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喆
談談琵琶右手觸弦
■張瑤喆
琵琶在我國民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年之久,經過歷代眾多演奏家的不斷實踐,逐漸形成一整套獨特的演奏技法。這里,依據我多年的舞臺演奏經驗與教學體會,談談對琵琶演奏時右手觸弦的角度、深度、速度與力度的認識與體會。
右手指甲觸弦時與琴的面板構成的角度一般以45度為好,因為這樣便于手指對弦產生一定的壓力和向前運動的彈力,從而使音色較好聽。如果指甲面觸弦的角度過小,使指甲從弦上一滑而過,不僅造成彈而無力,而且容易產生雜音,特別是“掃弦”和“輪指”時出的雜音較多;但觸弦角度也不宜過大,超過90度就會造成發音單薄(食指單彈時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彈和挑的動作是相反的,但角度應相等,在連續彈挑時,彈的動作包含著挑的動作的準備,而挑的動作也包含著彈的動作準備,兩者相輔相成,如果角度不相等,音色就不統一了。輪指也是這樣,由于大指比其它四個手指觸弦的角度大,因此大指動作不宜過大,應注意利用右手腕及大指小關節的調節作用,力求輪指的音色、音量及點子的統一。
根據樂曲的情緒需要,觸弦的角度也可作不同選擇,如演奏《霸王卸甲》開始部分時,右手觸弦的角度可稍大點(不超過90度),手指輪的幅度大點,這樣發音剛勁、有力、堅實,適于表現氣勢龐大的強樂句。
雙如演奏《彝族舞曲》中長輪旋律時,角度不宜過大,即保持在45度,手指輪的幅度偏小點,這樣發音柔和,細膩,適于表現優美、婉轉的情緒。
角度太小,發音則生硬、緊張;角度稍大,發音比較深厚、結實。
琵琶右手觸弦時的深度,是指指甲入弦的深淺度,也稱“吃弦”。在演奏中,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控制好入弦,這樣才會使發音干凈、明亮、集中,顆粒性強,當樂曲需要音樂淳厚、結實、有力的效果時,可“吃弦”偏“深”點。當樂曲需要清晰、優美、流暢的情緒時,可“吃弦”“淺”點。隨著音樂的強弱變化,右手的觸弦角度、深度,也應做相應的變化。漸強時角度加大,觸弦深點,漸弱時角度縮小,觸弦淺點,這樣演奏效果會好很多。
演奏琵琶時右手在琴弦上動作的快慢叫觸弦速度,它是指手指的運動速度,不是樂曲進行的速度,但它也是增強演奏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從大的方面講,一首樂曲段落間的速度要有層次感,通常是由慢漸快層層上推直至高潮。慢的部分要沉得住氣,快的部分要快而不亂。從小的方面講,就是具體處理漸快漸慢的地方。這種漸快漸慢的處理除了那種突快突慢外,通常應以線性圓滑為要,也就是說要自然,均衡的變化。往往有的人在做漸強時速度會加快,反之做漸弱時速度會慢下來,這是學器樂的人常犯的毛病。
當音樂需要“快”時,手指觸弦的動作要迅速果斷(可借助腕力配合),如在演奏《天山之春》中的一段連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樂句時,就會遇到這個情況,這段旋律本來節奏就較歡快,在作漸強時就必須要控制好速度,特別是節奏,必須使每小節的8個音符點子清楚,均勻流暢,手指運動的幅度要偏小,否則速度容易不穩。
右手輪指時,五個手指運動的速度常常不穩,造成點子密度不均勻,快輪時毛病少點,一到慢輪時,毛病就明顯暴露出來。如《趕花會》中的主題呈示部分是一段大指的挑輪,母指輪兩遍,手指輪的動作幅度可稍大點,節奏不能亂,速度較慢。隨著音樂的起伏,做到漸強不加快,漸弱速度也不拖慢。
另外,散板的演奏是較難的,散板不是散沙一盤,它也有音與音銜接的一定規律。這就是根據音樂旋律進行的邏輯,哪幾個音要擠一些,哪幾個音要疏一些。要做到這一點,則要求更高的對樂曲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識。例如,像《十面埋伏》開始長大的散板樂段。要做到緊疏有致,快慢自如也是不容易的。
力度是琵琶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記得一位大師說過“力度控制得好曲子就彈得好聽”。通過反復實踐,我逐步明白怎樣科學用力的道理。指力、腕力和臂力的配合應用,是我們平時琵琶訓練中的重要課題。特別在演奏大力度的樂曲時,如《十面埋伏》中的引子部分,這段高亢明亮的古曲必須用臂力、腕力、指力控制好觸弦的角度、深度、速度來增強力度表現,因為它預示一場大戰即將開始。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只用指力(如在長輪時)或者只用腕力(搖指),當滾指時,通常是以指力為主,腕力為輔,大夾掃和滿輪時,指力、腕力和臂力須協調配合,當夾彈時,雖然以指力為主,手腕也要動起來。只有從理性上弄清楚運用指力、腕力和臂力的正確方法,才能達到掌握各種技巧的訓練目的。為了使力度富于彈性并防止職業病發生(常見的肌肉損傷),還必須注意怎樣用力得法,否則直接影響訓練的效果,正確處理用力與放松的辯證關系尤為重要。手指的運動是由于肌肉的伸縮而產生的。用力和放松是指手指在觸弦的一剎那間用力,彈出后立即放松,不會放松也就不會用力,左右手的演奏動作都是這樣。在整個琵琶訓練中,左右手的用力與放松是相互交替進行的,每一個手指用力動作的過程都包含了放松的過程,只有處理恰當,才能保證手指靈活、敏捷、力度富于彈性和耐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