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平,宋 佳
(天津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天津 300387)
一種產業從出現到繁榮都有其自身繁衍的軌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它們對文化創意產業活動的參與,都以強烈依賴當地復雜的勞動力市場的生產者密集網絡為基礎,在許多地區形成了依托區域(園區)發展集群的模式[1]。從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踐來看,通過創立園區,吸引企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已成為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式。園區擔負了為企業成長提供各種資源并且提供資源整合平臺的職責,實現了生產要素與產業的空間聚集。按照產業集群形成的規律,如果在地理臨近的基礎上,通過園區內企業之間的產業聯系,產生組織臨近及制度臨近[2],就能有效克服單個企業的“弱勢”,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進而產生合作競爭效應、創新擴散效應、知識外溢效應等集群效應。集聚效應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集群內各種要素在特定空間范圍內的集中且合理的配置和運行[3]。集群融資是集群效應的表現之一,集群內企業通過密切的互動合作和交流,形成了集群融資所需的信任和承諾,轉化為集群融資優勢。但如果園區創建缺乏前期規劃,使彼此之間沒有共生互補性、價值鏈關系的企業盲目入駐園區、企業之間缺乏深層次的產業聯系和互動創新,就會出現“集而不群”的狀況,難以通過集群融資解決文化創意企業的融資困境。因此園區內企業集聚如何形成產業鏈集群及蘊育集群信譽鏈,創造企業集群融資所必需的集成條件成為研究必需。
近年來對文化創意園區的研究已從較單一的產業集聚、集群功能擴展到多角度的綜合研究,以及深入到集群自身內在性質的研究。厲無畏、于雪梅對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發展進行了思考,認為集群化、規模性、互動性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4];蔣三庚等闡述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發展模式、金融支持[5];任文憑、胡永軍從生態角度對我國創意產業園區產業鏈進行了生態化性質分析[6];肖雁飛、廖雙紅系統地研究了創意產業園區新經濟空間集聚創新演進機理,以此為基礎對全國創意產業園區的集群創新提出反思[7]。
關于集群融資的理論主要形成了集群融資優勢理論、社會資本理論以及銀企博弈論等三大理論,其中集群優勢理論是最基本的理論。陳曉紅闡述了中小企業集群提高企業融資能力的經濟機理,認為互助擔保模式是目前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最優模式[8];而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優勢來自于信譽鏈和融資鏈的流程[9],集群融資可以改善銀企間信息不對稱狀況,在整體上提高信用度,增強群內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10]。從社會資本理論角度看,社會網絡的深度根植及支持下的集群供應鏈系統的共同作用可使集群內企業得到相對比較充分的金融支持[11]。而根據銀企博弈論理論,在銀企之間重復的動態博弈中可建立起銀企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助于銀行擴展對企業的信用貸款[12]。
綜上所述,很多學者對產業園區集群演進和集群融資做了較豐富的研究,但是對以園區作為集群載體的集群融資、特別是文化創意園區內企業集群融資的研究相對欠缺,而文化創意園區集群由于具有不同于傳統集群的性質,不能完全用傳統產業集群融資形成機理摡而推之,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取外部資金困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所處的市場環境分散,資產和規模能力較弱,并且缺乏相關的信息和知識,這種企業彼此獨立和信息不對稱性,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為其提供高質量的融資服務[13],其實質是融資所需的“信任”條件或土壤的缺失。
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鏈集群滋養和培育了“信任”氛圍,使企業的集群融資行為成為可能。文化創意企業利用這種“信用機制”產生的整體信用力量作為擔?;虻盅和瓿上蚪鹑谑袌龌I措或運作資金行為。它的特殊之處就在于發揮集體合成的力量,釋放集群效應的能量,作為整體利益代表者與貸款者進行討價還價、建立交易契約關系。因此,可從園區內創意產業鏈集群形成入手,分析信譽鏈的蘊育原理,研究集群融資的策動機理。
在這一策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作為園區生態環境因素,其橋梁作用、推進效應與局限性等對集群融資的影響也是不應忽視的。通過對園區產業鏈集群的形成、信譽培育、政府和市場力量調節作用等方面的綜合研究,提出園區內企業集群融資的實現路徑。
