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琳
【摘要】對話教學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等方面的革命,是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的教學。對話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場,并折射出素質教育的理念之光。只有將學生需要的對話融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才會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與表達對象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從而調動他們思維度,做到真正的為增進學生思維而對話。
【關鍵詞】對話教學 誤區 策略
一、什么是對話教學
對話教學是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多向對話,探討并理解某一主題并獲得新知,師生共同提高的教學活動和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對話教學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對話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場,并折射出素質教育的理念之光。課堂是師生交往,互動的一種媒介,課堂的本質是以師生交流,互動,合作為基礎的知識構建活動。課堂對話包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和生我對話等多種形式,其中,師生對話是最常見的課堂對話形態。那么,課堂教學對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本文試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哲學的理論視角,詮釋與學生思維對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關于對話教學的誤區
1.生詞教學脫離對話情景。曾經在我區的一次教研活動研討中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調查的結果是平均20個教師中僅有四人會先上A部分的對話教學,其他教師都是將B,C部分的單詞和句型先進行“掃盲”,而在掃盲“過程中,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個固定的情景,只是為了教授單詞而教授單詞,這樣的結果是學生沒有得到信息差,這樣的對話教學就過于注重了詞匯的處理,而忽視了情境。
2.整體感知支離破碎,對話語境遭到了分割。例如在一次區教研課上,學習內容是“Bens noisy day”,其中一個重要的語言點是學習動詞的過去式,教師為了學生能夠盡快掌握,講課文中出現的動詞過去式全部歸納總結出來,然后用了近二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用這些單詞去造句。該教師為了解決文本中的“分支”,意圖通過簡單的造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耗盡了本該屬于對話的時間分配。作為對話教學的語言要素,如果單獨將單詞語法給割裂出來,無疑是在破壞原有的語境,只注重了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專項訓練,而忽視了語言輸入的完整性。
3.句型使用缺乏真實的交際,意義操作停留于問答層面。現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上充滿了偽交際,有的授課教師每次引出一個新的語言點就會創設一個情景,造成情景太散太亂,并不利于學生整體感知對話。有的課程關注學生的表演形式,而輕視了實際交流效果。很多教師認為交際法就是讓學生去表演,所以每次教學對話時都會安排幾組學生表演對話,進而活躍了課堂的氛圍,但殊不知引導學生圍繞話題進行交流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有關對話教學的有效呈現
1.用真人,實物巧設情景。《第六屆全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中李磊教師在教授《Healthy food》時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課程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健康實物,了解食物金字塔。教師先通過學生對自己判斷,“I am very fat.””I don‘t like sports””I can eat ten hamburgers”,學生看著他胖胖的體型,最后一致推選他為“Big eater.”他的這個情景當場引來了掌聲無數,學生也紛紛愿意和這位“吃貨”探究美食。
2.利用圖畫等教具和電化教學設備創設情景。對于那些無法真實展現的場景或者實物,我們可以采用圖畫,電視,錄像等教學設備,創設真實的教學情景和交際場面。同樣也是來自于《第六屆全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中張雪琦老師的一個案例,在授課中,她將一組來自于太原的美麗短片帶給了北京的學生,并且配以合適的鋼琴曲,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游覽”了一次太原,從而學生情不自禁的用英語像張老師提問了很多關于太原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很多老師再課堂中用的最多的方式,通過電化教學來嫁接情景,在現時空對話,做到聲像結合,圖文并茂,有助于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然后很自然的過度到用英語交流。
3.運用表情,動作,聲音等非語言手段豐富對話輪。戴維·伯姆在《論對話》一書中闡述: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著名英語特級教師沈峰也多次在講座中提出她的觀點:對話教學不僅在于掌握信息(說了什么),更在于學習對話是怎么說的(學說話)。記得沈峰老師在一節三年級的示范課的Free talk中,她看到一個小男孩穿了件黃色的衣服,情不自禁的夸到“You are so handsome in yellow.”,三年級的學生自然無法理解“handsome”的意思,但沈老師通過一個夸張的肢體動作讓學生一下明白了教師是在夸他長得帥。全場師生都被這一動作所深深折服,切實感受到任何語言的解釋都不及這個肢體動作感受的更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面部表情,聲音的輕重,高低,抑揚頓挫,以及借助于合適的動作,學生就可以理解教師表達的意思,所以教師在平常教學過程中運用這些非語言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對話教學要獲得成功,要吸引到學生,要能夠切身增進學生的思維,我認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生活化”,要幫助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開展對話學習。只有將學生需要的對話融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才會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與表達對象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從而調動他們思維度,做到真正的為增進學生思維而對話。
參考文獻:
[1]裴利華.“對話—生成”:學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D].湖南師范大學.2004.
[2]王月芬.走向對話的課堂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