。樹齡15 年生,樹勢中庸。改造前株行距3 m×3 m或2m×4 m,東西行向,樹形采用自然圓頭形,主干高 40~60 cm。生長季節樹冠覆蓋率 90%左右,樹體高3.5 m左右,樹冠交接率 120%以上,果園透光率低,大小年嚴重,果品質量差。
1.2 試驗方法
1.2.1 不同間伐和改造方式 選擇鄂柑1號椪柑同一片園(0.66 hm2左右),同一樹齡(15年生左右),對照園毗鄰。然后進行不同樹體改造試驗處理即“密改稀”試驗,其處理方式有2種:隔行間伐(寬行密株)+開天窗回縮修剪(簡稱“隔行間伐”)、隔株間伐+開天窗回縮修剪(簡稱“隔株間伐”)、對照即不進行任何處理。具體的方法如下:
隔行間伐(A處理):對于計劃密植園行距為3 m、株距3 m的果園,每667 m2栽植74株,園內蔭蔽后采取隔行間伐的方法,將行距擴大到6 m,株行距變成3 m×6 m,每667 m2保留37株;同時進行開天窗回縮修剪,修剪時剪去樹體頂端直立的、影響樹體通風透光的大枝,同時對相鄰兩株樹間交叉的樹冠進行回縮修剪。
隔株間伐(B處理):對于株行距2m×4m的密植柑橘園,每667 m2栽植83株,園內郁閉后采取隔株間伐的方法,將株距擴大到4 m,株行距4 m×4 m,每667 m2保留42株;同時進行開天窗回縮修剪,修剪方式同上。
對照(CK):保留原來的種植密度和樹形,不進行任何修剪。
1.2.2 果園樹冠下光照強度及樹冠覆蓋率測定 選夏季晴好天氣上午10:00~12:00,在不同改造方式的果園,距離樹干50 cm垂直方向,用JD-3型光照度計分別測定樹冠下距地面0 cm、50 cm、100 cm、200 cm 4個高度的光照度,每個高度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測1個值,然后計算出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析。
秋梢停長后各處理選擇6棵樹,測量其冠徑,計算出平均值,統計出每667 m2果園中的樹冠覆蓋面積,然后計算每年的樹冠覆蓋率(%)。
1.2.3 樹體生長量調查和測定 于春梢和秋梢停長期分別用直尺和數顯式游標卡尺測定各次梢長度和粗度,取30個枝梢的平均值,樹體高度和冠幅在秋梢停止生長后測定。
1.2.4 葉片葉綠素和干物質含量測定 葉樣采集于春梢停長后上午8:00至10:00進行,葉片均取自當年生春梢營養枝的第2或3葉。共3個處理,單株小區,重復3次,隨機區組設計。每株樹處理和對照枝分別采30片葉以備分析用。葉片葉綠素含量測定用光電比色法。同時在樣株外圍隨機選春梢營養枝,取30個成熟葉片,測定其鮮、干質量,計算葉片干鮮比和干物質含量,進行比較分析。
1.2.5 產量調查及果實品質分析 11月中下旬調查各處理的3株樹采收時的實際單株果數,求平均值,計算單株產量,并折合公頃產量,分析比較2種處理方式的柑橘產量差異。用天平分別稱量各處理3株樹有代表性的樣果,求出平均單果重;并進行果實大小分級,果實橫徑65 mm以上的果實比例為優質果率。
然后在果實采收期,2個處理及對照同時采樣,隨機采摘樹冠中上部有代表性果實供品質分析,果皮顏色用日本產MINOLTA CM-5型色彩色差計進行測定。每個果實測定果皮赤道區域3個部位的L、a和b值,重復測定10個果實,最后計算總平均值和a/b值。然后將此10個果實的果汁用于可溶性固形物(用手持折光儀)、可溶性糖(蒽酮比色法)、可滴定酸(NaOH滴定法)和維生素C含量(2, 6-二氯靛酚法)的測定,每個指標重復測定3次,取平均值。
所有調查和測量的數據用Excel進行處理,用SAS 8.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后果園樹冠下光照度比較
通過測定不同間伐方式橘園樹冠下不同離地高度的光照度(表1),分析結果表明,不論是隔行間伐或隔株間伐處理,其樹冠下0~200 cm離地高度的光照度均遠高于對照果園植株,說明果園經間伐和樹體改造后極大地改善了果園和樹體的光照,使果園通風透光良好,減少了蔭蔽園枝梢交叉、重疊所帶來的弊病。
2.2 間伐和樹體改造對樹冠覆蓋率的影響
不同間伐處理對果園樹冠覆蓋率的影響較大(表2)。樹冠覆蓋率的具體情況表現為,相同年份內,CK大于處理A和處理B,CK的樹冠覆蓋率最大,連續3年均大于90%,不可避免地影響果園的通風透光,從而影響果樹葉片光合作用,而處理A和處理B因間伐和樹體改造后整體果園覆蓋面積減少,但樹冠覆蓋率在3年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均在40%~70%之間。