1.產業鏈與信譽鏈共同策動集群融資
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集群更強調創意產業鏈的培育,按照產業鏈目標建立的專業化、功能性的創意產業鏈集群往往比籠統地創建產業集群要成功很多。園區內具有上下游關系的企業眾多,伴隨園區集群區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產業鏈隨之擴張,產業價值鏈條越長,不同企業的聯系越強[14],使得資源-產品-衍生資源-衍生產品逐步形成。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真正集聚應該是文化創意產業鏈集群。根據創意產業鏈的特征、園區企業的聚集特點,以及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構造出以創意產業鏈為核心的集群培育模式構架,如圖1所示。

圖1 文化創意產業鏈集群培育模式構架圖
圖1由內外兩層構成,其內層(實線)是創意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創意形成、創意產品的制造、創意產品以及創意企業的推廣,經營銷售、創意企業的文化傳播、多元化的行業合作等;外層(虛線)是創意鏈各個環節對產業鏈集群培育的一些影響因素。
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集群環境內,產業鏈集群“價值擴散,分工協作”的發展特性使每個企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明確且在一段時期內較為穩定,與分散化、隨機化買賣的市場相比,集群內企業因地理臨近、產業相關,合作頻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資本網絡,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相互依存和信任[15],形成了相互信任、互相監督的共生關系,這種特有的交易環境改變了交易的博弈規則,使企業在交易中傾向于選擇守信行為,從而形成一種信用機制,衍生出了信譽鏈。
信譽鏈是保持持久共生關系的關鍵,它通過內在懲罰與激勵機制、自然傳導機制及相互監督機制的共同作用形成信息共享機制,可以發現,集群融資的金融契約關系信用,提出了在融資中將某一企業的信用風險轉移由整個信用關系網絡承載的內在要求,而雙鏈條的“合力”恰好體現出這種契約信用關系。由于鏈條內交易現金流、物流及信息流透明,信息較為對稱,園區內企業都不敢隱瞞信息或披露虛假信息,信息的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將搜尋成本、交易費用、談判費用內部化。
除了以信用優勢體現外,還以信貸優勢和集體理性優勢體現出來。信貸優勢以創意產業鏈集群的“地域根植性”和“信息高流動和共享”減少了銀行的信息不對稱性體現出來,銀行建立了一種與企業的“共存”機制,降低交易中機會主義產生的可能性,從而減少交易成本[16],進而降低銀行信貸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交易效率,提升整個園區所承載的信譽,更大范圍地提供信貸服務,使園區集群融資成為可能。集體理性優勢,是群內企業良好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高透明度的信息和較高的再次遭遇率使集群內企業實現了“集體理性”,更偏重于采取高信用高回報的行為體現出來的企業集群融資的整體優勢。
由此,顯性的創意產業鏈與隱性的信譽鏈平行運作,利用“合力”尋求理性的金融支持,共同策動集群融資機理見圖2所示。

圖2 以創意產業鏈及信譽鏈為“拉力”的集群融資策動機理圖
在集群融資優勢下,通過借款者的信譽或者他們所屬的社會網絡,提升了集群內企業參與金融交易的談判地位、博弈地位,傳統的物質的或者財務擔保被替代,增加了向企業提供以社會擔保為基礎的信貸的金融機構數量[17],從而克服了單個企業因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和信貸風險而導致的信貸配給,有效實現了資源共享。
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a: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鏈集群對集群融資具有正向“拉力”作用;
假設1b:文化創意園區信譽鏈質量對集群融資具有正向“拉力”作用;
假設1c: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鏈集群對信譽鏈質量具有促進作用。
2.政府與市場對“雙鏈”培育的雙重調節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形成要經歷創意構思、創意產品的生產和制作、創意產品的營銷、創意衍生產品的開發等不同階段,要求參與協作的企業具有更高的專業性、更突出的核心專長和核心技能,走“專、精、特、新”的專業化發展道路,因此,產業鏈的生成和積聚不能速成,需通過市場作用的篩選、浸潤孵化,市場機制是企業進行正常、規范性交易的基礎。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文化創意企業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從資金、技術、信息的自由流動中不斷進行輸入與輸出,同時按照市場規則對企業的投融資及戰略做出決策,逐步形成產業鏈集群,進而蘊育出信譽鏈。
