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加娣
父親的琵琶我的夢
■費加娣
我叫費加娣,出身于琵琶世家,祖父便是彈琵琶的,父親費兆章更是蘇北小有名氣的琵琶樂手。
在我七八歲時的那個動蕩的年代,父親因只“專”不“紅”而從縣劇團下放回鄉勞動。可他仍“賊”心不改,一心想讓我跟他學琵琶,母親是個大字不識一籮筐的地道農村婦女,她激烈反對我學琵琶,便與父親爭吵:學什么學?你都越彈越下敗了,還讓孩子學,你彈了半輩子彈出什么來了?還不是彈回家種地?!父親被母親指責得臉紅一陣白一陣,回道:有藝不為窮嘛,真是婦人之見。母親毫不讓步道:堅決不準學,如學我就把你琵琶砸了……
我十來歲時,亦或是父親遺傳的藝術細胞基因使然,亦或是受革命樣板戲的影響。纏著父親,要父親彈琵琶教我淮劇的唱腔,想將來當演員好到舞臺上風光靚麗一回。父親背著母親悄悄地對我說:細丫頭,你嗓子五音不全,扮相也不佳,不是當演員的料,還是跟爸爸學琵琶的好。父親的一席話澆滅了我的“柯湘”夢,沒辦法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父親便趁母親下田勞作時,鬼鬼祟祟地從墻角處拿出他那把布滿灰塵的琵琶,從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到一小節一小節地開始了教我彈琵琶。父親就象《潛伏》里的余則成一樣,偷偷地帶著我這個小“地下黨”開始了教與學的過程,我邊上學,邊干農活邊偷摸地學琵琶,一學就是八年。其間也有被母親發現,母親與父親也有過爭吵,但后來我對父母的吵鬧已置之度外,我已深深地迷戀上了我的琵琶,抱著它就像抱著我的“戀人”一般了。
十八歲那年,我因迷戀琵琶而荒廢了學業,導致高考名落孫山,母親難免又與父親一番爭吵。恰在此時,漣水縣淮劇團招收有藝青年,父親原就在漣水縣淮劇團工作過,他便把我連同他那把心愛的琵琶一同送到了漣水縣淮劇團,由此我成了專業劇團里的專業樂手,開始了我從藝生涯。
九八年我轉到寶應淮劇團工作,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已懷抱琵琶四十余年了,對琵琶在淮劇中的的伴奏方法,也小有心得。
淮劇,又稱“江淮戲”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劇的伴奏樂器以主胡、副胡、琵琶三大件為主。琵琶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它音域廣,高音音色清脆明亮,中音音色圓潤淳厚,低音音色結實雄渾。正如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描繪的那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但在戲劇伴奏中要突出一個“伴”字,優秀的演員在舞臺上表現的是活靈活現的人物,而優秀的樂手是要演奏好準確的音樂意境。在伴奏中首先要掌握好本劇種的音樂風格,深入研究,理解劇情,讀懂樂譜的風格特色,結合琵琶的特點把各種演奏技巧有機而巧妙地運用,形成輕巧靈活、清雅細膩的演奏特色。在戲劇唱腔的伴奏中,怎樣將彈撥聲部與唱腔渾然一體,以及在彈撥中拿捏好所處的位置和作用,是每位琵琶演奏員所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也是琵琶伴奏的關鍵所在。在與唱腔配合上,要了解把握好演員的唱腔特點,以及唱腔節奏的多變性。在整體樂隊的演奏中,要始終牢記琵琶這個聲部在戲曲演奏中的從屬地位,要做到節奏強弱與主奏樂器保持高度一致,切忌越俎代庖超出音樂意境范圍的個人英雄主義表現。要想成為一名高水平的琵琶演奏員,還得具有高素質、高修養,僅僅是指上功夫還遠遠不夠,要潛心音樂理論研究,多聽、多學、多總結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博采眾長,吸取營養,拓寬自身的音樂視野、豐富自身的音樂閱歷、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增強對音樂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了解時代音樂的審美需求。只有內外兼修,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琵琶演奏員。
我父親曾經對我說過,彈琴主要是精神的投入,只有全神貫注,才能領會樂曲的意境,才能讓自己和音樂融為一體。只有用心,才能有魂。父親的話,讓我很是受用,我將父親的話,一字不落的又告誡我同為彈琵琶的弟弟妹妹以及我的女兒。
作為一名琵琶演奏員我仍要繼續努力,使自己不斷進步。我還在路上,追逐著我的夢想,父親交給我的琵琶永遠是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