2.3 間伐和樹體改造對柑橘樹體生長的影響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后的第一年(2010年)進行樹體生長情況調查(表3和表4),結果表明,隔行間伐后,與對照相比,樹高無顯著差異,冠幅增加,春梢抽發數量多,平均長度顯著低于對照,而秋梢生長量與對照無顯著差異;隔株間伐后,春秋梢生長量顯著高于對照。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后的第二年(2011年)進行樹體生長情況調查(表3和表4),結果表明,隔行間伐后,與對照相比,樹高略有降低,冠幅增加,春梢抽發數量多,平均長度顯著高于對照,而秋梢生長量與對照無顯著差異;隔株間伐后,春梢生長量均高于對照,但無顯著差異,而秋梢生長量均顯著高于對照。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后的第三年(2012年)進行樹體生長情況調查(表3和表4),結果表明,隔行間伐后,與對照相比,樹高顯著降低,冠幅顯著擴大,春梢抽發數量多,平均長度顯著高于對照,而秋梢生長量較對照小;隔株間伐后,樹高顯著降低,冠幅顯著擴大,春梢和秋梢生長量均顯著高于對照。
總之,椪柑園通過3年的密度改造和樹體改造,椪柑樹體結構逐漸趨于合理,樹高降低至3m以下,樹冠開展,冠幅擴大,春秋梢數量和生長量增加,為來年提供了更多的結果母枝和結果枝組,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豐產樹形。
2.4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對葉片干物質和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通過測定各處理葉片干物質及葉綠素含量(表5),結果表明,干物質含量均較對照高2.3個百分點,葉綠素含量大大高于對照,方差分析達到了顯著水平。密改稀果園改造降低了果園群體密度,增加了田間通風透光,改善了田間小氣候,極大地促進了柑橘葉片發育,增強了柑橘葉片對光的吸收和利用,有利于樹體積累較多的光合產物,改善樹體碳素營養。
2.5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對果實品質和樹體產量的影響
通過表6和表7的對相關處理及對照產量和果實品質的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后的第一年,不管是隔行間伐(A)還是隔株間伐(B)處理,可固及可溶性糖含量均較對照偏低,但同時也降低了果實可滴定酸含量,說明處理對改善品質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其他產量指標(單果重、株結果數、株產量)與對照比差異也未達到顯著水平,但第一年公頃產量較對照顯著降低。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后的第二年,通過隔行間伐(A),可固及可溶性糖含量、酸含量均高于對照,但產量方面,折合公頃產量較對照低;通過隔株間伐(B),果實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固酸比較對照高,果實風味濃,品質優,但產量方面,折合公頃產量較對照稍偏低。
柑橘間伐和樹體改造后的第三年,樹體結構得到了很好的優化,基本形成了通風透光的樹形。在樹體品質和產量方面,隔行間伐(A)和隔株間伐(B)兩種處理對其影響基本一致。主要表現在:可固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可滴定酸含量顯著下降,固酸比與對照相比達到顯著水平,果實風味濃。產量方面,株產高于對照,折合公頃產量與對照相當,差異不明顯。因此可表明,在試驗的第三年,在柑橘果實內在品質和產量方面,兩種處理均達到了較為滿意的改造效果。
在外觀品質方面(表8),通過不同間伐處理,果實果皮亮度值及果皮色澤指數較對照均顯著增加,改善了果實外觀著色。因此,柑橘通過間伐和樹體改造后,改善了通風透光條件,外觀著色更優,果實內在品質顯著提升。
