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紅,李星星
(1.五邑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2.華南理工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1)
能源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但由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過度依賴石化能源的消耗,使能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已成為熱點,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對新能源產業加大了投入,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一味地增加投入而忽視效率問題,則只能造成冗余盲目,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從投入產出角度研究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情況,對提高新能源上市公司競爭力和加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即總產出與投入要素之比,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測算方法主要有四種:隨機前沿函數分析法(SFA)、索羅余值法、代數指數法、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前面兩種屬于參數方法,需要事先設定具體的函數形式,因而不免存在函數設置不當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后兩種屬于非參數法,不需事先設定具體的函數形式,因此本文選擇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數法來測算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目前不少學者運用DEA-Malmquist指數法對不同行業或者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進行了實證分析,如張學濤等(2011)利用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對2005-2010年我國22家證券公司的生產效率進行了動態研究,發現我國證券整體生產率水平不高,其效率持續性水平不高[2]。王大鵬(2009)利用Malmquist指數法對中國的六大類高新技術產業進行了全要素生產率分析,發現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是由技術效率的提高和要素利用率的提高帶動的[3]。仲深、王春宇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利用我國15家商業銀行2004-2009年面板數據,測算了商業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在研究期間的變化。結果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以及技術進步呈下降趨勢,貨幣供應量和進出口總額增長與商業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呈正相關關系[4]。葉茂升(2012)利用Malmquist指數方法從微觀視角分析了技術進步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影響,發現技術創新活動停滯不前是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效率下降的決定性因素[5]。張才明(2011)、段宗志(2011)運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法對軟件業、建筑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進行了研究[6-7]。實證證明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法測算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情況是有效的。但目前對新能源產業研究多是基于整個產業宏觀層面的研究,從微觀層面分析新能源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文獻非常少。耿逢春(2007)利用DEA方法對7家新能源板塊上市公司的效率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7家新能源上市公司中只有一家為非DEA有效,其他都為DEA有效率[8]。但該文獻研究的樣本量非常少,且是基于單一年間的截面數據對新能源板塊上市公司效率進行分析,未利用連續面板數據從動態視角研究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情況。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從微觀層面的企業數據入手,利用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2006-2011年間60家新能源上市公司面板數據,通過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法,測算中國新能源上市企業技術進步、技術效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變化,進而從微觀層面剖析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及其變化規律,旨在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基本的參考信息。
Malmquist指數最初是由瑞典經濟學家Sten Malmquist在1953年利用其提出的縮放因子之比構造消費數量指數提出來的,即為最初的Malmquist指數概念[9]。Caves等在1982年將此概念運用到全要素生產率分析之中,并利用距離函數之比構造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但當時Caves等人并未提供測度距離函數的方法,因此Malmquist指數還只是一種理論指數。直到1989年Fare等人利用Charnes等人提出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作為測度距離函數后,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才從理論指數變成實證指數,成為生產分析中一種重要的方法[10]。Malmquist指數作為一種從動態效率視角評價的工具,它反映了評價單元在一定時間區間中全要素生產效率的變化情況,并且可以進一步將Malmquist指數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指數、技術進步指數。技術效率變化指數等于規模效率變化指數和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的乘積,根據此也可將技術效率變化指數進一步進行再分解,其表達式如下:

式中,

ECt,t+1i表示決策單元i從t到t+1期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刻畫了從t期到t+1期決策單元i對最佳生產前沿的追趕程度(稱為“追趕效應”),TCt,t+1i表示決策單元i從t到t+1期技術進步指數,刻畫了決策單元技術前沿從t到t+1期的移動情況(稱為“增長效應”)。若Mit,t+1> 1,則說明決策單元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了,反之,則說明全要素生產率下降了;若ECt,t+1i>1,則說明技術效率提升了,即:決策單元在投入一定的水平下,其產出能力增強了;反之,則說明技術效率下降了,即需要通過調整生產規模或者技術創新來提升其產出能力;若TCt,t+1i>1,則表明技術進步了,技術創新能力有所提升,反之,則表明技術水平下降了。