但是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初,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既是最初的引導者也是第一創新主體,政府的制度創新和制度支持首先體現為根據一定的行政范圍界定創意產業園區,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推動國際、國內的文化創意資源要素向園區集中,支持和鼓勵創新主體之間形成互動和網絡關系,為創意產業鏈集群和信譽鏈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推力。其次是提供服務,當園區集群發展對于創意空間和創新環境有更高要求后,集群內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情況的出現使得市場機制無法自發調節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時,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公共物品、完善相關制度環境、建立協調機制等來改變市場的不完全性,對產業鏈集群和信譽鏈進行調節。
可見市場的作用是主要的,政府主要是引導與適時和適當的干預,因此在產業鏈集群與信譽鏈“合力”拉動集群融資的過程中,市場機制與政府推動缺一不可,即市場環境與政策制度環境對“雙鏈”的培育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二者共同作用的融合力量滋潤“信任”的土壤,構建以創意產業鏈及信譽鏈為“拉力”的集群融資策動機制。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a:市場環境對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鏈集群具有調節作用;
假設2b:政策制度環境對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鏈集群具有調節作用;
假設2c:市場環境對文化創意園區信譽鏈質量具有調節作用;
假設2d:政策制度環境對文化創意園區信譽鏈質量具有調節作用。
文化創意企業集群融資的形成由創意產業鏈及信譽鏈因素聯合決定,構建“雙鏈”形成對企業集群融資影響的分析模型。主要變量的定義與測量如下:
該部分主要實證文化創意園區集群融資策動機理,由前文理論闡述及研究假設可以概括為,文化創意產業鏈集群及其形成的信譽鏈在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下對文化創意園區內企業集群融資的策動效度,而這個效度主要體現在園區內企業融資便利度的改善,因此本文選取融資便利度衡量園區內企業集群融資的策動效度。由此,共有市場環境、政策制度環境、創意產業鏈集群、信譽鏈和融資便利度5個潛變量,潛變量無法直接觀測到,需要通過觀測變量進行測量與分析。課題組制作了“天津市文化創意企業投融資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與企業集群融資相關的共設計了15個測量指標(見表1),該部分問題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度量。課題組于2012年在天津市十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進行了調研,主要通過各園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公司負責人,走訪并請他們介紹園區企業及投融資狀況,委托他們發放、回收問卷。共計發放問卷347份,回收230份,回收率為66.28%;其中有效問卷218份,有效率為94.78%。
應用SPSS17.0首先對所得的218份問卷進行了總體信度和結構效度檢驗,結果顯示內部一致性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數為0.803,說明問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對15個觀測變量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發現這15個變量聚類為5類,分別對應5個潛變量,結構效度檢驗KMO值為0.752,Bartlett球體檢驗結果顯著(sig.=0.000),5個潛變量可以共同解釋總變異的70.377%,說明測量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其旋轉后的因素載荷見表1。

表1 測量變量列表
根據前文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建立文化創意園區集群融資策動機理理論結構模型圖,如圖3。

圖3 文化創意園區集群融資策動機理理論結構模型
運用LISREL8.8(結構方程模型軟件)檢驗圖中的變量關系。對參數估計和整個模型擬合指數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一系列擬合指數用于評估整個結構模型的擬合性,在結構模型的因果路徑中,路徑系數估計值經標準化得出的結果如圖4。

圖4 文化創意園區集群融資策動機理結構方程模型及路徑系數
模型整體擬合優度指標如表2。

表2 文化創意園區集群融資策動機理結構方程擬合優度
