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存禮
(徐州醫學院 臨床醫學系,江蘇 徐州 22100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探索
——基于網絡青年自組織的視角
鹿存禮
(徐州醫學院 臨床醫學系,江蘇 徐州 221004)
隨著網絡時代的迅猛發展,網路青年自組織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傳播系統,在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青年自組織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挑戰。充分認識網絡青年自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好網絡青年自組織,才能真正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自組織 思政教育 大學生 創新探索
隨著網絡時代的迅猛發展,形式各樣的網絡青年自組織逐漸產生。愛好、興趣相投的廣大青年,以互聯網交流的方式,積極組織網絡成員間實施平等的溝通與資源共享,同時倡導網絡組織內部彼此尊重平等、自由輕松,通常以對時尚生活方式的探尋,社會公益活動的踐行,以及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作為交流主題,屬于一種現代化年輕人的聚集形式。目前,部分大學生有嚴重依賴網絡青年自組織的現象,因為網絡青年自組織承擔著大學生人際交往,學習研究,信息交互,以及休閑娛樂等功效,依靠其信息實時更新與高度互動的特征,逐漸成為高等院校中最活躍、張揚的新型互動媒介。本文基于網絡青年自組織的視角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機制。
(一)網絡青年自組織帶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機遇
1.為大學生提供全新的思想交流空間。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班級概念逐漸淡化,網絡上的各種聊天室、讀者論壇及虛擬社區等,日益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而這些管理自主化、運作網絡化的青年組織,能極大地迎合青年學生的歸屬與需要,充分尊重他們在自由平等方面的需求,并借助自組織自身的力量實現所有組織成員的共同目標[1]。在網絡自組織中,大學生能夠自由表達情感,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為社會中合群性和歸屬感比較強烈的群體,加上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大學生總是容易結成不同形式的組織,因此青年網絡的組織應運而生。
2.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育平臺。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雙向互動性特點。運用網絡平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對大學生思想動態予以真實把握,及時發現與解決問題,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熱衷于通過網絡自發地關注社會熱點、校園熱點,并將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發表出來。基于這種情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通過分析、搜索、整理及調整網絡論壇,對學生理念動態予以及時性把握,以此展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時效性。
(二)網絡青年自組織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某些大學生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激化價值沖突。
網絡青年自組織雖然思想活躍、影響面大,但它缺乏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的管理,其發展往往存在自由、隨意、散漫的特點,出現了思想多樣、活動多元、個性特征千奇百怪的狀況。某些網絡青年自組織出現了一些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以及思想意識偏激的行為,有的甚至出現了違紀違法行為。作為一種民間自由組合的非正式組織,網絡青年自組織它沒有隸屬關系,不屬于政府等現實社會組織或高校中的哪個部門,這給網絡監管造成很大困難,使得網絡信息出現“糟粕和精華并存”的現象。而大學生的辨識力有待提升,極易接受這種生動形象、文、聲、圖并茂的傳播方式,最終導致互聯網遭受精神污染。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和傳統的教育方法受到沖擊。
隨著大學生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并已不像從前那樣一味接受學校或老師的教學安排,而通過自身不斷增強的判斷力和是非觀,辨別事物,做出選擇和行動,這樣就打破了學校或老師的權威地位。部分青年學生對于參與正式組織開展的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甚至拒絕參與。與傳統組織相比,青年自組織的活動更符合多數學生的興趣與意愿,在活動中也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因而更能體現出個人價值。這種現象的形成勢必會對校園的主流交化產生一定的沖擊。
(一)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1.健全完善傳播系統,構建全方位的信息共享體系。
網絡青年自組織為更多大學生所接受與推崇,其關鍵性因素就是網絡青年自組織能夠快速傳遞信息。大學生本身屬于較強同質性的群體,具有一致的熱點關注方向,所以很容易有共同話題。以往校園因互聯網所導致的現實波動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全面、真實地了解具體信息,很多事情被個別行為惡劣的學生丑化或者夸大。所以,健全、完善網絡傳播系統,創設多樣化信息共享機制極為重要。大學生在該網絡環境中,不僅能夠通過書籍、報紙的方式獲取信息,而且還能通過互聯網對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進行搜尋。如何保證學校與社會信息能夠全面、真實地在學生面前呈現出來,是高校網絡工作人員亟須關注的重點[3]。
2.加快立法進程,不斷提升網絡環境監管機制。