運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法進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分析,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較為關鍵。對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研究,本文主要從投入產出視角出發,產出要素選擇各新能源上市公司每年的主營業務收入指標;投入要素主要選擇了新能源上市公司各年度主營業務成本以及固定資產凈值;人力資本投入則選擇了企業的員工人數來代替;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有效反映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2006-2011年共計6年間全要素生產效率持續變化情況,本文著重選取在2006年以前上市的新能源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按照營業業務含新能源相關業務篩選樣本,最終選取了60家新能源上市公司為樣本,按新能源類型分類:LED綠色照明新能源上市公司10家,氫能類新能源上司公司8家,核電核能類上市公司8家,生物質能類新能源上市公司9家,風電風能類上市公司10家以及太陽能類新能源上市公司15家,共計60家新能源上市企業。其中LED屬于新光源產業,也屬于新能源產業的大范疇,具有節能環保性質,符合低碳生態經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趨勢要求,因此本文也將LED綠色照明上市公司納入新能源上市公司范疇。數據主要來源于各新能源上市公司2006-2011年報,研究的時間跨度為6年,年報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各公司年報。
運用DEA-Malmquist指數法對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在2006-2011年間5個時間段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M)進行測算,研究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在樣本研究期間動態效率變化情況,并將M指數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指數(EC)和技術進步指數(TC),研究動態效率的變化主要是源于技術效率的產出能力增強,還是由于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技術進步指數(TC);其中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又可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TECH)、規模效率變化指數(SECH),通過不斷的指數分解來分析不同類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動態效率變化之間的差異性。
運用60家新能源上市公司各效率指數的幾何平均值來計算新能源上市公司各效率指數總體平均值,以此來反映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總體情況變化,測算結果見表2。
從整體上來看,由表2可知,2006-2011年期間,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平均全要素生產率在以年均1.5%的增長率提高,說明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雖然動態發展是有效的,但總體發展水平很低,均值只有1.5%。通過將Malmquist指數進一步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其中技術效率變化表示公司管理水平進步與否,技術進步表示的是公司技術改造和創新水平的進步。通過分解可知,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2006-2011年期間技術進步平均值為1.034,平均增長率為3.4%,而導致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動態發展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效率的降低,2006-2011年間,技術效率變動為0.982,平均增長率為-1.8%。進一步將技術效率變動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2006-2011年期間新能源上市公司純技術效率處于下滑趨勢,純技術效率變化平均值為0.972,平均增長率為-2.8%。規模效率變化呈現增長趨勢,平均增長率為1.0%,因此技術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純技術效率的下降所導致的,應著力于公司資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通過剖析可知,技術進步是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從側面也可反映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在創新能力和開發能力方面是有一定進步的,應注重在技術進步能力提升的同時,通過調整公司投入資源方面的優化配置,以此提高資源的規模效率。

表2 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2006-2011年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
從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階段來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具有明顯的波動性(見圖1),分別在2006-2008、2009-2011期間表現出增長趨勢,而在2008-2009年期間全要素生產率表現出下滑趨勢,說明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動態效率增長具有不穩定性性質,易受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的影響。在五個研究時間段中只有2008-2009時間段的全要素生產率小于1,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的下降,在2008-2009時間段技術進步增長率為-12.7%。2009年以后,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加快,一直保持增長趨勢,這與國家2007以來頒布的《中國新能源長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引導政策有關,使得上市公司都紛紛調整戰略,實施兼并、重組計劃,淘汰落后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的提升。

圖1 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及其分解
由于行業間存在差異,不同類型的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各項分解指數都與行業自身特點有很大關系,因此有必要從新能源類型視角出發,分析不同類型新能源上市公司各效率指數變化之間的差異性,測算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新能源上市公司2006-2011年Malmquist指數及分解
從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變動趨勢來看,2006-2011年期間,中國不同類型新能源上市公司中,除了LED綠色照明類公司全要素生產率有所下降外,太陽能、風能、核電核能等類型的新能源公司全要素生產率都有一定幅度增長,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為氫能類公司,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為3.9%。