從表2可以看出,模型整體的卡方值與自由度比值為1.349,小于2,RMSEA為0.040,小于其臨界值0.05,GFI、AGFI、NFI、CFI、IFI等各項擬合指標都在0.90以上,說明該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從測量模型結果看,15個觀測變量分別對于5個潛變量的相關系數除ME1與ME的相關系數為0.26,FCD1與FCD的相關系數為0.42外,其余均在0.5以上,表明各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關聯較強,都能較好地解釋潛變量。結構方程為:

從上述結構方程(1)可以看出,市場(ME)和政策制度環境(PAIE)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產業鏈集群都具有顯著地促進作用,假設2a和2b都成立,說明現階段要想培育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鏈集群,需要政府與市場的共同作用;雖然整體模型擬合程度非常好(表2),但結構方程(2)說明市場(ME)和政策制度環境(PAIE)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信譽鏈質量雖具有正向積極作用,但是并不顯著,假設2c和2d沒有被證明,這可能是由于文化創意企業信譽鏈是存在于集群企業間的隱性的共生關系,市場和政策制度環境對其影響相對不明顯。但產業鏈集群(IC)對信譽鏈(CC)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顯著地促進作用,假設1c成立,這也說明信譽鏈的培育主要依賴園區內產業鏈集群;結構方程(3)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企業融資便利度(FCD)顯著地受到產業鏈集群(IC)與信譽鏈質量(CC)的影響,且產業鏈集群度與信譽鏈質量越高,集群融資效果越好。
整體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產業鏈集群和信譽鏈的形成給集群融資帶來了獨特優勢,產業鏈集群的服務功能和要素集聚功能能夠推動集群融資,顯著地促進了文化創意園區集群融資效果,同時由創意產業鏈孕育的信譽鏈作為隱性的共生關系紐帶也對集群融資具有顯著的正向“拉力”作用。而信譽鏈質量的培育主要依賴創意產業鏈集群,因此文化創意企業集群融資是一種特殊的以其整體力量進行資金融通的活動,其實現的條件或依托的土壤是“信任”,這個整體力量源頭一定來自于產業鏈集群。集群效應外化為擔保功能,而擔保則擴大了“信任”的視閾,所以信用的提升最終在于創意產業鏈集群的質量。
同時,結構方程模型表明市場與政策制度環境都對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鏈集群具有顯著地調節作用,證實了政府通過創建園區、搭建公共平臺、積聚企業、創新環境、實現資源共享的“孵化器”模式的確能推動產業鏈集群繼而促進集群融資。另一方面現實中個別園區內開展集群融資并不廣泛,與“孵化器”作用產生了矛盾,也說明這種僅靠政府“孵化器”作用速成的產業集群本身還可能不成熟、企業不能更多地從集群聚集效應中獲益。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政府推動與市場力量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調節作用。市場環境和政策制度環境對信譽鏈質量也有一定的激發作用,但并不明顯,這可能是信譽鏈是在產業鏈集群基礎上形成的反映園區內企業共生關系的隱性橋梁,市場和政府通過創意產業鏈集群對其的調節作用減弱了,因此在強化市場和政府力量對創意產業鏈集群激發作用的同時,應特別關注對信譽鏈的培育,提高信譽鏈質量,進一步推進集群融資。
綜上,由產業鏈集群孵化過程中蘊含出信譽鏈,產業鏈和信譽鏈構成一個組成單元、平行運作、相互聯系的聯合體,借助于市場力量和政府推動,可以蘊育出諸如信用依存度和失信成本高、信息相對完全、集體理性決策等集群融資所需要的條件,推動集群融資的發展。
1.政府推動與市場力量需有效匹配
雖然研究證實了政府推動作用,但與現實的差距說明政府“孵化器”模式目前較缺乏基于創意產業鏈上的系統考慮,企業之間未形成深層次的產業聯系和互動創新,大量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簡單地集聚生產要素,出現了園區功能定位不清、產業同構明顯,在創意孵化、商業化開發等方面的功能薄弱現象,政府也無法掌握入園企業的真正公共需求,無法通過組織整合、集成優化各類資源提供專業化、功能化的服務。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政府推動與市場力量的不匹配,稀釋了集群效應,也同時造成園區內企業集群融資的制度缺陷,沒有出現應有的集群效應,因此政府推動與市場力量需有效匹配。在政府規劃建設文化創意園區發展過程中應以市場機制為導向,采用市場化模式,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意愿和需求,積極引進文化創意龍頭企業,并帶動中小企業進入園區,規劃園區產業發展,制定園區發展戰略,形成產業生態鏈集群。同時加強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筑市場化的資源共享模式,為園區企業和機構提供技術支持、資訊服務、投融資輔助等各種服務,形成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專業服務網絡,切實發揮政府與市場的調節作用,為集群融資創造有利條件。
2.集群融資的“策動”需構建實現路徑
