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揚州市江都區郭村第一中學,江蘇 揚州 225238)
淺析語文課堂上如何實施德育教育
楊娟
(揚州市江都區郭村第一中學,江蘇 揚州 225238)
本文探究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如利用課文及閱讀材料進行滲透;通過寫作強化學生的道德教育;家校聯手,純化校園和家庭環境,做學生正面的榜樣;根據學生所處的時代、時期、心理的變化,因時代而造成的“三觀”的差異對學生進行教育;留心學生變化,關注細枝末節;參與團隊德育管理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借突發事件讓學生明白對與錯六個方面。
語文課堂教學 德育 滲透方法
《禮記·大學》中說:“德者,本也。”習近平總書記也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又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1]在語文這一學科中,德育占據重要位置。語文這一學科有很多天然德育資源,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
那么,在語文教育中如何實施德育教育呢?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課堂是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場所,教師應該抓住這個德育地點對學生進行德育。可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循循善誘,將人世間的愛和寬容等美好品質灌輸給學生。
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倡“教育的起點在于個性,終點在于德性”[2],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種文章,它們各有特色、各不相同。或真實生動地展現民族的優良傳統,或熱情謳歌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繪美麗多嬌的祖國山河,或深刻闡述生命意義……有發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顛沛流離、憂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氣譜寫動人壯歌的文天祥;還有菊花叢中“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望月懷遠、“左牽黃,右擎蒼”慷慨吟嘯的蘇軾……我們要在氣勢磅礴的詩歌中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在精煉的文言文中培養他們對祖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熱愛。
這樣通過不同形式的篇章進行教育,“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有機滲透”上下工夫,從引導學生“讀文”入手,進而達到“悟道”的目的,決不能在知識講完以后,來一段“課后語”。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對洞庭湖美麗景色的出色描寫,更要讓學生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情操,理解范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不以個人的榮辱得失為意的寬廣胸襟;在學習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不僅要分析保爾的形象,更要讓學生理解“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一句話的深刻含義,鼓勵學生在未來的道路上要充實地、高尚地活著,要有勇于開拓進取、獻身于正義事業的精神。
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寫作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關鍵是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在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過程中,適當點撥、滲透德育教育,則對于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會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時在改平時習作和考場作文時,會出現一些令人詫異的作文,有一種是這樣的:“我和某某一直是很好的朋友,關系像親兄弟一樣,但這一天我們卻發生了矛盾,他說以后要和我絕交,我很傷心。原來因為在考試中他問我某道題目的答案,我沒有告訴他,于是他生氣了。后來又是一次考試,發現他的試卷上很多空白,我主動把答案抄給了他,于是我們又和好如初了,我們的友情經受住了考驗。”這樣的學生在原則性的是非問題上都如此糊涂,如果不對這樣的學生好好進行道德教育,等他以后步入社會將會十分危險,后果不堪設想。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引導,教育學生有道德底線,做一個高尚的人。
首先,可以深入挖掘題材,學會“小題大做”。“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確實小得不能再小了,但這“小”中能“見世界”、“說人情”;要從身邊瑣事中體味市井百態,關注社會,感悟人生。
其次,每周給學生提供兩句有關道德、修養方面的名言,請他們摘錄在周記本上,并在摘抄下面簡要地寫下自己的感受,在班上交流,并讓其在生活中加以印證,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
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在周記中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在成長中的煩惱和困惑,了解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通過周記及時與他們溝通,引導他們的思想走上正軌。
目前多數學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較強調系統的教育、理論的灌輸,注意道德知識的傳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強調政治性、注重統一性和規范性的特點。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識理論講得多,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驗品味,然后分化為外在行為的少,以為這樣學生就能獲得相應的品德。實際上常常出現教育中“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現象,甚至引起逆反情緒。
因此,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體——教師,應該注重自己的行為。教師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課堂資源,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我們應該在課堂管理和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以自己的儀表態度、言談舉止和處事待人等發揮表率作用,影響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意志品質,以及文明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深入發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利益關系和目標追求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學校德育面臨一系列深刻又沉重的變遷,如今的學生都是“95后”,由于社會的發展,經濟的不斷進步,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和“85后”、“90后”學生較多的不同點,如不少學生比較“宅”,休息時就待在家里玩游戲、手機,他們的社交平臺除了網絡就是同學,對社會中發生的事情不關心,甚至對發生在家門口的事情都一無所知,加上社會上不少人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成就的標準過于單一,僅僅以經濟衡量是否成才,造成學生道德意識缺失。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3]。假設有這樣一個教師,把標準告訴學生,使其獨立思考有所依據,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這個標準學生才好做出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約束。可以說,對一個學生的心理人格塑造,完全可以通過語文教育同步實現,不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在學生中學、大學的時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從語文教育中獨立出來。
平時和學生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哪怕是很細小的想法,多留心學生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多與學生談心,引導他的道德理念往正確方向前進。
“細節決定成敗”。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由一個個小細節組成的,德育同樣如此。我們教育學生,不能僅僅從假大空的口號入手,而應該從小細節、小地方著手,從課前的預習、背誦課文,到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認真回答問題這樣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對學生的教育應該從尊敬教師、孝順父母、團結同學、維護集體榮譽這些切實可行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學習和道德習慣,讓他們從小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從而自覺追求真善美。
沒有語文的德育就像僅能供人欣賞的軟陶玫瑰,缺乏生機和活力;沒有德育的語文就像一方窄小的水塘,缺乏深度和內涵。所以語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是互為基礎、相輔相成的,雖然由于理念上、方法上的不夠成熟與系統,導致語文教學中的德育還沒有盡善盡美,還沒有大有所為。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語文教育在學生德育教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將會日益加大,趨于系統,真正走向教書育人的明天。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
[2]朱永新.新教育之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3]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