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金WANG Qing-jin;侯英津HOU Ying-jin;田善武TIAN Shan-wu
(①青島大學商學院,青島 266071;②山東大學商學院,威海 264209)
(①Business School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China;②Busines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Weihai 264209,China)
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傳統工業經濟提出了挑戰。只有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才能形成長期競爭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包括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的有機協同,一體化發展,才能促進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的有效運行。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運行機制主要包括監視會、董事會和經營層的法人治理機制、多元化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企業化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平臺與不同的創新主體間的協同創新機制以及利益持續的協調機制。這些運行機制的有效運行對促進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有一系列的措施進行保障,對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為了提升藍色經濟區協同創新平臺的運行效率,重視完善促進藍色經濟區政府、大學、企業、科研機構和科技中介組織間深度融合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促進藍色經濟區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內各子系統的深度融合。
為了促進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間的互動溝通,要完善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大平臺體系,實現科技創新平臺間的互動溝通。同時完善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資源共享機制,實現資源的互補共享。完善推進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法律法規等政策措施及激勵機制。完善藍色經濟區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用成果產權政策調動科研人員從事成果的研發及產業化的積極性。加強藍色經濟區的財稅及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措施力度,為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提供稅收和用地方面的政策措施。
要統籌規劃,高度重視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協同創新平臺體系的發展及布局,以藍色經濟區協同創新平臺協同創新為出發點,在藍色經濟區內的7 個核心城市內科學布局和培育創新主體,創新藍色經濟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并科學布局協同創新的平臺,實現協同創新平臺體系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協同發展體系。
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的空間布局模式主要有:均衡布局模式,點極布局模式和點軸布局模式①。根據藍色經濟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和海洋經濟的重點發展特色,科技創新平臺目前是點極布局模式。今后的趨勢應該是由點極布局模式到均衡布局模式的逐步轉化。
目前美國及歐盟非常重視協同創新,鼓勵大學、企業、科研機構及科技創新平臺等的協同創新。在藍色經濟區核心城市,從協同創新的視角出發,首先,鼓勵藍色經濟區城市間的協同創新。其次,積極培育好科技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及科技中介組織等創新主體,構建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鼓勵創新主體間的協同創新。最后,統籌規劃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以及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科技創新平臺與區域經濟間的互動機制,實現平臺間的主體協同、組織協同以及資源的協同等。
根據極化輻射原理,區域內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科技創新平臺對區域內科技創新平臺及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為此,科技創新平臺應該充分發揮極化輻射作用,緊緊圍繞兩區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和特色園區建設的需要,在藍色經濟區應積極實施特色平臺建設工程,建設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發平臺。建設幾個三次創業的高新區以及三代企業基地到四代企業基地的孵化器平臺。要積極建設有示范作用的,對整個區域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公共服務平臺,如產權交易市場、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借鑒國外經驗,如美國硅谷的大學、企業、平臺及中介組織的協同發展的經驗,在藍色經濟區的城市內要建立起大學、科技型企業及平臺間的協同創新基地,打造幾個協同創新的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聚集區。
在構建示范作用的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要積極構建網絡化平臺,積極發揮這些平臺的輻射作用,帶動區域內其它平臺的發展,實現平臺間的聯盟化發展,進而實現平臺間的協同創新。要建立區域內城市間的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間的網絡化信息平臺,實現資源的共享及聯盟化發展,同時要重視區域內網絡化信息平臺與區域外信息平臺的對接。
一方面,藍色經濟區的城市要重視創新文化的建設,要建立包容、共享、開放的創新文化,要積極建設創新創業的區域文化,促進個人、企業及社會積極參與創新,提倡區域內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科技企業的成長。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平臺在明晰自身戰略目標的基礎上,要完善自身的企業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上,首先,各個科技創新平臺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科技創新平臺自身的精神文化。確定科技創新平臺的使命(宗旨),明確科技創新平臺的目標。在明晰當前國際經濟社會形勢的基礎上,了解當前國際技術的發展趨勢,明確研發平臺重點攻關的技術方向,實施并行研發工程。同時跟蹤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要做好科技企業孵化器、中試基地及產業化基地等產業化平臺的建設,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另外,要統一科技創新平臺的價值觀,鼓勵積極進行創新發展。然后進行宣傳教育和物質文化建設。最后,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平臺運行制度,以促進創新文化的建設,實現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
目前政府主導,多元化投資,市場運行機制還處在建設階段,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藍色經濟區協同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及運行。為此,需要積極探索和構建天使基金、引導基金、風險投資、創業基金、科技銀行等多元化的融資模式,積極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到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中來。為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到藍色經濟區的科技創新平臺的積極性,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定期和投資人建立開展多種形式的溝通,就經濟發展前景、技術預見、產業關鍵技術、產業化的前景等情況進行溝通,建立多種渠道的投融資機制。另一方面,完善激勵政策,積極落實基礎性科技成果研發和產業化的補助機制,通過完善的融資制度來保障多元化投資者的利益,調動社會資本等相關利益者加大科技金融投資,尤其是調動民間資本參與到藍色經濟區的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及運營的全過程。
注重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全過程的培育機制。要重視引進和培養的結合,要做到用好和留住人才機制,要完善系列的政策并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重視科技人才的分配機制,技術轉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中給予其術入股。藍色經濟區科技創新平臺的有效運行需要專業化人才隊伍,打造既有團隊精神、共享精神又掌握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的專業化人才隊伍。
建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協同創新平臺體系,一方面,需要建立評價指標。藍色經濟區協同創新平臺體系的評價指標包括: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的主體、組織以及平臺協同創新情況;科技創新平臺的數量及布局;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及布局的科學化及協同程度;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發數量及轉化程度;科技創新平臺的管理以及科技創新平臺與區域經濟互動等。另一方面,科學地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并建立科學有效的適應藍色經濟區發展的評估模型。
科技創新平臺的有效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創新平臺的運行。為了促進科技創新平臺的有效運行,必須創造需求,延伸服務體鏈,實現服務鏈、資金鏈和創新鏈的三位一體有機協同。延伸科技創新平臺服務的廣度和寬度,一方面,提高科技創新平臺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重視科技創新平臺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合作,積極鼓勵大學、科研機構及企業與國外的區域創新主體進行戰略合作,協同創新。借鑒國外經驗,區域各創新主體和平臺要積極地融入全球的協同創新網絡,參與到國外建設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同時積極引進國外的優秀科技人才以及研發平臺和產業化平臺。
注釋:
①孫慶:《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空問布局模式及其選擇研究》,載《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8 期。
[1]黃慧玲.廈門市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的建設與評估[J].中國科技論壇,2013(4):5-11.
[2]韓立民,周海霞.中國“藍色硅谷”的功能定位、發展模式及創新措施研究海洋經濟[J].海洋經濟,2012(2):42-47.
[3]許強,楊艷.公共科技創新平臺運行機理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12):56-61.
[4]郭川,沈慶凱,郭媛,等.國內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形勢分析[J].中國電子商務,2013(8):30.
[5]江軍民,晏敬東,范體軍,等.基于區域自主創新的科技創新平臺構建——以湖北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7):40-44.
[6]簡兆權,陳鍵宏,余芳,等.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佛山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