從全要素生產率的拆分來看,通過上文的分析得出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從新能源上市公司不同類型視角來看,不同類型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均主要來源于反映技術創新能力的技術進步。在2006-2011年樣本研究期間,各新能源類型上市公司的技術進步指數平均值都大于1,其中以生物質能類新能源上市公司技術進步增長最快,平均值為1.056,增長5.6個百分點;核能類公司技術進步指數增長3.6個百分點。這一結果從側面反映出新能源行業近年來通過產業調整,吸納高技術開發人才,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能源行業技術進步有一定的提高,但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貢獻率還不是很高,今后還應促進技術人才、資金向各行業的優勢區域集中,加快產業科技創新步伐。而從技術效率變動來看,技術效率變化指數除了氫能類公司的平均值大于1,平均值為1.016,其他類型的新能源公司的技術效率都下降了,尤其是LED綠色照明類公司技術效率下降最多,平均值為0.948,下降5.2個百分點;太陽能和風能類公司分別下降1.6%和1.1%。這一結果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新能源企業在目前行業產能過剩情況下,依然擴大投資規模,存在盲目擴張的現象,企業管理和決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注重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目前,各個國家都將發展新能源作為自身產業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同時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成本、技術、政策和相關體制等諸多問題也逐漸制約中國新能源產業和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發展。從本文前面的實證分析可知,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動態效率水平較低,技術效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本文從微觀層面出發選擇60家新能源上市公司2006-2011年數據為樣本實證分析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1)2006-2011年間,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來說略有上升,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1.5個百分點。技術進步是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技術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幅度。同時發現,雖然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定的上升,但在2008-2009期間全要素生產率是下降的,其他時間的增長也不是一種持續的增長,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這種波動是由于技術進步的波動引起的,說明中國新能源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還未達到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的質的增長階段。因此要實現中國新能源產業生產率的持續性穩定的提升的根本途徑是大力推進技術進步與創新。
(2)從新能源企業類型分析各類型新能源企業效率指數之間的差異性,研究發現在技術進步指數變化方面,生物質能類上市公司的技術進步指數增長最快,在2006-2011年期間增長5.6個百分點,而在技術效率變化指數方面,只有氫能類新能源企業技術效率變化指數略有上升,在2006-2011年期間增長1.6個百分點,太陽能、風能等其他五類新能源企業技術效率指數都下降了。因此中國新能源企業應在注重技術進步和創新提高的同時注重公司管理水平和資源配置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擴張生產規模,適當削減一些低效率業務。
針對以上研究,本文分別從政府、產業以及企業三個視角對提升我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力提供以下建議:
(1)政府主導宣傳,引導全民參與新能源產業。目前,中國新能源由于國內市場太小,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受國外市場波動的影響非常大。新能源產品由于成本高,售價貴,導致民眾使用新能源產品的積極性不足,未能深刻認識到新能源產品對自身生活環境的有效保護,因此有必要大力宣傳新能源產品相關知識,引導百姓認識新能源產品,逐步開發國內市場;把普通消費者納入新能源政策的參與中來,同時加大對新能源企業的補貼或者減稅政策。
(2)重視新能源產品的技術創新,促進公司技術創新有效性。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不僅跟技術效率變化有關,還與技術進步有關。從實證結果來看,雖然目前新能源上市公司在研究期間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帶來的,但動態效率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新能源公司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技術創新力度對企業技術創新效率有著重要影響。我國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技術水平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差距,自身創新技術比例較低。因此新能源上市公司要加大研發力度,培養創新與技術人才,提升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自主研發能力,健全上市公司的自主創新機制。
(3)優化公司的管理模式,提升新能源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純技術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公司的管理與決策水平。從實證分析結果可知,導致新能源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動態發展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效率的降低,而造成技術效率波動和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純技術效率。因此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需要提高其綜合運營管理水平,彌補公司管理的短板,實施兼并、重組計劃,淘汰落后產能,優化資源配置水平,促使公司技術效率水平的提高。
[1]辛玉紅,李星星.中國新能源上市公司技術效率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9):14-19.
[2]張學濤,劉喜華,李敏.我國證券公司生產效率及效率持續性評價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12):66-71.
[3]王大鵬,朱迎春.我國高技術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動態分解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18):105-106.
[4]仲深,王春宇.中國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2,31(1):101-106.
[5]葉茂升,倪武帆.技術進步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影響及對策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方法的微觀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0):71-75.
[6]張才明,周正卿,王燁.我國上市軟件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2):7-11.
[7]段宗志,彭志勝.中國區域建筑業TFP多因素評價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9):54-57.
[8]耿逢春.基于DEA的新能源板塊上市公司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視角,2007(6):27-29.
[9]Timothy J Coelli,D S Prasade Rao,Christopher J O Donnell,et al.效率與生產率分析引論[M].王忠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0]章祥蓀,貴斌威.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分析:Malmquist指數法評述與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6):111-121.