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元
(綏化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創世紀》的敘事藝術瑣談
南明元
(綏化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創世紀》是《圣經》的開篇,也是《圣經》中的重要文本,它的敘事藝術主要體現在敘事人物、敘事情節和敘事語言三個方面。人物、情節、語言組合,共同構成《創世紀》的敘事藝術。
《創世紀》 敘事 人物 情節 語言
如果說《圣經》是西方文學的王冠的話,那么《創世紀》就是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它是《圣經》的第一卷,從文學角度看,它集中體現了《圣經》在敘事上的所有特點和杰出成就。本文從三個方面著手論述敘事人物、敘事情節、敘事語言,便于廣大讀者理解《圣經》的敘事藝術,為深刻研究《圣經》的敘事藝術做鋪墊。
(一)直接塑造
首先,外貌描寫。《創世紀》中對人物外貌沒有清晰、詳細的描繪。大多數人物長什么樣子,根本連提都不提,只有少數例子對其外貌簡要地描述一番,即使在外貌描寫實例中,也不過是輕描淡寫,并沒有具體特征。
即使對人物外貌的少數細節進行的描畫,也并非是讓我們能夠清晰地勾畫他們的形象。這些人物外貌既不能展示其個性,又不能看出外在形象與性情有什么關系。比如,“雅各對他母親利百加說:‘我哥哥以掃渾身是有毛的,我身上是光滑的,倘若我父親摸著我,必以我為欺哄人的,我就招咒詛,不得祝福。’”(創27:11-12)這一人物外貌的描寫對故事情節發展異常重要,因為雅各假扮成以掃,以騙取原本要給他哥哥的祝福。
其次,內在個性陳述。對于人物的內在個性,有兩種直接陳述的方式:一種指性格特征,另一種指心理狀態。創世紀的二十二章中天使對亞伯拉罕說過,現在他知道亞伯拉罕是敬畏神的,因為他沒有將獨生子留下來不給神,這是在道德方面對人物性格的塑造。
還有另外一種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技巧,就是說出他們的思想、打算和意圖。如“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嘻笑,心里說‘一百歲的人還能生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創17:17)這樣的心理描寫很真實,不浮夸,沒有把亞伯拉罕這個實在人神化了。
(二)間接描寫
首先,話語。在間接人物表達上,話語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它反映和揭示了講話人,有時使聽者的特點顯露出來。《圣經》里的話語都是基于事實且嚴謹審慎、不加修飾的。它的敘事跟細致精巧的文學格調、含糊不清的口頭話語都保持了一定距離,避免出現不通順的話語。
其次,行為。一個人的品性要通過行為展示,行為是人物品性的表現,在揭示人物方面,行為的作用并不遜于語言。《圣經》故事里,行為舉止確實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主要通過他們在不同場景下的行為方式了解《圣經》里的人物。
《圣經》故事里很少提及人們的平日行為,也很少聽到他們常規生活的細節之處。凡是提到簡單日常事務時,都對了解人物非常重要,由以掃的故事我們看到在雅各將餅和紅豆湯給了哥哥以掃以后,“以掃吃了喝了,便起來走了。這就是以掃輕看了他長子的名分”(創25:34),這些行為動詞體現出了以掃的特點,他是一個實干的人,注重眼前享樂和物質生活。
(一)單一敘事
首先,構成情節的單位。作為最小的敘事單元,事件在《圣經》故事中幾乎具有多重功能,既能充當情節的組成成分,又可作為塑造主人公的方式,還有表達意義的方法。由于在《圣經》故事里,很少有什么成分的作用僅僅是為了塑造人物或表情達意,因此這些功能主要落到了那些構成情節的單元上。在創世紀第三章伊甸園的故事中,蛇對女人所說的話導致她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但蛇的話本身并不是先前的事件帶來的結果。有些場合里,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通過“因為”、“由于”等詞語明確地點出,而在另一些場合里,卻根本連提都不提,讀者必須自行把握其中的因果關系。
其次,情節的發展階段。情節開頭的場面通常由所謂的說明性文字展現,它的作用就是引導故事中所述的情節、提供的背景信息、介紹人物及其姓名、性格、外表境遇及之間的關系,再就是提供了解故事必需的其他細節。
