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王孝會
(徐州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基于個性化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探索
劉 莉 王孝會
(徐州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進入新時期,社會、學校及學生個人要求的逐漸變化,促使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要相應地做出更進一步的改革。以個性化教育思想為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可有效地借鑒英語專業,強化應用英語,走向專業英語,靈活多樣、合理有效地進行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生動活潑地開展教學實踐,提高大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英語應用技能和實際國際交流能力。
個性化 大學英語 教學理念 課程設置 教學實踐
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和廣泛討論,無可非議,大學英語教學一路走來,對我國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提高和素質培養功不可沒。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對于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和需求也越來越多,像英文的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英文演講與會議發言、英文的商業計劃書與產品說明,等等。可以說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時期,應更加注重大學生個性化的培養。
個性化教育思想在中國自古有之,最早如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高校大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應面對每個大學生獨特的生命個體,通過適合每個獨特生命的手段,挖掘每個個體生命的潛能,促進每個生命個體自由發展。目前,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要求等都與中學英語無較大差別,還是側重于基礎的夯實。教學內容和方法近似于重復高中內容,不能有效地針對和滿足大學生對于英語的個人需求、專業需求及未來職業需求,這也是大學生們對大學英語課倦怠和不滿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規避共核英語,尋求一種走出這種尷尬境地的個性化教學。基于個性化培養的教學理念,可以有效地引導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種改革反映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方面面,如教學要求、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評估等。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實踐三個方面,進行基于個性化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探索。
個性化培養基于每個大學生的興趣、需求和潛能的不同。需求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帶有一種需求的,尊重并滿足對方的需求,別人才會尊重我們的需求。我國有1500多所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不盡相同,在英語方面的個人需求千差萬別,所學的專業及未來的就業市場對他們的英語要求也各不相同,那么我們就應該秉著個性化教育的理念來了解各方對于大學英語的需求,并指導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實踐。
1.借鑒英語專業,滿足個人需求。
目前,大學英語的主要教學是結合精讀課文,在重點培養學生閱讀技能的同時,融入聽、說、寫、譯技能的訓練,即所謂的綜合技能集成法[1]。相對于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來說,這種大學英語教學博而不精、泛而不專,容易使學生產生大學英語課上學不到什么東西的感覺,這也是學生反映對大學英語課厭倦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語言學習的特殊規律來看,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強化和集中訓練學習更為有效”[2]。謝德瓊的實驗發現,集中學習和訓練某個能力的效率要比分散學習的效率高許多[3]。那么,基于專業需求、學生個人需求及人才市場需求,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在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方面借鑒英語專業,把大學英語課分得更細一些,進行分類型教學。如將大學英語課細化為類似于英語專業的閱讀課、中高級聽力、中高級口語、中高級寫作、中高級翻譯等,英語選修課程可以開設商務英語、報刊選讀、文學作品鑒賞、語言學導論、文獻閱讀等分類型課程,對學生英語的各方面能力進行分類型的強化教學。課程的如此細化設置,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優劣進行集中學習和訓練,進行補短,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2.強化應用英語,滿足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職業對于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更高要求,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工具性特征日益凸顯。2004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 “大學英語的教學……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所以如果本著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的思想,大學英語教學應走向強化應用英語,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及基于工作需要的專業英語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適當地壓縮基礎英語的學時,增加英語應用能力課程,如英文演講與會議發言、各類英文報告、英文辯論技巧、口譯、筆譯、學術論文寫作、外貿函電等,還可以應部分學生需求,開設GRE、托福、雅思之類的英語考試指導課程。
3.走向專業英語,滿足專業需求。