應該通過立法方式正確引導,充分發揮網絡本身所具有的正面作用,盡量規避網絡消極而影響,確保網絡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不斷健全網絡環境律法監管機制,加快立法進程是網絡時代發展與進步的關鍵。相關部門必須對日益改變的互聯網環境予以高度關注,注重發展新興的各種網絡載體,強化監督、服務及引導網絡環境。首先,應該全面落實網絡載體登記體制,服務與指導符合登記條件且愿意登記的網絡載體;其次,加大監管網絡環境力度,堅決打擊利用網絡自由性、匿名性而對社會和諧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網絡運行機制將不斷成熟,廣大青年學生的道德水平將不斷提高,網絡環境本身的“自凈”功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法律作為柔性管理后的“硬性補充”必須存在,這是科學管理的體現。
(二)提高傳播者的業務素質
網絡青年自組織載體中,有一種網絡參與者是信息傳播者。就教育學而言,大學生思政教育者是教育主體,教育主體綜合專業素質的提高,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強化具有重要作用。
1.尊重學生差異,推行主客體的平等對話機制。
通過網絡載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行積極開展,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網絡載體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針對學生認識的差異性,積極創建主客體平等交流機制。對于一些網絡載體,如網絡青年自組織的活動,極大地沖擊著大學生傳統思政教育方式。首先,思政教育者已非知識的絕對分配者與控制者,大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方式尋找自己需要的教育資源;其次,網絡條件下,大學生個性得到不斷張揚,使其逐漸摒棄了以往僅僅是強制性灌輸知識的教育模式,現代互聯網環境讓思政教育更為平等化,主客體雙方能夠彼此互動,平等交流[2]。
2.廣用網絡話語,跨越主客體的交流溝通距離。
從根本上說,網絡時代發展的產物就是網絡話語,這是當代年輕人張揚個性與創造力的產物。在發展網絡青年自組織中,網絡語言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語言縮小了大學生與思政教育者間所存在的鴻溝,高校思政教育者在網絡青年自組織中可以超越交流的鴻溝,越過信息傳遞過程中所存在的障礙,對新型網絡語言進行廣泛使用,以此全面、正確地把握大學生群體的行為及思想動態,由此在實施思政教育時,能夠達到更好的信息傳遞效果。大學生是網絡青年自組織重要參與者,所以應該采用能夠與他們達成共識的交流方式。傳統中規中矩的說教,很可能會讓學生排斥該網絡組織,甚至產生厭煩心理。所以,相關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權利予以尊重,為大學生意見或觀點的充分表達創造有利條件,并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依照思政教育規律,正確引導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
(三)保證網絡青年自組織積極向上地發展
網絡青年自組織具有多樣化構成形式,而且其主題性質也具有很大差異性,能夠有效補充學生現實聚集形式,所以網絡青年自組織本身具有的積極正向性就顯得極為重要。
1.注重分類教育,區分多元化的網絡群體性質。
現階段,網絡青年自組織具有極為豐富的聚集形式,就比較普遍的QQ群分組而言,就包括追星、購物、職業培訓、老鄉會及同學會等各方面。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現階段大學生中比較活躍的集中形式主要包括社團群體,學習交流,以及老鄉會等。根據網絡群體性質的差異性,就大學生思政教育者而言,應該重視分類指導,區分對待。
通常而言,學習交流群所探討的話題往往是共享學習資料,比如,以某種證書或者課程考試資料交流聚集而成,一般具有比較單一的話題形式。而社團群體類,其成員主要是各社團的學生,社團網絡群體能夠延伸現實學生組織,通常這種群體構成成員間均為熟人,彼此比較了解。大學生思政教育一定要緊抓重點與關鍵點,并緊抓群體中較活躍的成員。
2.創新工作思路,引導現實性的網絡群體聚集。
引入“小組工作方法”,幫助大學生在信任氛圍中討論社會熱點問題與當今時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以及透徹、深入的網絡青年自組織小組間的交流,對組員互動過程中的參與態度、行為與所承擔角色的變化,逐漸形成健康、積極的網絡氛圍,以此達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方面,通過設立新的網絡青年自組織,增加網絡青年自組織中熟人群體的聚集比例,加大可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將學習資源等關系學生切身利益的相關材料利用網絡資源予以發布,形成學生的主動聚集。網上學習方式、網上共享機制等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讓學生在更為輕松活潑的交流氛圍中,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鮮明的陣地功能特點增強在學生群體中的吸引力。
網絡青年自組織本身影響力比較大,時效性比較強,而且在互聯網環境中,能夠放大各類信息,所以對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在網絡青年自組織中,大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想法進行真實的表達,并積極主動地接受思政教育者的監督與管理,在網絡青年自組織中積極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要求[4]。
總之,網絡青年自組織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創新,與時俱進,將思想教育和實踐教育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優勢互補,才能不斷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趙紅梅,王宏起.社會網絡視角下R&D聯盟網絡的形成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0):158-159.
[2]張華.網絡時代:青少年社會化方式的轉變與共青團團結凝聚青年自組織的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1(2):22-23.
[3]彭蘭.網絡社區對網民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1-22.
[4]徐柏才.關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探討[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