總之,通過3年的果園改造,在產量方面,單株產量顯著高于對照植株,折合公頃產量逐步達到了對照的相同水平;在果實品質方面,改善了果實外觀和內質,外觀著色增加,內在品質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0.6個百分點以上,固酸比值增加,風味增甜,優質果率大大增加,據初步統計,椪柑通過間伐和樹體改造,優質果率達到87.5%,比對照62.5%高25.0%。
2.6 橘園間伐和樹體改造對效益的影響分析
橘園通過密度改造后,主要的技術任務就是樹體改造,本試驗涉及的樹體改造為每年的開天窗回縮修剪。試驗中修剪的時間和人工噴藥時間都以8 h/d計算。農藥成本的計算方式為(按每公頃計算):1桶水(15 L)所需農藥的價格÷1桶水噴藥株數×每公頃株數×噴藥次數;修剪和噴藥所需勞動力都以每公頃計算,1個勞動力1天的費用為100元人民幣。
從表9可以看出,通過果園密度改造和樹體改造,每年噴藥次數減少,病蟲害防治成本大大降低,隔行間伐和隔株間伐每667 m2分別直接降低管理成本178.51元和196.83元,減少了經營成本投入。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各間伐處理對果樹生長、光照、產量和品質均有較好的影響。隔行間伐(處理A)和隔株間伐(處理B)兩種處理不僅改善了通透條件,對果實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考慮果園原有種植密度和果農承受能力,隔株間伐(處理B)的方式更切合實際和較為可行。
果實品質受整個果園和樹體光照水平的影響。光照強度主要通過影響樹體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積累和運輸,最終影響果實大小、可溶性固形物以及果面色澤等品質指標[7]。樹冠內光照強度大小可以反映樹體內部透光程度,也可以反映樹體內部光照狀況優劣,而樹冠覆蓋率則保證了整個果園的透光性。適宜的光照和樹冠覆蓋率,既可保證果園的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率,又可保障較高的樹體產量和品質水平[8]。本試驗結果與前人研究一致,雖然間伐處理A和B之間的果園光照存在差異,但均大于 CK,而果園覆蓋率則降低了30%以上,說明密閉園改造后,果園光照得到顯著改善,為果園的優質豐產提供了基礎條件。
光合作用作為果樹生長發育的基礎,果樹葉片積累的光合產物越多則越有利于樹體根系發達和健壯生長,從而產生數量多、個體大且品質好的果實[9]。本試驗中果園間伐和樹體改造后,顯著提高了葉片葉綠素和干物質含量,積累了較多的光合產物,為果樹優質生產貯備了充足的營養。
本試驗中經過樹體改造和間伐后的椪柑,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總糖、外觀色澤、風味顯著優于未改造和未間伐的果園,隔行間伐(A)和隔株間伐(B)兩種處理的公頃產量在間伐當年是均明顯低于CK的,但間伐第三年就可恢復,公頃產量與CK相當。研究還表明,果園由密植改稀植,隨種植密度的減小,可溶性糖含量、果皮色澤指數、單果重和優質果率都呈上升趨勢,果實著色增加,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固酸比值提高,風味變濃,品質提升。因此,間伐和樹體改造不僅提高了果實的外觀品質,而且對其內在品質也有明顯改善,這對于提高果品的市場競爭力有重要的作用[10,11]。
綜上所述,果園間伐和樹體改造降低了果園群體密度,控制了樹體高度,使樹高在3 m以下,擴大了冠幅,增加了春秋梢數量,改善了果園和樹體光照,提高了葉片光合效能,提升了柑橘品質,增加了優質果率,減少了經營成本投入,改造后的第三年產量不減,大大提高了果園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瑞芳,林汝照,陳才娘.溫州蜜柑矮密早栽培與效益初探[J]. 福建果樹,1985(3):24-26.
[2] 徐大宏,凌永河.臍橙矮化密植早結豐產試驗研究[J]. 江西柑桔科技,1991(3):1-3.
[3] 楊修立,李雪梅,郭紅兵.柑桔園“密改稀”技術研究[J].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8(1):13~15.
[4] 王平杰.柑桔園密改稀技術與應用[J].中國果菜,2012(7):13-15.