有了創意產業鏈集群和信譽鏈作為策動集群融資的拉力,還需要建立一個將“內在化拉力”能“外在化表現”的“中間性體制組織”[13],作為策動集群融資的一個確實有效的組織載體,給予企業集群融資運行以維系、支撐和協調,這就是準內源性的群內財務公司。它內生于創意產業鏈集群企業融資需求,既能充分發揮“內部功能”,又能及時攝取“外部資源”。因為集群內部的各個企業之間雖然具有產業關聯性,但相互之間是獨立運行的法人,而融資資金在園區內部流轉并不是無償使用的,所以稱為“準內源性”融資。群內財務公司是一個正規金融組織安排下的內部金融機構,它構造了一個園區內企業集群融資的內部金融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群內企業通過它從事匯集和重新配置企業的剩余資金、籌集資金、集中交易、監督管理、咨詢、中介、擔保活動,實現資金資本在群內企業之間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配置。作為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其存在和發展的全部意義在于扶持和依托文化創意產業鏈集群的發展,受到政府的監控和引導。
同時,文化創意園區群內財務公司的形成、演化過程存在一個自組織機制,盡管群內企業的動機、目標和行為各不相同,但是通過這個自組織機制,在系統結構保證下,實現融資信息共享,遵守共同的游戲規則和行為準則,建立相互信任的信用關系,提高融資效率,這是一個市場機制作用下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演化過程,群內財務公司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趨于優化,完成充當策動集群融資平臺的任務。
[1]張振鵬,馬力.文化創意產業形成機理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2011(2):176-177.
[2]王緝慈.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發展中的企業臨近與集聚辨析[J].中國軟科學,2005(12):91-96.
[3]劉奕,夏杰長.以功能性服務集群策動制造業集群升級的實現路徑與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10(3):33-37.
[4]厲無畏,于雪梅.關于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發展的思考[J].上海經濟研究,2005(8):48-53.
[5]蔣三庚,張杰,王曉紅.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56-200.
[6]任文憑,胡永軍.創意產業園區產業生態鏈構建分析[J].價值工程,2009(3):5-7.
[7]肖雁飛,廖雙紅.創意產業區——新經濟空間集群創新演進機理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30-340.
[8]陳曉紅,楊懷東.中小企業集群融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2-236.
[9]張淑煥,陳志蓮.基于集群理論的中小企業“融資鏈”問題探討[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5):66-69.
[10]閔宗陶,孫要中.企業集群的信息傳導優勢與營銷、融資環境的改善[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75-78.
[11]張榮剛.企業集群的融資機制與社會資本網絡實證分析[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39-42.
[12]魏守華,劉光海.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特點及策略研究[J].財經研究,2002(9):53-59.
[13]高連和.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創新、融資邊界與競爭優勢[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3):92-97.
[14]劉巧絨,王禮力.中小企業集群生態化的內生機制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9(7):83-85.
[15]Tom DeWitt,Larry C Giunipero,Horace L Melton.Cluster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Amish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289-308.
[16]付俊文,李琪.信用擔保與逆向選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8):127-132.
[17]Bastelaer T.Does Social Capital Facilitate the Poorps Access to Credit? A Review of the Microeconomic Literature[R].The World bank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 Working Serie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