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昊
繼此前發現汾酒應收賬款暴漲30.4倍后,日前,筆者進一步梳理了近期已經發布的白酒企業半年報,多數企業的應收賬款同樣出現較大幅度攀漲,按照企業的解釋,“賒銷”成重要原因。有業界分析認為,白酒企業們轉向先貨后款方式謀求擴張市場的意圖明顯,但其背后,卻隱藏著資金鏈承壓等較多風險。
多數酒企應收賬款上漲
冒著高風險,企業賒銷賺市場的現象正在酒行業蔓延。筆者梳理8家白酒企業半年報發現,6家企業期末應收賬款均較期初有大幅上漲。
從數據上看,青青稞酒在應收賬款數值上較小,為646.71萬元,但增幅卻高達322.55%;皇臺酒業、瀘州老窖、今世緣、沱牌舍得漲幅在18%-82%之間;汾酒增幅最大,為3177.94萬元,大漲30.4倍。
不僅是在應收賬款上,這幾家酒企在營收上也均表現不佳。沱牌舍得、今世緣、青青稞酒、皇臺酒業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降3.19%、7.37%、12.94%、23.05%。瀘州老窖和汾酒下降幅度較大,營收分別同比下跌30.8%和43.42%。
公開資料顯示,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因銷售商品、產品、提供勞務等業務,應向購買單位收取的款項,其往往是伴隨企業的銷售行為發生而形成的一項債權。因此,應收賬款的確認與收入的確認密切相關。
“先貨后款” 爭奪市場
至于應收賬款的上漲問題,記者采訪到瀘州老窖,但截至發稿時,并未收到其回應。根據公告,青青稞酒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團購客戶、經銷商發貨、收款時間性差異導致應收款增加。
相比之下,多數酒企在公告中的解釋和汾酒相近:“主要是期內賒銷增加所致。”沱牌舍得稱,增加了少部分老客戶信用銷售導致應收賬款增加。所謂賒銷,是信用銷售的俗稱。賒銷是以信用為基礎的銷售,賣方與買方簽訂購貨協議后,賣方讓買方取走貨物,而買方按照協議在規定日期以付款或分期付款形式付清貨款的過程,簡而言之,正是“先貨后款”的交易模式。
按照慣例,酒業的交易主要是“先款后貨”,即經銷商先打款,酒企會根據經銷商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后者一定的優惠。
對于酒企的應收賬款增加,業界分析看來,實則是酒企為擴張市場的無奈之舉。“行情低迷,在五糧液等大佬紛紛轉戰中端酒情況下,汾酒承壓加大,不得不改變已往的方式,將大量的中低端產品以賒銷方式放給經銷商,目的是鞏固市場、增強銷售熱情。”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分析說。這其實是一場冒險游戲,在遭遇銷量不好的情況下,出現回款困難,造成酒企應收賬款陡增。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對此也表示認同,行業調整期內,經銷商受傷較重以及企業需要擴張是酒企尤其是二線酒企應收賬款增加的主要原因。“白酒黃金期內,經銷商紛紛囤貨,然而禁酒令以及限制‘三公消費突然而猛烈,經銷商受傷慘重,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而二線酒企承壓嚴重,需要通過多種方式維持經銷商體系以維護市場。”
記者聯系到幾位汾酒經銷商,一位王姓負責人表示,近兩年來白酒銷售情況一直不好,尤其今年,深度調整的味道更重。目前,他們從企業處拿貨的優惠近來較大。
隨后,記者聯系到的一位梁姓銷售經理介紹,從其處進貨,可以給較高返點,具體而言,200元左右的酒,進貨價130元左右,500-600元的酒,進貨價400元左右,其他優惠還可以再談。
企業面臨資金鏈考驗
行業低迷情況下,酒企在利潤表現上本是降聲一片,而較高的應收賬款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入,潛伏了財務危機。
“應收賬款增加占用企業資金流,白酒企業需要資金用于原材料購買維持生產、大力度營銷等活動,若企業應收賬款持續增加而資金流不足,無疑會影響公司的發展規劃。”簡愛華表示。不僅如此,應收賬款還有可能轉變成為壞賬,進而影響企業最終業績。
“因為白酒行業至今尚無明顯好轉,而酒企降價壓力較大,不排除部分經銷商無力經營的可能性。”簡愛華解釋說。此前,曾有消息傳出,即便是白酒大佬茅臺,由于加大向市場投放量,經銷商利潤被攤薄,迫于不賺錢而選擇撤離。
記者從汾酒半年報中看到,該公司應收賬款的期末賬面余額為6930.89萬元,其中賬齡在五年以上的占比達47.92%,該公司對這一部分壞賬準備為3320.98萬元。
上述業內專家認為,在銷售市場尚未出現明顯改善的情況下,應收賬款高企的酒企,接下來一段時間資金鏈將面臨更大考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