[5] 凌永河.臍橙稀植與密植栽培技術的比較試驗研究[J].現代園藝,2006(7):6-7.
[6] 江才倫,彭良志,曹 立,等.不同修剪方式對柑橘產量、品質的影響及效益研究[J]. 果樹學報,2012,29(6):1017-1021.
[7] 岳玉苓.蘋果密植園改造對冠層微氣候、果實品質及產量的影響.[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08.
[8] 李培環,吳軍帥,董曉穎,等.蘋果密閉園不同間伐方式對光照、光合和生長結果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1):2217-2223.
[9] 張 華.柑橘不同樹形冠層特性、光合特性及其與果實品質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10] 李宗德,楊聚德.間伐和樹形改造對紅富士蘋果郁閉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果樹,2007,3(2):39-40.
[11] 束懷瑞.果樹栽培生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各間伐處理對果樹生長、光照、產量和品質均有較好的影響。隔行間伐(處理A)和隔株間伐(處理B)兩種處理不僅改善了通透條件,對果實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考慮果園原有種植密度和果農承受能力,隔株間伐(處理B)的方式更切合實際和較為可行。
果實品質受整個果園和樹體光照水平的影響。光照強度主要通過影響樹體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積累和運輸,最終影響果實大小、可溶性固形物以及果面色澤等品質指標[7]。樹冠內光照強度大小可以反映樹體內部透光程度,也可以反映樹體內部光照狀況優劣,而樹冠覆蓋率則保證了整個果園的透光性。適宜的光照和樹冠覆蓋率,既可保證果園的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率,又可保障較高的樹體產量和品質水平[8]。本試驗結果與前人研究一致,雖然間伐處理A和B之間的果園光照存在差異,但均大于 CK,而果園覆蓋率則降低了30%以上,說明密閉園改造后,果園光照得到顯著改善,為果園的優質豐產提供了基礎條件。
光合作用作為果樹生長發育的基礎,果樹葉片積累的光合產物越多則越有利于樹體根系發達和健壯生長,從而產生數量多、個體大且品質好的果實[9]。本試驗中果園間伐和樹體改造后,顯著提高了葉片葉綠素和干物質含量,積累了較多的光合產物,為果樹優質生產貯備了充足的營養。
本試驗中經過樹體改造和間伐后的椪柑,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總糖、外觀色澤、風味顯著優于未改造和未間伐的果園,隔行間伐(A)和隔株間伐(B)兩種處理的公頃產量在間伐當年是均明顯低于CK的,但間伐第三年就可恢復,公頃產量與CK相當。研究還表明,果園由密植改稀植,隨種植密度的減小,可溶性糖含量、果皮色澤指數、單果重和優質果率都呈上升趨勢,果實著色增加,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固酸比值提高,風味變濃,品質提升。因此,間伐和樹體改造不僅提高了果實的外觀品質,而且對其內在品質也有明顯改善,這對于提高果品的市場競爭力有重要的作用[10,11]。
綜上所述,果園間伐和樹體改造降低了果園群體密度,控制了樹體高度,使樹高在3 m以下,擴大了冠幅,增加了春秋梢數量,改善了果園和樹體光照,提高了葉片光合效能,提升了柑橘品質,增加了優質果率,減少了經營成本投入,改造后的第三年產量不減,大大提高了果園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瑞芳,林汝照,陳才娘.溫州蜜柑矮密早栽培與效益初探[J]. 福建果樹,1985(3):24-26.
[2] 徐大宏,凌永河.臍橙矮化密植早結豐產試驗研究[J]. 江西柑桔科技,1991(3):1-3.
[3] 楊修立,李雪梅,郭紅兵.柑桔園“密改稀”技術研究[J].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8(1):13~15.
[4] 王平杰.柑桔園密改稀技術與應用[J].中國果菜,2012(7):13-15.
[5] 凌永河.臍橙稀植與密植栽培技術的比較試驗研究[J].現代園藝,2006(7):6-7.
[6] 江才倫,彭良志,曹 立,等.不同修剪方式對柑橘產量、品質的影響及效益研究[J]. 果樹學報,2012,29(6):1017-1021.
[7] 岳玉苓.蘋果密植園改造對冠層微氣候、果實品質及產量的影響.[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08.