有些情況下,文中所引事實,或者這些事實的呈現方式,能對后面的情節發展有所暗示。如該隱和亞伯的故事: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便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又生了該隱的兄弟亞伯。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創4:1-2)。這一結構暗示兩兄弟之間的差別和對立,后面幾節用的也是交叉結構,隨即更清晰。有一日,該隱那地里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發怒,變了臉色(創4:3-5)。
(二)敘事組合
《圣經》中的敘事各卷絕不僅僅是將毫無關聯的故事堆積在一起,它們由故事序列組成,這些故事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更大的敘事結構。敘事之間的組合方式似乎多種多樣,有些是外在聯系,大多則是內在聯系[1]。
最簡單的外在組合方式就是用單詞連接,例如,在該隱和亞伯的故事開頭:“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And Adam knew Eve his wife)”(創4:1);或者亞伯蘭與羅得分開的故事開頭:“亞伯蘭從埃及上南地去 (And Abram went up from-Egypt)”(創13:1)我們常常發現,“當……的時候 (And it came to pass)”這個短語作為連接兩個敘事的手段(創6:1),再有諸如這樣的短語:“這事以后(創15:1)”、“當那時候”(創21:22)、這些連接性語句及類似語句,經常出現在《圣經》敘事的開頭部分。
還有一種聯系方式就是一則故事開頭的主語或措辭是上一則故事結尾用過的。如亞伯蘭在埃及故事(創12:10-20)是這樣結尾的:“于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妻子,并他所有的都送走了”,隨后亞伯蘭與羅得分開的故事又是這樣開頭的:“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并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創13:1)
(一)矛盾的敘事語言
《創世紀》的一些神話傳說在敘事過程中曾出現諸多語言矛盾。其表現是敘事語言的重復和略帶沖突,重復是敘事語言前后冗余的重復,沖突則是敘事語言前后不一致、不連貫,這就是《創世紀》敘事語言的矛盾問題。如《創世紀》中人物家譜與族譜的記敘,它涉及亞當的后代、挪亞的后代、亞伯拉罕的后代等。一種類似數學公式的話語重復,閱讀起來似乎有些機械呆板,但在表述家族傳承信息方面確實是極其清晰的,同時對祖先的生活經歷也做出了高度的概括介紹[2]。
可以這樣講,《創世紀》作為人類早期書寫的敘事文本,其邏輯與推理遠不成熟,敘事語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想象和直覺。實際上,《創世紀》在形成時和大多數上古文學是一樣的,是口頭文學,在先民記憶和言說中流傳,自然在書寫記錄口頭文學時,其非條理和邏輯的敘事語言的矛盾就表現在早期文本中了。
(二)質樸凝練的敘事語言
《創世紀》敘事語言的另一個特色就是質樸凝練,它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按照事件的本來面目進行敘述,不刻意描寫、夸張,增強故事的曲折復雜性。這種敘事語言方式非但沒有減弱故事的內在魅力,反而增加言語的清晰準確度,還原了語言的日常真實面貌。
《創世紀》中這樣質樸凝練的敘事語言風格很普遍,文本中常常會發現缺少細致的描繪。形容利百加的時候,只用了一句話:“那女子容貌極其俊美,還是處女。”(創24:15)描述約瑟時只是說:“約瑟原來秀雅俊美。”(39:6)這是《創世記》處理人物形象的普遍方式,根本不加任何修飾,完全無法把握人物的真實面貌,但是所有想象都是美好的,無論是約瑟還是利百加的形象,在每一個讀者的想象中雖然各有千秋,但是絕對集合了所有美好因素[3]。
《創世紀》的敘事雖然簡約、質樸凝練,卻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使讀者能從貌似簡單的故事里挖掘出無盡內涵,從而在解讀戲劇性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1][以色列]西蒙·巴埃弗拉特著.李鋒譯.圣經的敘事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6.
[2]王平.論創世紀的重復性敘事風格[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1(5).
[3]楊锏.論創世記的敘事語言[J].宜賓學院學報,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