1999年的大綱中曾明確提出 “專業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完成從學習過渡到實際應用的有效途徑”,這一理念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和改革條件下顯得極其適宜,“英語不是學好了再去交際,而應當在較交際中學習”[4]。經過我國中小學階段的英語語言學習之后,大部分大學新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英語語言基礎,亦具備了將語言學習和知識學習融合到一起的能力。大學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在做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時候,需要閱讀一些本專業的英文原著,起碼論文的摘要部分要進行英語翻譯,必要的時候還要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討論或匯報。所以大學階段可以逐步走向將大學英語與專業相結合,讓大學生進行專業英語學習,如專業英語文獻閱讀、專業英語資料翻譯、英文摘要寫作等。某些專業科目亦可進行雙語教學或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科目進行全英語教學,從而凸顯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和研究,提高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英語應用技能和學術英語能力。
在以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合理、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學生個性化培養的理念。張正東提出“學生學習英語的追求、潛能等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提出學與不學、多學與少學、快學與慢學的諸種可能,任其選擇”[5],這種看法很值得贊賞、學習和借鑒。應用于基于個性化培養的課程設置上,如下模式可以靈活采用:
1.大學新生入學英語測試。
通過的學生可以免修必修英語課程,直接進入選修課程的學習,其選修課程可以根據專業需要及個人需求進行選擇。未通過的學生需至少修完兩學期的英語必修課程,才可以進入選修英語課程階段。
2.必修與選修的有機結合。
大學英語必修課時、學分的減少,選修課時、學分的增加,能更加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大學英語的必修、選修課程應盡量設在大學四年的前兩學年內,以便既不占用專業學習的時間,又能為專業學習打好英文的語言基礎。
3.必修課程設置的改革嘗試。
蔡基剛提議取消大學英語綜合課程,將之改為閱讀課程,并輔助開設多個專項技能課程,采取靈活多樣的多種模式來實現大學英語的轉變[6]。大學英語的必修課程應以語言能力培養為主,有效借鑒英語專業課程設置,開設閱讀、聽力、口語、寫作、翻譯等課程,進行分類型的強化教學和訓練。課程的安排可靈活多樣,如以兩學期為總周期,每學期64課時共128課時計,可靈活采用如下方式:
①64課時閱讀+32課時聽力+32課時口語;
②64課時閱讀+32課時寫作+32課時翻譯;
③32課時閱讀+32課時聽力+32課時口語+32課時寫作;
④32課時閱讀+32課時寫作+32課時筆譯+32課時口譯,等等。這種課程的安排方式可以根據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學校已具備的條件等進行靈活搭配。
4.選修課程設置的幾點思考。
大學英語的選修課程設置應以應用英語和學術英語為主進行安排,選修課程分為必選課程和自主選擇課程。對于已通過入學英語測試可免修必修課程的學生和已完成兩學期英語必修課程的學生開設的必選選修課程,學生可在如下課程范圍內選擇至少三門課程,如學術論文寫作、報告寫作、商務英語、外貿函電、英文公共演講、報刊選讀、文獻閱讀,文學作品鑒賞、中高級聽力、中高級口語、中高級寫作、中高級筆譯、中高級口譯等。自主選修課程可依據學生的專業,開設對應的專業英語課程,如建筑英語、采礦英語、工程英語、機械英語、計算機英語、通信英語、藝術英語、法律英語,等等。
德國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弗希特這樣闡釋:“教師在專業上享有探討、發現、出版、教授在各自專業領域內所發現的真理的自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自由地依據專業理論知識,根據科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自由思想。個性化培養是基于學生的興趣和潛能的,那么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創設生動的實踐體驗情境,非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情感,培養學生英語的語言能力,體現個性化培養的思想。如旅游景點英文講解的場景,英文辯論賽的情境,英文學術報告的情境,英文商業談判的情境,等等。
強調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方式和能力,更是個性化教育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目標的體現。各高校的各種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可以使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自主選擇學習材料和內容,對自己的語言弱項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和學習,實現學生的最優發展。
大學生要求提高自我英語能力的愿望其實是非常強烈的,但基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所處的尷尬境地,不能有效針對各方需求而使學生感到課堂上學不到自己想學的東西,從而產生厭倦、抵觸的情緒。那么基于大學生個性化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探索,可視為緩解目前之一問題的大膽嘗試。大學英語教學可有效借鑒英語專業,強化應用英語,走向專業英語,以個性化教育思想為指導,靈活多樣、合理有效地進行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在教學實踐中多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生熱情,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英語應用技能和實際國際交流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能夠靈活駕馭這門語言,向世界展示飛速發展的、求實創新的真實中國,讓我們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加的了解我們。
[1]徐錦芬.精讀教學中的綜合技能集成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431.
[2]束定芳,陳素燕.大學英語教學成功之路——寧波諾丁漢大學“專業導向”英語教學模式的調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10.
[3]謝德瓊.論個性化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4):135.
[4]Elli,R.The methodology of task-based teaching[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China,Shanghai,March 2006.
[5]張正東.敢問路在何方——話說中國英語教育之路[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12).第24頁.
[6]蔡基剛.后大學英語教學時代的精讀課程走向研究[J].外語研究,2010(5).第61頁.
[7]張寶昆.人的因素對大學發展的影響——德、美、日三國大學發展與高等教育思想家 [J].外國教育動態,1988(1).第38頁.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大學生個性化教育管理機制研究”(2010SJD88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