[8] 李培環,吳軍帥,董曉穎,等.蘋果密閉園不同間伐方式對光照、光合和生長結果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1):2217-2223.
[9] 張 華.柑橘不同樹形冠層特性、光合特性及其與果實品質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10] 李宗德,楊聚德.間伐和樹形改造對紅富士蘋果郁閉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果樹,2007,3(2):39-40.
[11] 束懷瑞.果樹栽培生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各間伐處理對果樹生長、光照、產量和品質均有較好的影響。隔行間伐(處理A)和隔株間伐(處理B)兩種處理不僅改善了通透條件,對果實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考慮果園原有種植密度和果農承受能力,隔株間伐(處理B)的方式更切合實際和較為可行。
果實品質受整個果園和樹體光照水平的影響。光照強度主要通過影響樹體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積累和運輸,最終影響果實大小、可溶性固形物以及果面色澤等品質指標[7]。樹冠內光照強度大小可以反映樹體內部透光程度,也可以反映樹體內部光照狀況優劣,而樹冠覆蓋率則保證了整個果園的透光性。適宜的光照和樹冠覆蓋率,既可保證果園的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率,又可保障較高的樹體產量和品質水平[8]。本試驗結果與前人研究一致,雖然間伐處理A和B之間的果園光照存在差異,但均大于 CK,而果園覆蓋率則降低了30%以上,說明密閉園改造后,果園光照得到顯著改善,為果園的優質豐產提供了基礎條件。
光合作用作為果樹生長發育的基礎,果樹葉片積累的光合產物越多則越有利于樹體根系發達和健壯生長,從而產生數量多、個體大且品質好的果實[9]。本試驗中果園間伐和樹體改造后,顯著提高了葉片葉綠素和干物質含量,積累了較多的光合產物,為果樹優質生產貯備了充足的營養。
本試驗中經過樹體改造和間伐后的椪柑,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總糖、外觀色澤、風味顯著優于未改造和未間伐的果園,隔行間伐(A)和隔株間伐(B)兩種處理的公頃產量在間伐當年是均明顯低于CK的,但間伐第三年就可恢復,公頃產量與CK相當。研究還表明,果園由密植改稀植,隨種植密度的減小,可溶性糖含量、果皮色澤指數、單果重和優質果率都呈上升趨勢,果實著色增加,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固酸比值提高,風味變濃,品質提升。因此,間伐和樹體改造不僅提高了果實的外觀品質,而且對其內在品質也有明顯改善,這對于提高果品的市場競爭力有重要的作用[10,11]。
綜上所述,果園間伐和樹體改造降低了果園群體密度,控制了樹體高度,使樹高在3 m以下,擴大了冠幅,增加了春秋梢數量,改善了果園和樹體光照,提高了葉片光合效能,提升了柑橘品質,增加了優質果率,減少了經營成本投入,改造后的第三年產量不減,大大提高了果園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瑞芳,林汝照,陳才娘.溫州蜜柑矮密早栽培與效益初探[J]. 福建果樹,1985(3):24-26.
[2] 徐大宏,凌永河.臍橙矮化密植早結豐產試驗研究[J]. 江西柑桔科技,1991(3):1-3.
[3] 楊修立,李雪梅,郭紅兵.柑桔園“密改稀”技術研究[J].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8(1):13~15.
[4] 王平杰.柑桔園密改稀技術與應用[J].中國果菜,2012(7):13-15.
[5] 凌永河.臍橙稀植與密植栽培技術的比較試驗研究[J].現代園藝,2006(7):6-7.
[6] 江才倫,彭良志,曹 立,等.不同修剪方式對柑橘產量、品質的影響及效益研究[J]. 果樹學報,2012,29(6):1017-1021.
[7] 岳玉苓.蘋果密植園改造對冠層微氣候、果實品質及產量的影響.[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08.
[8] 李培環,吳軍帥,董曉穎,等.蘋果密閉園不同間伐方式對光照、光合和生長結果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1):2217-2223.
[9] 張 華.柑橘不同樹形冠層特性、光合特性及其與果實品質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10] 李宗德,楊聚德.間伐和樹形改造對紅富士蘋果郁閉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果樹,2007,3(2):39-40.
[11] 束懷瑞.果樹栽培生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